二战中最强大的舰炮都有哪些?美帝的只能排第三,最后一个一言难尽

作者:松鸦
在一战中,战列舰证明了作为海战之王的价值,象征着战列舰武力值的最重要指标,就是舰炮口径有多大。为了争夺海上霸权,在一战后的几十年间,陷入舰炮竞赛的各国一边装着「限制军备」,一边暗中想方设法发展更大口径的舰炮。这种近乎疯狂的军备竞赛,使得大炮巨舰文化在二战时期发展到了巅峰。
当然,随着航空母舰崛起,战列舰很快退出了战场,但关于大炮巨舰的崇拜却从未停止,一直到今天仍有许多人对其津津乐道。而在那么多超级火炮中,最为大众熟知的,可能就是服役时间最长、但却并不极端的美国Mark7型大口径舰炮。
图片
Mark7型舰炮
大名鼎鼎的衣阿华
相比起北卡罗莱纳级和南达科他级战列舰使用的406mm Mark6型舰炮,衣阿华级战列舰装备的406mm Mark7型舰炮可能是最广为人知的大口径舰炮——这不仅因为衣阿华级战列舰是服役时间最长、退役时间最晚的战列舰,同时也得益于多部好莱坞大片对它戏剧化地创作。但真正的它绝不是电影中的刻板形象,而是实打实的「猛兽」。
相比起其前身Mark6型舰炮,Mark7舰炮的倍径由45倍增加到了50倍,这意味着它在增加了炮弹初速的同时,还能够发射更加沉重、威力更强的AP Mark8型「超重穿甲弹」。作为专门针对日本战列舰的超级武器,Mark7舰炮在发射Mark8炮弹时,能够在10公里的距离上洞穿664mm厚度的装甲,几乎可以击穿当时任何一型战列舰,包括衣阿华级战列舰自己。
图片
衣阿华级战列舰主炮开火
而且,这门炮的精度也相当值得称赞,在二战期间就能依托有限的雷达技术实现32.7%的侧面目标命中率(10公里距离),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非常可怕的。在八十年代经过现代化改造、安装了更先进的DR-810火控雷达后,它的精度进一步得到了提升,堪称有史以来精度最高的大口径舰炮。
遗憾的是,这门炮服役时已经是1943年,而当时的美国海军战术思想已经从大炮巨舰决斗转变为航母作战,因此它几乎没有机会和日本战列舰展开牛仔般的决斗(其前身Mark6型做到了)。但仅仅凭借其优越却并不极端的战术性能,它也足以青史留名。在俄罗斯「尖端战争」论坛上,该舰炮排名第三,也算是实至名归了。
饱受争议的德国舰炮
有了第三,自然会有第二名,但这个第二名却饱受争议,它就是德国的406mm SK C/34舰炮。说起二战时的德国海军,很多人都对俾斯麦号津津乐道,但纳粹德国并不仅仅把眼光放在俾斯麦级身上,而是希望打造更强大的战列舰,也就是后来的H级战列舰计划。而H级战列舰原计划装备的,就是这门406mm的大口径舰炮。
这门炮比前文的Mark7更重,达到了惊人的159.9吨。得益于相对更轻的APC穿甲弹重量,它的初速比Mark7更快,达到了每秒810米,同时在10公里的距离上也能够击穿638mm的装甲。
理论上来说,它的精度比衣阿华的Mark7舰炮要更高一筹,但却没有一个可靠的数字能够支撑这一理论——因为它没能等到和衣阿华同台竞技的那一天。
图片
生产中的SK C/34舰炮
众所周知,俾斯麦级战列舰被英国悉数击沉,德国海军走上了下坡路,传说中的H级战列舰和更大口径的420mm舰炮胎死腹中,而已经生产出来的8门SK C/34型舰炮也只能被移动到挪威当作岸防炮使用。一直到战争结束,这几门炮几乎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最终落得个被闲置、拆解的下场。当然,就以纳粹德国的立场来说,它们最好还是别起什么作用。
许多人认为没有经过多少实战考验的它,没有资格排在Mark7舰炮之前,但如今二者已经不可能再同台竞技,因此这个争议恐怕永远不会有一个标准答案。但是,排名在第一位的超级舰炮却是毫无争议、实至名归的。
日本的超级重炮
当时最迷信大炮巨舰的国家不仅仅有德国,还有日本。日本对于大口径舰炮总有一种痴迷,早在1914年就着手开始设计当时堪称史无前例的410mm 40式舰炮。而到了1939年,仍不知足的日本开始着手研发口径更大、威力更猛的超级舰炮。最终,日本如愿以偿地打造出了人类历史上口径最大、威力最强的舰炮——460mm 94式舰炮,也就是著名的大和级战列舰的主炮。
图片
大和级战列舰上的94式舰炮
它也是有史以来最重的舰炮,重量高达164.6吨,庞大的体型带来的优势是它能够以每秒780m的初速发射沉重的91式穿甲弹(1460公斤),能够洞穿864mm的装甲。在当时,几乎没有任何一艘战列舰能够扛住它的轰击。更要命的是,它的精度也很高,在最大射程(41公里左右)的落点散布也仅为400米左右,甚至超过了衣阿华的Mark7舰炮。
460mm 94式舰炮的出现,也让不少美军官兵陷入了紧张和焦虑,生怕在战斗中遭遇这个可怕的怪物。甚至有说法认为「即使只是近失弹,94式舰炮也足够把一艘驱逐舰送进海底」。
然而,这门有史以来最强大的舰炮,在它短暂的一生中几乎没有取得任何建树。为了打造大和级战列舰,日本几乎是倾尽举国之力,再加上当时日本的燃料短缺,导致日本海军长时间地将大和号和武藏号战列舰停泊在锚地避战。
目前,大和级战列舰唯一一次有记录的主炮对敌开火,是在1944年的萨马岛海战中,但仅仅是这一次出战,它就疑似击沉了美军的「甘比尔湾」号护航航母(CVE-73)。
图片
甘比尔湾号在萨马岛海战中被击中起火
不过这一战绩并未得到美军的承认,因此更广泛的意见是,大和级战列舰从未取得任何实战战果。最终,在1945年4月7日,它在美国舰载机部队的围攻下沉没,而随它一道沉入海底的,还有传统的大炮巨舰战术思想。
苏联的遗憾
这三门强大的舰炮之所以能够诞生,是建立在美国、德国和日本当时强大的工业实力的背景之下,但在同一时期,能力有限的苏联也在努力研发自己的大口径舰炮,也就是鲜为人知的B-37型406mm舰炮。
图片
工厂中的B-37舰炮
这一舰炮原本是苏联布尔什维克工厂在意大利等国的技术援助下,为苏联级战列舰研发的重型舰炮,然而受制于当时苏联的工业条件,虽然它的设计指标非常先进,但实物却「惨不忍睹」——虽然工厂生产了12门该型火炮,但只有一门火炮成功进行了开火测试,并且精度非常糟糕,远远落后于当时的国际主流水平,而这主要「得益」于当时苏联落后的炮弹质量和发射药性能。
随着纳粹德国的大举入侵,苏联级战列舰流产,而B-37舰炮也只能转行充当陆上支援火炮,在列宁格勒战役中发射了几枚炮弹,最后被悉数摧毁,只有一门火炮幸存至今。
虽然它的性能可以说是落后,但它的设计思想并不落伍,只可惜在那个年代,庞大却缺乏工业实力的苏联仍然无法支撑起这种大型战列舰和舰炮的生产制造工作,苏联最后一代也是唯一一代现代战列舰就这么胎死腹中,着实令人唏嘘和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