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会议:绥靖的巅峰

慕尼黑会议:绥靖的巅峰
让你在战争与耻辱之间做出抉择,你选择了耻辱,而将来你还得选择战争。——丘吉尔评价张伯伦
图片
▲慕尼黑会议
前言
1938年9月29日,英、法、意三国首脑与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在德国慕尼黑举行会议并达成共识,允许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
这场会议被认为是“二战”前英、法政府绥靖政策的巅峰,所谓绥靖,就是靠姑息忍让,乃至牺牲弱国利益,讨好法西斯国家,避免大战的爆发。
绥靖政策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30年代,直到二战爆发才宣告破产。早在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英法主导的国际联盟就未对其进行实质性制裁;后来,德国吞并了奥地利,英法仍一声不吭。
英法的绥靖不但未让希特勒收手,反而助长了其嚣张气焰,这回他不仅要得到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而且已经急不可耐地要发动战争了,德军最高统帅部为此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然而,就在大战一触即发之时,英法再次向希特勒低头,亲手促成了慕尼黑的肮脏交易。
图片
▲左起:墨索里尼、希特勒、法国总理达拉第、英国首相张伯伦
那么,英、法为何要在“二战”前奉行绥靖政策,助纣为虐呢?
第一,英、法在“一战”后经济衰退,导致国内政治危机,左右派分裂,无力与纳粹开战。
单就法国来说,左右派的互掐导致政府垮台如家常便饭,真可谓世纪之奇观。
在1925年4月后的14个月里,政府就换了6轮。虽然强人彭加勒出任总理后,曾一度稳定了局势,然而他的后继者却多是无能之辈,在彭加勒辞职后的17个月里,又有5届内阁被推翻,最短的一届竟然只有5周。
后来,左翼联盟“人民阵线”在万众瞩目下成立了新政府,本有望平定国内混乱局面。可右翼势力却急忙撤资外逃,挖共和国的墙角。
不仅如此,右翼团体还在其报纸上,污蔑一位年轻有为的政府官员在“一战”中曾与德国勾结,结果这颗政治新星竟然在家中开枪自尽。
结果,就在希特勒上台,以及德国吞并奥地利这两个关键时刻,法国都正好处于无政府的状态,根本无法对纳粹的步步紧逼实施反制。
图片
▲国会纵火案
第二,英、法希望“祸水东引”,诱使希特勒进攻苏联
希特勒极度仇视苏联,一直在明里暗里地与苏联较劲。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时,纳粹虽然是国会第一大党,但地位不算稳固,各左翼政党占据的总席位比纳粹还多。
然而,不久之后,就发生了一件离奇的事,德国国会大楼突然燃起熊熊大火。纳粹二把手戈林(立刻宣称,这是德共故意纵火,结果,纳粹便借这件悬案取缔了所有非纳粹的党派,自此一党独大。
另外,纳粹在西班牙内战中,派出了所谓的“秃鹰兵团”帮助法西斯叛军,击败了苏联支持的共和政府,这被认为是法西斯国家与共产国际之间的一次正面对决。
正是希特勒对苏联及左翼运动的敌视,让英、法误认为,只要讨好希特勒,他就会把矛头对准东边的苏联。
英、法曾天真地以为,慕尼黑会议阻止了大战的爆发,然而,事后看来,慕尼黑也只是将战争推迟到了1939年。
图片
▲张伯伦从慕尼黑回国后,挥舞着一张希特勒写的保证英德和平的承诺书
在这场会议之前,捷克局势最紧张的时候,德国和国际社会有机会彻底实现和平吗?其实并没有,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德军参谋总长曾积极反对希特勒的战争计划,但响应者寥寥
贝克将军当时是德军的参谋总长,他曾衷心拥护过纳粹,不过当他看到希特勒不惜挑起世界大战也要对捷克动武,从而很可能把德国带向毁灭时,便彻底转变了对希特勒的态度。
他不断上书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陈说利害,希望后者能让希特勒悬崖勒马。然而,布劳希奇却不敢告知希特勒,不过他还是在贝克的坚决要求下,召开了一次秘密军事会议。
会上,贝克呼吁将军们集体辞职,以表抗议,然而,他的发言虽然令人印象深刻,但可惜的是,无人响应其号召。贝克愤而辞职,后来成了反希特勒集团中的重要一员,参与了1944年刺杀希特勒的行动。
图片
▲路德维希·贝克
第二,德国文官与军官团曾密谋联合英国推翻希特勒,遭到英国拒绝
这时,一些文官也开始意识到希特勒很可能令德国万劫不复,这其中也有些位高权重之人,比如纳粹的前经济部长。当他们争取到新任参谋总长哈尔德等一些重要将领的支持后,便决定一旦希特勒下令发动战争,就将其逮捕。
不过,光凭他们自己还无法成事,他们还需要英国方面对希特勒强硬,并给予他们帮助。8月18日,密谋分子的第一位密使到达伦敦,通过外交大臣顾问以及丘吉尔等人,将希特勒要发动战争,以及他们准备政变的消息,上报给首相张伯伦。
图片
▲亚瑟·内维尔·张伯伦(1869年3月18日—1940年11月9日)
密谋分子后来又做了几次努力,明确向伦敦通报了希特勒对捷克动武的可能时间,希望英国届时能对德宣战。但是,张伯伦迟迟未能向他们做出明确回复。
这时,一篇《泰晤士报》的社论表明了英国政府的态度:英国已经做好了牺牲捷克的准备。这让柏林的密谋分子们大失所望,政变也不了了之了。
最后,我们看到英法推行绥靖政策,虽然更多出于无奈,但都放弃了它们肩负的维护世界秩序的责任,英法都如此,其他国家对纳粹的侵略就更是冷眼旁观了,这验证了群体卸责的规律
【参考资料】《二战大牌局》《20世纪30年代英国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