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杭州的秘境山谷,用艺术告诉你什么是向往的生活

向往的生活是什么?在杭州的扶摇谷,答案似乎显而易见。
青山、流水、鸟鸣、蛙叫,家畜自由地在草地上奔跑,小孩欢快地在池塘里捉鱼,老人们悠闲地坐在屋前乘凉,俨然一个掩藏在密林之中的世外桃源。
9月26日,首届 “凡人有光·杭州扶摇谷艺术节”在位于杭州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扶摇谷正式启幕。作为国内先锋的“艺术+演出+人文”的大型户外艺术活动,此次艺术节以“共生”为主题,邀请超过15组先锋艺术家驻地创作。艺术们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将先锋式的当代艺术互动装置与音乐表演融入扶摇谷的山水秘境中,呈现一场为期三个月的视觉盛宴
从静谧的湖面,到参天的古树,再到镌刻着岁月的民国老宅,观众漫步其中,感受艺术与自然“共生”,重温生活美好的样子。
9月26日,首届 “凡人有光·杭州扶摇谷艺术节”在位于杭州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扶摇谷正式启幕。 杭州扶摇谷艺术节 视频(00:30)
闯入杭州郊外的自然秘境
或许是因为西湖过于盛名在外,杭州郊外的风景纵然美不胜收,也总是缺少一些人们的关注。而青山村,就是这样一个鲜有人知的秘境。
从杭州市区出发,车程大约1.5小时,就能抵达青山村扶摇谷。这里青山环绕,古树参天,松林竹海,一碧万顷,更相传是“游龙静卧之地”。“扶摇”一名,便由此而来。
图片
青山村,是坐落在杭州城郊外的一处山林秘境。
青山村内有一条石扶梯古道,据说是唐代遗址,也是余杭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森林古道,可通向王位山山顶。村庄依古道而建,泉水从山顶流淌下来,当地茶果丰盛,盛产杨梅、青梅和竹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这里的最大魅力之一。
策展人刘海博第一次来到这里,就被扶摇谷的美景吸引了。他出生于山东,曾是山东传奇LIVEHOUSE锈吧主理人、淄博FM926锈夜声场栏目电台DJ,操盘过国内众多大型音乐节。
“我们之前在山东的古镇也做过艺术相关的实验性项目,反响特别好,但我想‘凡人有光’应该更适合南方,所以在朋友推荐下,就到这里来了。”刘海博告诉记者。
图片
扶摇谷里的青山绿水。 杭州扶摇谷艺术节 图
刘海博还记得,自己沿着古道爬上山顶,脚下的青山村被包裹在清晨缭绕的山雾里,呈现出水墨画般的朦胧之美。 那一刻,他知道,扶摇谷正是他心中的理想之地。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找一个能够让艺术家们共同呼吸的创作空间,恰恰缘分让我来到了扶摇谷。后来我们又碰到了‘黄谷主’,跟他谈了谈创办艺术节的想法,很快我们就一拍即合。”
刘海博口中的“谷主”,就是曾在黄湖镇担任过村支书的黄小明。做了17年的村支书后,他下海经商,转型成为一名企业家,还在村里开办了自己的民宿,但青山村的村民仍然喜欢叫他“黄书记”。而作为土生土长的村里人,“黄书记”对青山村始终拥有一份赤子的情怀。
“其实对我来说,创办艺术节的初衷是我对家乡的一种爱。特别是青山村,是我们杭州市余杭区重点打造的全国首个‘未来乡村实验区’,我们用艺术赋能,既可以丰富当地旅游体验,同时也是响应乡村振兴的大战略。”
图片
图片
向往的生活是什么?在杭州的扶摇谷,答案似乎显而易见。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打造一个小而美的山林艺术节
扶摇谷地形狭长,村民大多散居在山谷的两头,中央则有一片湖泊,是青山村的石扶梯水库。这样的地形和规模,在刘海博看来,最适合打造一个小而美的艺术节。
图片
村民大多散居在山谷的两头,中央是青山村的石扶梯水库。 杭州扶摇谷艺术节 图
“我们在设计路线的时候,也参考了山谷的地形,从山脚开始,蜿蜒而上,就像龙一样, 能让人联想到这里‘游龙卧地’的传说。”刘海博介绍道。
更值得一提的是,石扶梯水库就像藏在山谷里的一颗宝石,你刚刚还在乡间古道上行走,在茂密的竹林里穿梭,但绝不会想到下一秒,眼前会忽然出现这样一片视野开阔的水域。而此时,一只不知道从哪里来的粉红色“精灵”正乘着云朵,漂浮在水面之上,湖水映照着蓝天,连成一片。
艺术家夫妇方二和孟瑾带来的作品《游牧精灵》 视频(00:24)
这是艺术家夫妇方二和孟瑾带来的作品《游牧精灵》,作品关注的是当代都市人的生活与情绪。“游牧精灵,代表的是一种思绪上的实体化呈现,尤其是对都市人来说,浮躁的生活让我们烦恼万千,但在这个地方,一切都可以安静下来,回归自由的状态。”
图片
粉红色“精灵”乘着云朵,漂浮在水面之上。 杭州扶摇谷艺术节 图
孟瑾告诉记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因为我们的作品要固定在水面上,所以我们买了很多船锚,但结果发现一点用都没有,装完后,第二天作品就漂走了。后来还是村民帮助了我们,他们用最简单的石块和绳子,马上就搞定了。”
