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林郑月娥本届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港深融合勾画新布局

图片
10月6日上午11时,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特区立法会发表其任内第五份施政报告,这也是本届特区政府最后一份施政报告。南都记者注意到,这份报告聚焦香港未来,包括经济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完善香港空间布局,积极为香港谋划未来。
这份施政报告题为《齐心同行 开创未来》,全文共有10章,包含168小节,涵盖政治、经济、民生等多个领域。报告提出了“双城三圈”的空间格局概念,并建议重点发展北部都会区等港深融合方面的内容,颇受外界关注。同时,报告在推进香港基本法第23条的本地立法工作等维护国家安全的内容上,也着墨不少。此外,报告还回应了长期困扰香港的土地、房屋紧张等问题。
正如港媒评价,“告别政治争拗与社会动荡,香港正由此进入聚焦发展、全力解决深层次核心问题的新阶段。”
图片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6日在特区立法会发表她任期内的第五份施政报告。新华社记者 吕小炜 摄
维护国家安全:积极推进基本法第23条立法,进一步落实公职人员宣誓要求
“我们必须谨记,好局面得来不易。我今天能安然站在立法会议事厅发表行政长官施政报告,各位议员能安坐席上履行立法会听取行政长官施政报告的宪制职能,相对于两年前在同一场合被反中乱港的议员干扰破坏、瘫痪立法会,甚至企图颠覆政权,这标志着在香港国安法和‘爱国者治港’原则的保驾护航下,香港特区已回到‘一国两制’的正确轨道,管治秩序已恢复正常。”10月6日,在发表2021年施政报告前,林郑月娥以这段话开场。
她表示,要长治久安,全港市民应当更全面认识“一国两制”、更忠诚维护国家安全,以国家发展为荣、以中国人身份为傲,努力发挥香港独特优势,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南都记者梳理发现,此次施政报告提出多项继续维护国家安全的具体措施。
其中包括积极推进香港基本法第23条立法工作;检视现有法例,确保在全面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上,执行部门有法可用、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防范恐怖活动和对学校、社会团体、媒体、网络等涉及国家安全事宜,积极加强宣传、指导、监督和管理的措施;加强国安教育,提高香港市民特别是青年人的守法意识和国安意识;进一步落实香港国安法第六条和经修订的本地法例对公职人员的宣誓要求,包括刚组成的选举委员会委员等。
在加强公务员培训方面,报告指出,须增强公务员对《宪法》和香港基本法的了解、巩固他们的国家观念和加深他们的大局意识,以装备他们在履行职务时,自觉维护国家安全。林郑月娥在报告中透露,已将香港国安法加入公务人员的入职培训,并持续加强现职人员对特区宪制秩序有更好的掌握。
“随着临时的公务员学院在今年底成立和学院院长明年到位,公务员事务局将建立更有系统的培训架构,亦会安排更多中高级公务员到内地参与国家事务研习课程或专题考察团。局方亦会全速推展选址在观塘的公务员学院建设,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并在公务员忠诚上严格把关。”
事实上,内地与香港公务员之间的交流活动并非新的安排。南都此前报道,自2002年起,香港特区政府便先后多个内地城市合作举办“内地与香港特区公务员交流计划”。
2020年12月30日,香港公务员事务局在回答南都、N视频记者提问时表示,过去数年,港府持续增加公务员到内地参与国家事务研习课程的名额。香港和内地就公务员交流制定的计划已扩大至大湾区内的九座城市。
该局曾向南都记者透露,为更好地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发展机遇,接下来会着力加深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合作,包括安排两地中、高级公务员开展交流,以加深香港公务员对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经济发展、政府单位运作和政策制定及实施的了解。此外,也以此加强两地人员的联系,使香港特区政府可以更有效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相关工作。
谋划香港未来:提出“北部都会区”规划,拟建设铁路通至前海
林郑月娥在宣读施政报告时表示,“在香港国安法和完善特区选举制度的双重保障下,香港迎来良好局面,是砥砺前行、重新出发以及谋划未来的时候。”
南都记者注意到,此次施政报告提出重点发展北部都会区,成为一大焦点。
据悉,北部都会区包括元朗区和北区两个地方行政区,并覆盖由西至东的深港口岸经济带及更纵深的腹地,面积约为300平方公里,有六个处于不同规划及建设阶段的新发展区和发展枢纽,包括古洞北/粉岭北、洪水桥/厦村、元朗南、新田/落马洲、文锦渡和新界北新市镇,是香港未来20年城市建设和人口增长最活跃的地区。
林郑月娥介绍,北部都会区是具规模的城市空间,拥有多达七个跨境陆路口岸,将成为香港境内促进港深融合发展和连系粤港澳大湾区最重要的地区。
连接北部都会区的运输系统将以铁路为主,其中建议的铁路项目包括兴建连接洪水桥/厦村至深圳前海的港深西部铁路,以及把正在规划的北环线向北伸延,经落马洲河套地区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接入深圳的新皇岗口岸。
