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史记|皇帝大婚时,清朝最后一个太监真高兴得一夜没睡?

图片
作者丨林汣琰
编辑丨吴酉仁
求问:清朝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说“看到皇帝大婚,我高兴的一夜没睡,打心眼里为清朝的昌盛自豪”,是真的吗?
孙耀庭没有说过这句话。
首先,溥仪大婚迎娶婉容,是在1922年的12月。当时是民国,清朝灭亡已逾十年之久,不可能有任何一个太监会在溥仪婚礼上生出“打心眼里为清朝的昌盛自豪”的怪异念头。
其次,据贾英华所著《末代太监孙耀庭》一书的记载,孙耀庭对溥仪婚礼的观感其实不佳。他当时为了看热闹,“穿靴戴帽,拾掇整齐了”在乾清门前跪着迎候喜轿,目睹了隆重的婚礼阵容。但随后发生了“皇上压根儿就没到喜房去,而在养心殿里呆了一宵”的怪事,引起了宫内的各种私下议论,造成了一种“莫明其妙的沉闷”。孙耀庭对这场婚礼的感受是“奇怪”,而非所谓的“看到皇帝大婚,我高兴的一夜没睡”。孙耀庭晚年接受媒体采访,也曾多次回忆溥仪大婚的情形,不但无只字提及“看到皇帝大婚,我高兴的一夜没睡”,反而表达了诸多对溥仪的不满,认为溥仪是一个“多疑、刻薄”之人。
图片
孙耀廷晚年接受媒体采访
孙耀庭关于“皇上压根儿就没到喜房去”的回忆,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也提到过。
溥仪的说法是,他去过坤宁宫那间不过十米见方的喜房,但这间暗红色的屋子让他觉得气闷,“红帐子、红褥子、红衣、红裙、红花朵、红脸蛋……好像一摊溶化了的红蜡烛。我感到很不自在,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我觉得还是养心殿好,便开开门,回来了”。溥仪还说,他回到养心殿后,既无意体会被扔在坤宁宫的婉容是何种心情,也不在乎宫内会引发何种私议,而是开始胡思乱想:“我有了一后一妃,成了人了,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呢?如果不是革命,我就开始亲政了……我要恢复我的祖业!”但按孙耀庭后来耳闻的说法,溥仪此举或另有生理方面的缘故。
其实,即便溥仪大婚没有发生任何“奇怪”之事,逊清小朝廷里也鲜少会有太监“高兴得一夜没睡”。这是因为晚清的太监大多出身贫苦家庭,做太监的初衷并非报效皇帝,而是走投无路来寻找生机。按在光绪、宣统时代做过首领太监的信修明的说法便是:
“当太监的初愿,都是为了发财,买些驴牛和田地而来的,但能达到愿望的百不挑一。”
普通太监之所以难以达成发财的愿望,是因为清代太监的月食钱很少。“凡是太监,初进宫月食钱粮二两。另加恩赏银五钱,这就是分外的皇恩了。在各宫殿当差,熬星星熬月亮,熬到每月食钱粮二两五,再进一步到了月食三两,就叫挑大粮,差不多在宫中处所就有了角色。当太监养父母兄弟尚不足,家属仍须自己凑合维持生活。”当然,如果熬上个十年二十年成了“走库的大师傅”,有机会接触到给皇帝、太后们筹备笔墨纸砚、装裱字画之类的工作,也可以变成年收入上千两银子,“一年或两年,家中可置上三两百亩土地”的阔太监。
被称为“末代太监”的孙耀庭生于1902年。他在辛亥年前夕由父母主持净身,目的便如信修明所说,纯粹是为了发财。当时的孙家不但经济困顿,还摊上了官司,已至穷途末路。但天意弄人,孙耀庭的伤口刚刚痊愈,“能挣扎着起身时”,便传来消息说清帝已经逊位,时代已进入了民国。时代虽变,孙耀庭却没有退路,只好仍于民国五年(1916年)来到京城,找门路去到爱新觉罗·载涛的府中做了太监;后来又想办法进了紫禁城,成为逊清小朝廷众多“奴才”中的一员。对孙耀庭而言,做太监只是一份无可奈何的工作,他对溥仪无所谓热爱,也不存在忠诚
图片
爱新觉罗·载涛
不过,做不成清廷的太监,只能在逊清小朝廷里做事,也未必是件坏事。清廷已亡,小朝廷内部人心涣散,对太监的管制也松懈了许多。抱着发财梦而来的众太监们,便有了更高的“搞钱自由度”。开赌场者有之,盗窃宝物者有之,受贿贪污者有之。溥仪对此心知肚明,只是苦于无力管制。他后来回忆说:
“到我结婚的时候,偷盗已发展到这种程度:刚行过婚礼,由珍珠玉翠装嵌的皇后凤冠上的全部珍宝,竟整个被换成了赝品。……今天想起来,那简直是一场浩劫。参加打劫行径的,可以说是从上而下,人人在内。换言之,凡是一切有机会偷的人,是无一不偷,而且尽可放胆地偷。”
