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地理:行走伊河

图片
行走伊河示意图
洛阳地跨黄河两岸,伊、洛、瀍、涧“四大河流”穿城而过。其中,伊河、瀍河、涧河是洛河支流,而洛河是黄河的重要支流。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伊河。
伊河发源于栾川西部的伏牛山中,全长约265公里。它从潭头出栾川后,流经嵩县、伊川,过龙门后折向东北,在偃师岳滩一带汇入洛河。伊、洛汇流后称伊洛河,继续东行至巩义,汇入黄河。
自古以来,人们习惯将伊、洛并称,如洛阳盆地又称伊洛平原,这里诞生了“最早的中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图片
伊河清秋,人间一流
伊河是洛河的支流,人们在将伊、洛并称时,却总将伊河放在洛河前面,这是为什么?
其实,在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尚书·禹贡》中,就有“伊洛瀍涧,既入于河”的记载。古代有学者认为,这代表了大禹治水的先后顺序。
《禹贡锥指》一书中就称,当时伊水流域水患严重,因此“禹治四水,以伊为先。伊既入洛,乃疏洛以入河,最后治瀍、涧也”。
大禹治水成功后,在伊水之畔召开涂山之会,为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夏都二里头遗址就在“自洛汭延于伊汭”的伊洛平原上,被称为“华夏第一王都”。
古往今来,伊河两岸发生过许多精彩的故事。如果说洛神是洛河的文化符号,那么商相伊尹就是伊河的代言人。在伊尹之后,香山居士白居易、开创洛学的“二程”、状元宰相吕蒙正、治河大王黄守才……都与伊河结下不解之缘。
唐人白居易有《秋游》一诗,说:“下马闲行伊水头,凉风清景胜春游。”宋人钱惟演说:“瘦玉萧萧伊水头,风宜清夜露宜秋。”现在,就让我们沿着伊河走一走,去感受这“人间第一流”的清秋景象吧!
图片
伊河栾川段
伊河源头
伊河的源头在栾川。
栾川古称鸾州,因鸾鸟在此栖息而得名。鸾鸟嬉戏的河流,则被人们称为鸾水。
据《栾川县志》等记载,伊河又称伊水,就是古之鸾水。《山海经》中说:“蔓渠之山,伊水出焉。”《淮南子》中说:“伊水出上魏山。”人们通常认为,伊河发源于栾川西部的闷顿岭,而蔓渠山和上魏山就是闷顿岭的古名。
秦岭迤逦东来,到卢氏后分为三支,由北向南依次为崤山、熊耳山和伏牛山。洛河穿行于崤山与熊耳山之间,伊河则从熊耳山与伏牛山之间流出,其源头闷顿岭就在伏牛山北麓。
从栾川县城前往闷顿岭,可以走陶湾镇三合村或三川镇姚湾村,伊河源头就在两村交界处的山岭上。以前源头附近还有人家,能看到涓涓细流从地下渗出,从陶湾镇三合村方向流下山去,汇成小溪。
如今,村民都已搬到山下,闷顿岭上草木葱茏,伊河源头已无人守候。
图片
三涂山
涂山之会
伊河从潭头出栾川,流入嵩县境内。嵩县城南有三涂山,大禹治理伊河水患时,在这里遇到了涂山氏女,与之结为夫妻并生下了儿子启。
三涂山又称涂山。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伊水篇》中记载:“伊水历崖口,山峡也。翼崖深高,壁立若阙,崖上有坞,伊水迳其下,历峡北流,即古三涂山也。”
这个两山夹峙、伊水中流的地方,至今仍被当地人称为崖口,是伊河上游与中游的分界。大禹治水成功后,在这里举行了中国最早的“阅兵式”——涂山之会。
《左传》中记载,当时“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防风氏首领故意迟到,想挑战禹的权威,结果被当场诛杀。
涂山之会确立了大禹天下盟主的地位。《史记》中称“夏之兴也以涂山”,而建立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正是涂山氏女生下的儿子启。
图片
伊尹像
伊尹传说
在伊河流域,伊尹的传说几乎无处不在。
