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一个被明、清两朝都寄予厚望的人,最终却被历史无情抛弃

1.天朝还是异族之间的抉择
1642年,吴三桂31岁,正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
作为宁远城的最高军事长官,作为大明帝国最强劲的将领,他成了明清两朝争夺的抢手人物。崇祯皇帝和皇太极的目光分别从北京和盛京向他投过来。
崇祯这边,大明王朝已是千疮百孔、大势已去,正处在分崩离析的前夜。
皇太极那边,坦荡而蛮荒的辽东平原上,满洲人如潮水般一波一波涌过来,显得朝气蓬勃。并且他许诺给吴三桂的官职远比崇祯皇帝的高。
图片
皇太极
天朝还是异族?吴三桂选择了前者。
这不需要什么理由。他是贤臣孝子,此刻正是朝廷需要自己的时候,怎么能有投降的念头呢。况且大明对他不薄,他比别人更有理由效忠于崇祯。
2.不做大明陪葬品
可是人心是会随着历史的演变而变化的。袁崇焕、洪承畴等人的遭遇动摇了吴三桂的忠明的念头。
袁崇焕,明王朝后期最杰出的军事领袖,因为满洲人一个并不高明的反间计,被崇祯皇帝活活剐死。
洪承畴,继袁崇焕之后又一个最有才干的将领,吴三桂敬重的人物,也是被猜忌怀疑推进了身败名裂的厄运之中。
这两位,都不是败给了对手满洲人,而是被自己同胞的暗箭所射伤。
吴三桂亲眼见证了这一切之后,他认清了现实:明王朝就像一艘庞大的巨轮一样,在风雨中飘摇,不知道还能支撑多久。
图片
吴三桂
他开始怀疑,当初自己的坚持是否还有意义。
吴三桂心想:我正值盛年,能力超群,为什么非要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去陪葬这艘破旧的船呢。上天赋予我生命,好像并不是为了让我满载着遗憾陨落吧。
转眼时间到了1644年,这一年它还是来了,大明快要咽下最后一口气了。
明朝的精兵良将已经丧失殆尽,吴三桂手下的三万关宁铁骑成了最后一张王牌。崇祯诏封吴三桂为平西伯来对付李自成。
从宁远到山海关,按正常速度要两天抵达,可是吴三桂却走了八天。
原因也不难理解,他在上路之前,心里已经有想法了。首先他的铁骑未必能挡得住李自成的步伐,去了也未必就一定赢。但是他也不能按兵不动,否则就成了国家和民族的罪人,等于自己是乱臣贼子。
所以他选择了一个最佳方案:拖延。他摆出一副对朝廷负责的态度,在行进的路上等待着大明灭亡。
图片
山海关
吴三桂的算盘打得很准,在他以龟速前行时,农民起义军攻陷了北京城,崇祯皇帝以自缢的方式为大明画上了句号。
吴三桂得知消息后,喘口气了,忠臣的外壳压得他太累了,现在终于可以甩掉这层壳了。他赶忙奔向山海关。在命运的逼迫下,他来不及想太多。这座依山傍海的雄关,将是他用来换取后半生的砝码。
明朝灭亡,山海关就姓吴了,不管是李自成还是皇太极都不敢小看他,而且会开出一个大价钱的。
3.冲冠一怒为红颜
当吴三桂准备投靠李自成之后,他得知一个惊天消息,李自成抢了他的陈圆圆。
吴三桂气得发狂。失去了朝廷,失去了家人,失去了心爱的女人。在这个条理分明的世界上,他丧失了经度和纬度,找不到自己的坐标。此刻他只想找李自成报仇。
这就是历史著名的冲冠一怒为红颜。
图片
吴三桂与陈圆圆
杀李自成可不容易,吴三桂得找帮手。放眼望去,最合适的帮手人选就是皇太极了。
而皇太极方面,巴不得吴三桂和他联手,因为父兄两代人征战多年,都没能接近这座雄关,如今唾手可得,简直是天赐良机,涿鹿中原的蓝图即将实现了。
那一年,吴三桂33岁,血气方刚的他怎么能容忍得了他人夺走自己心爱的女人。有生以来,从来没有人这么侮辱过他。他大喊着:“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见人!”