逊清小朝廷时代,紫禁城内的偷盗案层出不穷。寿皇殿的秦钟和挂灯丢了,重华宫的金海碗和金香炉也丢了,养心殿的太监也做起了盗窃夜明珠的勾当。最让溥仪疑心的,是1923年6月发生的建福宫大火。当时,溥仪正准备清点宫中财物,结果“建福宫的清点刚开始,六月二十七日的夜里便突然发生了火警,清点的和未清点的,全部烧个精光”。再后来,又发生了养心殿无逸斋火警事件,有人拿浸过煤油的棉花纵火未遂。如此种种,甚至让溥仪担忧会有太监要谋害自己——1911年1月1日,便曾发生过太监因私怨刺杀恭王的事件。
太监与逊帝如此这般离心离德互相提防,自然不会发生“看到皇帝大婚,我高兴的一夜没睡”之类的事情。太监们自我阉割,以放弃人格为代价(孙耀庭净身后便长期遭受社会的歧视)入宫为溥仪服务,本只是为了逐利。逐利者很难对溥仪生出真爱和真认同。溥仪能给到他们期望中的利益,他们便为溥仪好好服务;溥仪给的利益低于期望,他们也可以将溥仪耍来耍去。
1923年7月,担忧“第二次火灾就要发生了”的溥仪,决定遣散紫禁城内的全部太监(后留下了20名)。为防止太监闹事,溥仪请了时任京畿卫戍总司令的王怀庆率军入驻紫禁城,然后将太监们集体召集到乾清门,宣读了遣散的决定。据溥佳回忆,因为无处投奔,也没有别的谋生技能,“大家都非常恐慌和愤慨”“有的惨号大哭,有的高声咒骂”。当时共计裁撤了700多名太监。首领太监每人发遣散费200元,普通太监每人发20元。在宫内搞到了钱的太监回到自家产业里,过起了悠闲的生活;没机会搞到钱的太监则滞留京城,过得犹如逃荒难民。
但仅仅一个月后,溥仪便“又叫回了100多名太监,并增添了十余名外随侍”。原因是他已过惯被太监们围绕的生活,突然失了围绕极不适应。这一百多名太监里,便有被称为“末代太监”的孙耀庭。
好景不长。1924年11月溥仪被冯玉祥的部队驱逐出宫后,孙耀庭再次失业。1932年,溥仪前往东北做了日本人的傀儡,曾派了人来京城招募了二十余名旧时太监前去填充宫廷。不料此举引起日本人的反感,这批太监“往返一月,仅领得路费五十元,痛哭一场而返”。有人据此写文章讽刺说:日本人不许溥仪设太监,自然是因为日本人将太监视为无用的“赘疣”;将来溥仪也会有被日本人视为赘疣的那一天,那时的溥仪“恐怕还不如太监可以拿到五十元的路费呢”。
图片
伪满时期的溥仪
不过,伪满洲国的宫廷里,确实是有太监的——日本人很快就懒得阻挠溥仪了。1930年代后半期,溥仪通过所谓的“清室驻津办事处”,不断搜罗在紫禁城做过太监的旧人。一些生计艰难者闻讯后也曾主动前往长春要求为溥仪工作。其中就有孙耀庭——1939年4月,“清室驻津办事处”曾接到消息称,“现在京内有李延年、刘来奇、孙春寿,该三人均住兴隆寺,愿前往当差”,孙春寿便是孙耀庭。
这些太监去到长春后,得到的并不是“老主子”的亲切关怀,而是低劣的饮食、微薄的俸禄、严密的互相监视以及随心所欲的毒打。于是,在1940年,先后发生了太监刘景祉和郭德顺逃跑的事件(孙耀庭后来也借病离开了)。溥仪雷霆震怒,下命令给留在关内的载涛,要他务必在北京将逃跑者抓住,然后或送往长春,或在京对其实施惩戒。
这是很荒唐的缉捕命令。它透露出来的信息是:清廷灭亡近三十年了,溥仪仍视昔日太监为自己的奴才和私产,仍在为连太监都不肯全身心承顺皇帝而气急败坏。
(来源:腾讯新闻)
图片
贾英华:《末代太监秘闻-孙耀庭传》,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同心出版社2007年版,第115-116页。第126-127页。信修明著;亚伦整理:《老太监的回忆》,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版,第100-102页。《恭王被刺之四说》,《时报》1911年1月29日。(英)庄士敦著;富强译:《紫禁城的黄昏》,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版,第357-359页。《溥儀召太監》,《时报》1932年4月5日《日人反對太監》,《新闻报》1932年5月29日。鸡晨:《日本人目中的太监》,《新闻报》1943年6月1日。王庆祥:《伪帝宫内幕》,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110-112页。
*版权声明:腾讯新闻出品内容,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