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15濒危动物篇|滇金丝猴:曾经的猎人,成了它们的“守护神”

图片
▲滇金丝猴有着独特红唇。图为红星新闻记者近日在迪庆维西县滇金丝猴国家公园内近距离拍摄到的滇金丝猴。
红星新闻记者 刘木木
编辑 张寻
在滇金丝猴近40年的保护史中,猎人扮演着复杂的角色。
滇金丝猴是“第二国宝”,仅分布在我国喜马拉雅山南缘横断山系的云岭山脉,目前仅存约3800余只。2015年,当时的环保部和中科院共同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称,滥捕、滥猎和栖息地丧失等,是滇金丝猴种群和生存环境面临严重威胁的原因。
中国灵长类协会名誉理事长龙勇诚说,滇金丝猴曾对人类抱有深深的畏惧与敌意。上世纪80年代,他在国内率先展开对滇金丝猴的研究、保护时,竟发现全世界没有一张它们的正面照片。
图片
▲龙勇诚拍摄的滇金丝猴。图源:TNC网站
如今这一现象已经改变。在云南迪庆自治州维西县塔城镇的滇金丝猴国家公园,游客已能近距离欣赏到滇金丝猴的容颜。在当地,猎人这一古老职业已成历史,一些猎人转而成了滇金丝猴的“守护神”。
滥猎
有森林的地方就会有动物,有动物的地方就会有猎人。猎人是人类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从茹毛饮血的荒蛮时代一路走来,人类才迎来所谓的现代文明。
最优秀的猎人,往往也拥有最敏捷的身姿与最充沛的体力,征服动物,成了他们孔武有力的一种证明。在物资缺乏、经济落后的地区,猎人在农耕之外,还靠捕杀动物养活一家人。数年之前,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即便没有全职猎人,有的家庭仍有一杆自制的鸟铳。
图片
▲资料图。云南迪庆白马雪山。图源:视觉中国
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称“白马雪山保护区”)成立于1983年(1983年为省级,1988年升级为国家级),是世界3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其面积占迪庆州的11.2%,是超大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管护局副局长毛炜告诉红星新闻,保护区内目前居住着9600人,其周边3公里范围生活着10万人。过去,保护区及周边范围,“几乎家家户户有猎人”。
这些猎人家庭多有猎枪、兽夹。据毛炜此前的走访,猎人捕猎的动物,有熊、林麝、毛冠鹿等。一些猎人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他们还食用、售卖“猴子肉”。这猴子,可能是当地猕猴,也可能是特有种“滇金丝猴”。
1997年,我国把滇金丝猴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它们也由此成为仅次于大熊猫的“第二国宝”。滇金丝猴的标准中文名为云南仰鼻猴,仅分布在我国喜马拉雅山南缘横断山系的云岭山脉,其拥有独特红唇,被称为“雪山精灵”。
图片
▲云南迪庆州维西县塔城镇响古箐滇金丝猴国家公园内拍摄的滇金丝猴。
2017年,云南省林业厅组织白马雪山保护区管护局等8家专业机构实施“滇金丝猴动态监测项目”,这些单位在今年4月底发布的《滇金丝猴全境动态监测项目报告》称,滇金丝猴为23个种群3845只,70%的滇金丝猴生活在白马雪山保护区,该区域生活着14个种群2700多只滇金丝猴。
毛炜说,保护区自成立之日起,就禁止一切形式的捕猎行为。1998年,迪庆州又出台地方性法规,全面禁止一切野生动物的猎杀。迪庆州林学会称,经过几十年的艰辛保护,滇金丝猴的种群数量有一定的增长,“但至今仍未摆脱濒临灭绝。”
图片
▲白马雪山保护区管护局副局长毛炜(中)。
2015年,当时的环保部和中科院共同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指出,滥捕、滥猎和栖息地丧失等原因,使得滇金丝猴种群和生存环境面临严重威胁。
骨架
龙勇诚第一次听说滇金丝猴的名字,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
1982年,龙勇诚从中山大学毕业,人生面临两个选择:去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报到;去深圳海关从事检验检疫工作。“我的专业是动物学,而云南是动物王国,于是我义无反顾地来到了云南。”龙勇诚告诉红星新闻。
龙勇诚后来成了TNC(大自然保护协会,国际上最大的非营利性的自然环境保护组织之一)中国部首席科学家,中国灵长类协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兽类学会常务理事,因长期从事关注、保护滇金丝猴的工作,他也被称为“滇金丝猴之父”。
图片
▲“滇金丝猴之父”龙勇诚。
当年的龙勇诚,不过是一名青涩的新人。在昆明动物研究所,他“服从分配”,从端水扫地做起,之后担任昆虫标本组的组长,主要负责昆虫的采集和标本的管理。日子一长,他觉得这样的工作,有负于国家的培养,想来想去,觉得还是要“寻找机会”,选一种动物去做终身研究。