她表示,北部都会区将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整个都会区发展完成后,将可容纳约250万人居住,并提供65万个职位,包括15万个创科产业相关职位。
林郑月娥还介绍,北部都会区将具备城市与乡郊结合、发展与保育并存的特色,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地方。
图片
新界北洪水桥未来发展模拟图。
林郑月娥提到,港深政府已成立“推动港深跨界轨道基础设施建设专班”,共同构建“轨道上的大湾区”。
有港媒评价指出,随这次施政报告首次亮相的《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是首份由香港特区政府编制,在空间观念及策略思维上跨越港深两地行政界线的策略和纲领,充分因应了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对香港的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前海方案”对香港的期盼,因应了社会大规模觅地建屋改善居住问题,大举发展新界北成为“北部都会区”的呼声与建议,为香港的长远发展谋定新方略,在香港重回“一国两制”正轨的时刻,“别具突破性和前瞻性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施政报告还提出了“双城三圈”的空间格局概念。
林郑月娥介绍,“双城”是香港和深圳;“三圈”即由西至东分别为深圳湾优质发展圈、港深紧密互动圈和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双城三圈”覆盖了深港口岸经济带和深圳发展最成熟的都市核心区,以及香港境内城市建设资源正在高速汇集并仍拥有庞大发展潜力的北部都会区。
她指出,“双城三圈”空间概念的确立,有利于港深政府共同促进两地在经济、基建、创科、民生和生态环境的紧密合作,发挥强强联手,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益。
聚焦民生发展:兴建33万个公营房屋,建议重组架构提升管治效能
南都记者注意到,此次施政报告对于民生关注的住房、土地等问题,也给出了回应。
“让市民安居,是我的房屋政策首要目标。”林郑月娥表示,在公营房屋供应方面,未来10年(即2022/2023至2031/2032年度),特区政府已觅得约350公顷土地,可兴建约33万个公营房屋单位,比去年公布的数字略高,足以满足该10年期预计的30.1万个公营房屋单位的需求。
林郑月娥还表示,本届政府5年任期内的公营房屋建屋量达9.65万个单位,相较上5年增加3万个。但未来10年的建屋量,将会出现“头轻尾重”的现象,30多万个单位可能只有三分之一在首5年落成。她已督促运输及房屋局局长要竭力压缩香港房屋委员会的建屋程序,争取尽快建成更多单位。
在公共屋邨重建方面,她表示,将研究在合适条件下重建西环邨及马头围邨这两个楼龄约60年的旧屋邨,并争取把周边土地纳入重建地盘,用以多建公营房屋单位,满足市民诉求。
在私营房屋方面,林郑月娥透露,特区政府争取未来10年准备好约170公顷土地,通过卖地或铁路物业招标为市场提供可兴建约10万个单位的用地。林郑月娥称,有信心令私营房屋土地供应维持稳定。
至于土地供应,在多管齐下的土地供应策略下,特区政府同步推进多个新界新发展区项目以及东涌东填海工程;为确保10年后有持续土地供应,特区政府积极推进交椅洲人工岛填海工程和新界北多个发展区的相关研究。
在谈及提升政府管治效能时,林郑月娥表示,重组政府决策局切合施政重点和社会期望,有其必要性。她同时对特区政府架构重组提出可采纳的方向,并表示现届政府应在未来数月咨询各界和持份者,准备一份详细的重组方案,供下届考虑执行。
林郑月娥建议,特区政府可设立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将目前分散于民政事务局的文化事务和商务及经济发展局的创意产业和旅游统整起来,推进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此外,她提到,分拆运输及房屋局,让这两大政策范畴可获得更专注的高层领导,特别是令新设的运输局可专注处理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运输基建、公共交通服务和交通管理事宜,同时更促进物流业发展,并巩固及提升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
林郑月娥指出,特区政府还需研究分拆后的房屋局和负责土地发展和工务的发展局有否理顺的空间,以加快房屋用地供应。
林郑月娥的建议还包括扩大创新及科技局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改变香港“工业式微”的观感,并凸显由创科推动香港再工业化的发展;及重组民政事务局为青年及地区事务局,加强以地区为本的方法解决市民日常关心的地区问题,为促进及支持青年发展提供一站式平台。
作为本届特区政府的最后一份施政报告,林郑月娥在结语时一度哽咽。她表示,上任以来遇到诸多挑战,支撑她排除万难的动力,来自“中央永远是特区坚强后盾的谆谆嘱咐、我在就职时承诺为香港市民一直护航的不变初心和家人的无限信任及默默支持”。
“今天,我比任何时候都对香港更有信心、更肯定香港可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国家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林郑月娥最后表示,只要特区坚持以“一国”为本、“一国”为根,以“爱国者治港”为原则,“两制”肯定会枝繁叶茂,香港仍然是祖国的掌上明珠。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余毅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