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角楼的建筑智慧

故宫角楼的建筑智慧
(本文载于《人民日报》2021年9月11日第6版,有修改)
位于北京市中心的故宫,拥有数量庞大的明清木结构建筑群,代表着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精华,而其中极具特色的建筑之一,即为角楼(图1)。角楼共有4座,分别位于故宫城墙的4个转角位置,其初始功能主要用于军事瞭望及防御。史料及考古资料表明,我国多个朝代的宫城城墙上均建有角楼。如先秦古籍《考工记》的“匠人营国”部分就规定了城墙角楼的高度为“七雉”(约16.7米);东周时期军事家墨翟所著《墨子》,其中的《备城门》、《备蛾傅》等部分都记载了在城墙的拐角处修建防护建筑、其样式必定是重楼形式的军事防御规定。故宫建立在元代皇宫的基础上,元皇宫被拆除之前,其城墙的四角有三层屋檐、琉璃屋顶做法的角楼,而元代文学家陶宗仪所著《辍耕录》就有着专门的记载。故宫角楼由明永乐十八年(1420)建成至今仍保持完好,其建造在10米高的城墙上,城墙外为52米宽的护城河。故宫角楼是我国古代工匠建筑智慧的结晶。
图片
图1 故宫东北角楼照片
从构造角度来看,故宫角楼是多种类型建筑或建筑构件的“组合”:1个三重檐的四角攒尖亭、4个重檐歇山屋顶类建筑、2个单檐歇山屋顶的叠加,形成了独特而要巧妙的结构方式。其中,三重檐、重檐、单檐分别指屋顶含有三层、两层、一层屋檐;攒尖、歇山均属于我国古建筑的样式,前者是指所有的屋脊汇于一点的屋顶造型,后者是指在一个四面坡屋顶上叠加一个两面坡屋顶后的屋顶造型。上述不同建筑样式组合成角楼造型的具体做法为:以1个三重檐的四角攒尖亭为基准,在亭的第一、二层的城墙里侧方向,分别接出两个重檐歇山屋顶类建筑的正立面造型;在城墙外侧方向,分别接出两个重檐歇山屋顶类建筑的端部造型;再在亭的第三层搭扣十字交叉的2个单檐歇山屋顶,且单檐歇山屋顶的翼角与攒尖亭的翼角重合(图2-图3)。
图片
图2 城墙里侧方向的角楼屋顶
图片
图3 城墙外侧方向的角楼屋顶
故宫角楼的构造方式充分地实现了建筑功能与造型的统一。从功能来看,亭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可以作为城市的标志物,如街亭、市亭、都亭等;亭还可以作为边防观察敌情用岗亭,如《墨子》之《备城门》就有每百步设4米高岗亭的记载。角楼的三重檐攒尖亭部分,在功能上完美地实现了上述效果。另我国古代建筑一般比较低矮,而角楼建造10米高的城墙之上,观者视角开阔,因而角楼内部无需设置楼梯。从造型方面来看,歇山屋顶类古建筑是我国各种类型古建筑中造型最为优美的,包含的翼角数量亦在各类古建筑中最多。我国古代工匠在营建角楼的过程中,为突出角楼的造型效果,不仅在建筑四面使用了造型最为优美的重檐歇山屋顶,还保留了三重檐攒尖亭的翼角。作为亭式建筑重要特征的宝顶,亦在角楼中予以保留,为建筑整体产生了锦上添花的美学效果。
民间传言故宫角楼的构件数量为“9梁18柱72脊”,这种说法不妥的。角楼的梁种类繁多,包括角梁、井口趴梁、顺梁、抹角梁、太平梁等,其中仅翼角用梁就有56根;角楼一层立柱就有立柱20根,二、三层还有不落地的童柱、瓜柱、雷公柱等;角楼的屋脊包括斜脊(即翼角)、正脊、垂脊、围脊、博脊等种类,按前述的1个三重檐攒尖屋顶(含脊12条)、2个重檐歇山屋顶正身(含脊28条)、2个重檐歇山屋顶端部(含脊22条)、2个单檐歇山屋顶(含脊14条,不包括与三重檐攒尖亭重合部分)累加计算,总数为76条。分析认为,民间之所以用数字“9”的倍数来形容角楼的构造特征,这与“9”的特定用意密切相关。古人认为,“9”具有神秘力量,且为最大的阳数(单数),寓意数量最多。如古人把天分为“九重天”、把我国称为“九州”、认为皇帝的住房有“9999.5”间等,而故宫建筑的开间、台阶上的龙纹、斗拱出踩等建筑做法的最大数量均为“9”,无不体现该数字的重要含义。
此外,故宫角楼表现出的重要构造特征之一就是翼角众多,而公众最感兴趣的问题就是,故宫角楼到底有多少个角。基于角楼的对称做法,不难统计出建筑共有28个翼角,其中第一、二层屋檐各有12个翼角,第三层屋檐有4个翼角。另这28个翼角中,属于三重檐攒尖亭的有12个,属于重檐歇山屋顶类建筑的有16个。这些翼角均匀地分布在四个方向,产生了极具欣赏力的美感。
故宫角楼有着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图4)。角楼的屋顶不仅曲线优美,而且角多、檐多、脊多,起翘的屋檐参差有序、高低错落、均匀雅致;再饰以屋顶正中的鎏金宝顶,增加了角楼沉稳的气质。角楼的每层屋檐之下有着整体有序的斗拱,其外形曲线整齐划一、弧度优美,给人以极强的艺术感和节奏感。斗拱之下的三交六椀菱花纹饰门窗,由棂条上下扣槽,相互套接,各直棂与斜棂相交后组成无数的等边三角形,每组三角形内有六瓣菱花,这些菱花相交后又围成一个个圆形,形成虚实相映、繁花似锦般的几何造型。立柱巧妙地布置在建筑的各个转角,与梁枋均为榫卯连接,形成东方古建筑特有的刚柔相济之美。而支撑立柱的台基稳固有力,并形成城墙与角楼的完美过渡。建筑色彩是造型的点缀。蓝天白云下,角楼金黄色的瓦顶显示出古代皇权的气势,屋檐下青绿色的斗拱阳光不易照射,恰显示出一种阴柔之美;朱红的立柱与门窗给人以阳刚之气,洁白色的台基给人以高雅之感,而灰色的城墙给人以冷峻威严之势,暗示强大的防守功能。角楼的建筑整体犹如画中的阁楼,集精湛的建筑技艺与优秀的结构构造于一体,并与护城河中的倒影形成一幅完美的画卷,达到人造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
图片
图4 故宫角楼近照
故宫角楼还有着深邃的文化内涵。角楼曾经用于军事防御,因而是我国古代军事文化的重要内容。角楼采用四面四角布局的方式,与我国道家文化中“四正四隅”、“藏风聚气”理念相符合。在古代,黄色是皇权的象征,而黄色琉璃瓦在角楼屋顶的运用,体现出我国古代皇家政治文化。角楼采用3层屋檐形式,数字“3”与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所撰《说文解字》之“三,天、地、人之道也”的古代哲学思想符合。角楼屋顶大量采用的仙人走兽造型,是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反映。角楼在各个方向既有凸起的翼角,还有凹进的窝角,凸凹相间,是我国古代“阴阳”理论的体现。
综上所示,故宫角楼汇集了我国传统建筑精湛的技艺和优秀的文化,是古代建筑科学和美学的融合,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作者信息:周乾,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