夏朝末年,伊尹出生于伊水之滨的空桑涧,遂以伊水为姓。据《大明一统志》记载,“空桑涧,在嵩县南一十五里。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子于空桑中,长而相殷,是为伊尹”。
有莘氏是伊水流域的一个小国。伊尹被采桑女抱回后,国君便将他交给奴隶抚养。这个奴隶是庖人,厨艺高超。伊尹耳濡目染,也成了烹饪高手,并得到了良好的教育。
《孟子·万章》中说:“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当时夏桀无道,伊尹辅佐成汤灭夏后,又以烹饪之道治国,辅佐了商朝四代帝王,他去世后被以天子之礼“葬于亳”。据《偃师风土》记载,伊尹墓就在偃师“城关镇杏园村南新寨”附近。
后人将伊尹奉为厨圣,而他更以“治大国若烹小鲜”,位列中国古今名相之首,被称为元圣。今嵩县纸房镇龙头村有伊尹祠,又称元圣祠,就是历代纪念伊尹的一个地方。
图片
两程故里
两程故里
伊河过陆浑水库后,向北流经九皋山。
九皋山,古时又称鸣皋山。《诗经·小雅·鹤鸣》中说:“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富有诗意的“鹤鸣”便成了九皋山的标签。
两程故里与九皋山隔伊河相望,在嵩县的田湖镇程村。
两程即二程,指的是北宋大儒程颢、程颐两兄弟。他们师从北宋哲学家、理学开山祖师周敦颐,开创了伊洛学派即洛学。
公元1455年,明代宗诏封程村为两程故里,并敕令建两程祠。今天的两程祠尚存棂星门、诚敬门、道学堂三进院落,院中古碑林立,古树参天,还有“伊洛渊源”等历代皇帝所赐的数块匾额。
伊川县鸣皋镇有伊川书院,是两程讲学的主要场所,“程门立雪”的典故就出自这里。他们有很多弟子,杨时、游酢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宋室南迁后,杨时也“载道而南”,他长期讲学,将洛学发扬光大。到朱熹时,终于集理学之大成,形成了著名的“程朱理学”。
图片
陆浑水库
陆浑之戎
陆浑水库位于伊河中游,其得名由来与陆浑戎有关。
《礼记·王制》云:“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春秋时期,陆浑戎活动在河西走廊西端的瓜州一带,后成为秦国的心腹之患。
公元前638年,秦国在晋国的帮助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晋国将陆浑戎安置在洛阳城南的伊河流域,一来可以威胁洛阳城中的周天子,二来能防范楚国北进,可谓一举两得。
起初,陆浑戎追随晋国,东征西讨,参与了春秋争霸战。然而,南边的楚国日益强大,陆浑戎不是对手,只好依附楚国,结果引起了晋国的警惕和不满。
公元前525年,晋国以到三涂山祭祀为由,派大军出其不意地灭了陆浑戎。后来,陆浑国贵族墓在伊川县的徐阳村被发掘,这也是陆浑戎在伊河流域生活的见证。
陆浑戎在伊河流域生活了100多年,其遗民以国为姓,这就是陆姓的重要来源。之后的陆浑县、陆浑村、陆浑山及陆浑水库等名字,也由此而来。
图片
伊阙形胜
伊阙形胜
伊河流经万安山,再向北就到了龙门,也就是伊阙。
伊阙由来已久。《水经注》中称,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矣”。这是洛阳城南的重要门户,古代设有伊阙关,以拱卫京师。
龙门东山因盛产香葛,又称香山。这里不仅有香山寺,还有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墓园——白园。
白居易钟情龙门山水,曾捐资重修香山寺,并撰有《修香山寺记》,称:“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
当时,伊河中有八节滩,来往船只常在这里触礁遇险。隆冬时节,看到船夫们赤脚踏冰,推船前行,白居易很不忍心。
公元844年,73岁的白居易拿出多年积蓄,组织人力治理八节滩。
