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统一台湾的意义有多大?康熙不须与文武百官为敌,也要统一台湾

明朝末年,来自西方的殖民者,已经把势力深入到东方,并在这里建有殖民地。1624年,荷兰占据台湾,这里成为荷兰对中国贸易的据点。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成功收复台湾。之后台湾一直游离海外,无法被中原王朝统一。1673年,清朝南方爆发三藩之乱,三藩之乱很快席卷南方大片领土,威胁满清王朝的统治。而作为雄才大略的康熙,在1681年,最终平定三藩之乱。自从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台湾问题也被清朝重视起来。因明郑势力,一直在东南沿海骚扰清朝,更是在三藩之乱时,出兵大陆对抗清军,这让清廷记恨郑氏的做法。
图片
平定三藩之乱后,朝廷出现两派,一派认为台湾孤悬海外,无关紧要,没什么价值。这体现一些官员,对地缘格局的轻视。更体现当时禁海思想的严重,这也是许多人支持海禁政策的原因。另一派是反对武力统一,他们希望通过招抚或绥靖等方式,招抚台湾归附,名义上臣服即可。但康熙帝并没有这么想,尤其是施琅给他的上书中,提到其中的利与弊。
康熙知道其中的利与弊后,对台湾问题也作出选择。在平定三藩之乱时,郑氏家族以台湾为跳板,公然入侵清朝,割据自己的势力范围,企图与清廷对抗,最后被迫退回台湾。但只要让郑氏家族捉住机会,他肯定会再次进攻清朝的。而在朝廷内,大多数人是反对出兵的。为此,康熙不仅要力排众议,也要堵住这些人的口,最后达到出兵的结局。当时的康熙,并没有把台湾与琉球,朝鲜视为同等级别的。所以清朝必须要统一台湾。
图片
在面对海战时,清朝能用的海战将领并不多,而施琅是其中的一个。清朝收复台湾分三步走,第一步是优先招抚,但不会放弃武力,1668年,清朝对台湾进行招抚,但郑氏政权没有臣服。之后清朝不断建造船队,一边练兵,一边制造各种器械,做好万全准备。到1683年,郑氏政权依旧没有同意清朝的招抚,之后清朝出兵。
第二步拿下澎湖,以战逼统,让郑氏政权投降。1683年,施琅率队出征,清军在澎湖击败刘国轩。占领澎湖的清军,可以威慑到台湾。果然,这时候就有郑氏向清朝投降。第三步进攻台湾。在澎湖战役中,郑氏兵力被大量消耗,台湾岛内部,兵力并没有很多,加上施琅采取攻心之术,让郑氏内部产生分裂。这样清军更容易进攻台湾。1683年9月5日,郑克塽在刘国轩的劝说下,最后向清朝投降。
图片
虽然郑氏政权被消灭,但有人认为,防守和治理台湾都要花费不少,建议放弃。但施琅说服康熙,提出台湾地位重要性之大。在施琅的《陈台湾弃留利害疏》中,就提到当时台湾气候温和,自然条件优越,适合耕种。而施琅提出,台湾能否统一,关系到整个东南沿海的安全,因此,不可放弃。最终清朝把台湾纳入到版图中。台湾问题得到解决,清朝也把精力放在对抗沙俄,以及西部准噶尔汗国中,避免了多线作战。1684年,清朝设立台湾府,台湾也成为清朝的领土。清朝也开始恢复这里的经济和生活。
图片
在统一过程中,清朝曾给郑氏政权很大的自治权力,但他不愿意接受招抚,在平定三藩之乱时,康熙的眼光和能力得到展现,最终消灭了郑氏政权。从民族大义来看,康熙统一台湾,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在台湾脱离中原王朝这么久以来,再次统一,也显示台湾是中国自古以来的领土。清朝的统治,也让台湾认同清朝。
在是否要统一,如何统一,统一后如何治理等问题来看,清朝走的路线是正确的。纳入版图的台湾,归福建管辖。而如今的台湾地缘战略,更是重要,他对我国东南沿海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不是清朝的统一,这里就如同被别人插入一颗钉子,时刻威胁着我国发达地区。如果到了那种地步,这后果真的不敢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