村民与艺术家的互动,是整个艺术节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他们也有形无形地出现在作品中,扮演着各种角色。
在作品《扶摇谷的微笑》里,艺术家拍摄下黄湖镇村民们的笑脸,将乡村生活的美好瞬间集结成影像;作品《云雀》,从村民劳作中的场景获得灵感,用泥土复刻了村民们的双手,展现千年古老农耕文明的延续和简单美好的田园生活;在作品《物灵剧场》中,村民过去使用过的锅碗瓢盆、工具、电器成为了创作的材料,艺术家通过对物件原有功用的消解与重构,重新定义日常杂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图片
目迷曲作品《扶摇谷的微笑》
图片
野樱桃作品《云雀》
图片
图片
刘宸作品《物灵剧场》 杭州扶摇谷艺术节 图
除了人以外,扶摇谷的一草一木,每一个自然的元素,无疑也是艺术家创作的灵感源泉。
作品《碎语》中,艺术家用黄铜、不锈钢、玻璃等材料制作的装置,营造出微风拂过竹林发出的声音,犹如一群林间精灵时散时聚,窃窃私语;作品《少女们的玩笑》塑造了可爱的陶瓷树蛙,结合竹林、溪水的自然环境,还原了艺术家十六岁时对杭州的记忆;作品《源》中,艺术家用可触、可感的纤维织物,创造了一棵悬浮在空中的生命之树,探索生命源头的议题。
王一如作品《少女们的玩笑》 视频(00:15)
图片
DRAFT WORKS的作品《碎语》
图片
图片
戈牧野作品《源》 杭州扶摇谷艺术节 图
“我们在选择艺术家和作品时,秉持的标准就是不能破坏当地的人文和风景,不能侵蚀村里的本土文化。我们希望每一个艺术家在驻留创作时,能发自内心地,和纯天然的青山绿水‘共生’,每一件作品都可以和这里的居民、山水发生联系。这也是项目的灵魂。”刘海博强调道。
寻找与自然“共生”的答案
在整个游览路线的最顶端,坐落着一幢拥有百年历史的民国时期老宅。老宅呈四合院形式,外为夯土围墙,内为双层木架结构,不但保留完好,至今仍有人居住,是难得一见的江南传统民居的 “活标本”。而这次它也成为了扶摇谷艺术节最大的舞台,迎接着每一个外来人对它的“朝拜”。
图片
有百年历史的民国时期老宅。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图片
程思思作品《明知山有虎》 杭州扶摇谷艺术节 图
78岁的村民张喜娣坐在老宅门前的石墩上,她告诉记者,自己在这里已经住了60多年,虽然老宅依旧还是过去的样子,但村子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家家户户都以种地为生,生活苦,饭都吃不饱。现在好了,交通便利了,大家出去打工,赚了钱回村,盖起了一幢幢小别墅。”
图片
村民张喜娣 澎湃新闻记者王昱 图
村民生活水平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此外,从2015年开始,随着水源保护行动、美丽乡村建设、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青山村生态环境也得到明显改善。
2020年,青山村成为杭州市余杭区“未来乡村实验区”,积极推进“低散乱”专项整治工作。
图片
图片
不但村民生活水平提升了,青山村生态环境也得到明显改善。 澎湃新闻记者王昱 图
清新的空气、整洁的道路、漂亮的新式民居院落,青山村已逐渐摆脱了人们过去对偏僻乡村的刻板印象。而这样的好山好水好环境,也成为了青山村发展旅游的“金字招牌”。
“我们家农家乐已经开了三年了,基本上每个星期六、星期天都有客人来,主要是杭州本地或者上海过来的游客。”
阮花芳今年53岁,她家经营的农家乐就坐落的竹林对面的山腰上。而在竹林下方的溪流处,正是花植艺术家野樱桃带来的地景艺术装置《船歌》。“晚上灯亮起来,会很漂亮,很多人在这里拍照,村里的小孩们也都很喜欢。”阮花芳介绍道。
野樱桃的地景艺术装置《船歌》 视频(00:12)
虽然青山村目前的名气还不大,但阮花芳相信随着艺术节的举办,更多的游客会看到青山村的美 。“(艺术节)肯定有帮助啊,未来能带动我们老百姓富裕起来。”
图片
村民阮花芳和身后的艺术装置《船歌》、《少女们的玩笑》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凡人有光·杭州扶摇谷艺术节的主题是“共生”,这里指的既是艺术与自然的互动与融合,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那“共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我们一方面是希望通过艺术与本土文化结合的形式,打造一个艺术生态的平台,另一方面,也希望起到艺术富农的作用,带来更多的旅游资源,或者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刘海博解释道。“‘凡人有光’的含义就是‘人人都是艺术家’。而扶摇谷就是一个理想国,我们每个人的理想国,只要你愿意参与进来,我们都可以真正做到凡人自有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