一年多后,八节滩从险滩变为“坦途”,白居易十分欣慰。他在《欢喜二偈》中写道:“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
图片
伊洛汇流
伊洛汇流
伊河经伊阙进入洛阳,折向东北,在偃师岳滩一带汇入洛河,伊洛汇流处也称伊汭。
《逸周书·度邑解》中记载,周武王灭商后,欲营建洛邑。他对周公说:“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也就是说,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就活动在古老的伊洛平原上。
如今,从伊汭西行约十公里,就到了举世瞩目的夏都二里头遗址。古本《竹书纪年》中记载:“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指的就是这个地方。
史料记载,隋代以前的伊汭,在今佃庄镇河头村一带。公元1786年,伊河与洛河交汇处东移近两公里,后来再次东移。
今天的伊汭,在岳滩镇岳滩村东约一公里处。这里形成了一个三角洲,伊河在南,洛河在北。当地村民说,因为伊河和洛河交汇,过去这里也叫双龙镇。
历史上,因为河道变迁,伊汭的位置曾不断改变。不过,它在华夏文明起源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从来没有改变。
图片
过去的伊河源头人家
画外音
闷顿岭上伊河源
我第一次到栾川闷顿岭寻找伊河源头,是在2016年的春天。
当时,我和同事驱车到了陶湾镇三合村,向村民打听伊河源头。一名中年女子说,闷顿岭就在村边,沿着山路往上爬,半个小时就到了。
将至山顶,一处院落出现在眼前,80岁的程老太太独自在家。她说,每年都有人来找伊河源头,“伊河源头就在院子后边不远处,翻过岭就是三川镇”。
山上交通不便,别的人家都搬走了,程老太太一个人住在山上。伊河源头的水流很小,只是一点点往外渗,程老太太却说院子旁边的井从未干枯过,“有时山下的人没水吃,还要上来挑”。
一晃5年过去了。这次前往闷顿岭,我们绕到了山的另一边——三川镇姚湾村。67岁的村民段留柱说,他就住在闷顿岭下,离伊河源头很近,但没吃过伊河水,因为“伊河是从三合村那边流出的,姚湾村这边吃的是淯河水”。
我向他打听程老太太,他说:“现在山上没有住人,都搬走了。”
相公庄村与吕蒙正
伊河过龙门后流向东北,流经伊滨区佃庄镇的相公庄村。
相公庄村原名坞流村,为纪念北宋名相吕蒙正而改了名。吕蒙正小时候与母亲栖身于寒窑,艰难度日,今相公庄村东有一破窑,中间立着古碑,相传就是当年的寒窑所在地。
邵伯温在《邵氏闻见录》中记载,吕蒙正曾在龙门利涉院土室中读书,得到僧人照顾。一天,他见伊河边有人卖瓜,非常想吃却无钱买。卖瓜人许是看出了他的心思,“不小心”掉了一个瓜在地上,吕蒙正“怅然取食之”。公元977年,30多岁的吕蒙正考中状元,后成为北宋第一位状元宰相。当上宰相后,他特意“买园洛城东南”,在伊河边建噎瓜亭,以纪念此事。
历代演绎吕蒙正故事的戏文有很多,如《破窑记》《彩楼记》等。他一生三次出任宰相,晚年辞官归洛,去世后便葬在洛阳。
图片
黄大王故里
治水大王黄守才
在伊河下游的偃师岳滩一带,流传着很多关于黄大王的传说。
黄大王叫黄守才,生于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是一位治水英雄。
他是岳滩镇王庄村人,从小失去双亲,随舅父以行船为业。岳滩地处伊河、洛河之间的夹河滩,常有水患,黄守才以大禹为榜样,学习大禹治水,造福百姓,其治水功绩在《河南府志》《洛阳县志》等中多有记载。
清乾隆年间,去世70多年的黄守才被敕封为“灵佑襄济王”,并祀“金龙四大王”,开始走上神坛,人称黄大王。
后来,人们在王庄村西建起了黄大王庙,年年祭祀。时间久了,这个地方就被称为黄大王庙村,简称黄庙村。相传,农历腊月十四是黄大王的生日,每到此日,当地人都会唱戏为他庆生。(记者 张广英 记者 曾宪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