吴三桂像一头发怒的雄狮直扑山海关。守城的农民军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就被杀光了。
最终,李自成退出历史舞台。
吴三桂人生中最激烈的战斗是为满洲人打下的。可以说没有吴三桂的浴血奋战,满洲人不可能如此顺利地一统天下。
顺治十七年,在为满洲人卖了17年命之后,吴三桂终于获得了他的报酬,被封藩云南。
如果吴三桂的历史就到这,后半生低调安稳地过日子,那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但是历史总是充满曲折,似乎不肯放弃一个曾经背叛朝廷的人。
4.满洲人对他失去信任,是从此刻开始
虽然满洲人授予他高官厚禄,吴三桂还是感觉到了满人的防范、猜疑、警惕、不信任。
也许是吴三桂心虚吧,他总觉得得再做点什么,才能向满洲人证明自己的忠心。他把目光瞄准了南明永历皇帝。
明朝灭亡后,朱氏子孙一直没有放弃恢复大明王朝。他们在江南又建立了南明政权,在全国依然有一定的号召力,可惜小朝廷改不了窝里斗的老毛病,结果被清军追得东逃西窜。永历皇帝最后逃到了缅甸,总算保住了一条命。
图片
南明势力范围
可吴三桂不这么想,他认为只有自己亲手杀了永历皇帝,才能彻底证明自己对清朝的忠心。
当顺治皇帝听到这个提议时,认为没有必要,他认为南明不可能东山再起,就放他一条命吧。连顺治都认为吴三桂太过分了,一条通过咬旧主的狗来取悦新主人,这能让人放心吗。
可吴三桂再三坚持,踏上了他自认为能表忠心的路。
5.宿命的终点:无处容身
当吴三桂从缅甸回来后,康熙继位了。属于他的宿命也来了。
康熙是在和平环境中长大的,和那些从白山黑水走来的祖先们不同,他接受的是正规而系统的汉文化教育。到了他这一代,爱新觉罗家族才真正弄明白天理人欲和世道人心的关系。
出于道德信条,康熙不理解吴三桂当初投降的选择,对他当年立下的汗马功劳也不存在欣赏之意,毕竟此一时彼一时。对他的卖主求荣(刺杀永历)更不能理解。
对于吴三桂,康熙只有厌恶、猜疑、鄙视。三藩中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吴三桂,因为他手握重兵。为了大清江山万无一失,康熙认为必须要解决这个人,解除他的兵权。
康熙说干就干,撤藩的诏书送到了云南。
吴三桂当头一棒,兵权就是他的命根子啊。最终吴三桂决定再次反叛,率领二十万人马上路。
图片
吴三桂的宿命:无处安放的一生
起兵之初,局势对吴三桂还是有利的,因为他的手下的人都身经百战。可是吴三桂到长江南岸时却按兵不动了。
吴三桂有他的打算,他想通过这个举动来证明自己并不是真的反叛,只是想保住自己的利益。他认为自己的一路大军会吓到小皇帝,派人给朝廷送去奏章,请求停战。他过于自信地认为小皇帝也会答应的。
这个举动暴露了吴三桂的目光短浅,这正是他这个精明的投机者和真正的历史伟人之间的差别。
康熙比吴三桂想象得坚强,在按兵不动的同时,他正在紧张地调动军队,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康熙将吴三桂长子扣押为人质,长孙处死,其余在京子孙入官为奴。
至此,吴三桂的梦想彻底破灭,他渐渐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吴三桂退路已断,只好彻底发动攻势,可是此时已错过最佳时机,清军已做好了冲锋准备。
1687年,67岁的吴三桂在绝境痛苦中死去。他的子孙后代也被彻底杀光。
天下之大,竟没有一条留给他的路。自以为聪明一世,英雄一世,谁料竟是一直游走在绝境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