两种动物让他感兴趣:西双版纳的北白颊长臂猿;迪庆的滇金丝猴。“北白颊长臂猿不是云南的特有种,于是我选择了滇金丝猴。”他说,当时学界对滇金丝猴的了解一片空白,全世界没有一张滇金丝猴的正脸照片。
白马雪山保护区成立后,龙勇诚到当地走访,问当地人滇金丝猴长什么样,发现包括工作人员在内的大多数人的描述含糊不清。“他们说,滇金丝猴尾巴短短的,毛黄黄的,可这是猕猴。”龙勇诚很诧异,在滇金丝猴的繁衍地,百姓对这一物种竟如此陌生。
滇金丝猴是与人类最相象的灵长类,它们极爱干净,面庞白里透红。其头顶长有尖形黑色冠毛,身体腹面、颈侧、臀部及四肢内侧均为白色。“我当年也没有见过活的滇金丝猴,但昆明动物研究有4个滇金丝猴标本。”龙勇诚说。
图片
▲在白马雪山保护区内拍摄的滇金丝猴。图源:视觉中国
“因遭捕杀,滇金丝猴离人类越来越远,很难有机会把它们照下来。”龙勇诚告诉红星新闻,当年的百姓以解决温饱为主,人们的动物环保理念,远没有达到今年的高度,白马雪山尽管成立了保护区,但其地域辽阔,管理上也存在困难。
龙勇诚决定在迪庆“扎根”。1987年,龙勇诚调到灵长类研究室工作,他受邀去了一趟德钦县,正是这趟德钦之行,竟让他一次性得到了15副滇金丝猴骨架。这让他意识到,滇金丝猴仍在加速消亡,与它们最接近的,是猎人。
他想清楚了,要想保护、了解滇金丝猴,首先就要去找当地最有威望的猎人。
追踪
在人类面前,野生动物长久以来无外乎四种宿命:变为食物、药物、宠物或被攫取皮毛。滇金丝猴也不例外,猎人在能近距离看清楚它们的容颜前,已果断地举起猎枪。
图片
▲1989年,龙勇诚(中)在丽江老君山找寻滇金丝猴,照片中的年长者是驾驶员,另一人是丽江石头乡利苴村民张志明,当时是当地有名的猎手,后成为著名滇金丝猴保护人。受访者供图
“我每到一个片区,就去找当地最优秀的猎人。”龙勇诚说。外表文质彬彬的龙勇诚拥有充沛的体能,没有高原反应,做田野调查工作时,也从不畏惧野外的熊。1978年参加高考前,龙勇诚曾当过知青,在拿起书本前,他在湖南怀化的老家“也是半个猎人”。
龙勇诚当年的主要搭档,是后来担任白马雪山保护区维西分局局长的钟泰、德钦分局局长的肖林。
钟泰16岁起在保护区工作,5-6年后跟随龙勇诚追踪滇金丝猴。“我们刚开始做野外调查的时候,各地猎人的确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线索。”他告诉红星新闻,当地猎人职业的成因多样,“有的人家是比较贫穷,要靠打猎补充经济来源;有的家庭富裕,捕猎是一种纯粹的娱乐;还有的专门从事野生动物的违法买卖。”
3月下雪,4月化雪,一般到5月,龙勇诚才赶赴迪庆追踪滇金丝猴。接下来雨季,他会返回昆明做一些室内工作。10月的国庆节前后,他又要成行。他每年跟踪两个猴群。在莽莽群山中,他和队友往往一住就是数十天。他见过不同季节的雪花飘,一位野外生存经验丰富的猎人,曾在漫天风雪中带他徒步15小时,最终找到露营的帐篷。
图片
▲钟泰早年随龙勇诚追踪滇金丝猴。他称,当地新一代的年轻人中,已无职业猎人。
“他们杀这种动物,杀了几千年。”龙勇诚说,如果他一到当地就告诉猎人猎杀滇金丝猴违法,那么这些猎人就会把他当成瞎子,“猎人这个职业现在看不合时宜,但也要让他们有序退出。”他告诉这些猎人,滇金丝猴拥有动物界的绝世美颜,是当地独有的动物,可它们正濒临灭绝。
蜂志生是唯一可活捉滇金丝猴的猎人,昆明动物园和北京动物园中两只向公众展示的滇金丝猴,全由他徒手所抓。在野外,一般猎人跑不过龙勇诚,但龙勇诚却跑不过蜂志生。蜂志生下套本领超群,一次在野外,他对龙勇诚说:“龙老师,今天要不要抓个竹鼠吃?”他持一把砍刀,砍了一根竹子做成套子,晚间他们回来,套子里果然吊着一只竹鼠。
余建华年轻时也是极其矫健的猎人,“一头獐子,从这头跑过去,他可以从另一头追过去截住它。”龙勇诚说。
共管
69岁的余建华,如今是迪庆维西县塔城镇的滇金丝猴国家公园的一名“护猴人”。小时候,余建华听父母唱过一首古老的傈僳歌:山上的鸟儿和动物,因为有树才来这里。当树开花时,鸟儿欢唱,动物跳舞。
在猎人身份年代,余建华枪法远近闻名。他打过山林中的熊、獐子和麂子。在4500米海拔区域,他也曾遇到过滇金丝猴,他的猎枪不会对准这些“雪山精灵”,它们“白脸红嘴”,被他所属的傈僳族视为“人类的祖先”。
图片
▲余建华,从前的职业猎人,而今是专业的护猴人。
1997年,维西县林业局的一名领导找到余建华,问他有没有见过滇金丝猴,“要我不要再打猎了,而是带他们上山去找滇金丝猴。”从此,余建华转而成了当地最早的3名“护猴人”。
那时他年轻,“猴子在树上爬,我在地下跑”。他的工作,是清理山林间的钢丝套、捕兽夹。几年下来,猴群渐渐接受了他的声音,“喔……阿瓜捏?”(傈僳族语:喂,你们在哪儿),猴群会发出声音回应他。
如今在滇金丝猴国家公园,游客能近距离欣赏到滇金丝猴。每天上午,余建华等护猴员会在这里定点投食。公园里生活着9个家族、70余只滇金丝猴,“喔……阿瓜捏?”护猴员几声呼唤,这些隐藏在丛林深处的精灵,会迅疾地穿过茂密丛林,出现在各路游客面前。
图片
▲2019年7月16日,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塔城响谷箐7号观察点的滇金丝猴。图源:视觉中国
这些滇金丝猴,大多喜欢用屁股对着看客。龙勇诚解释说,过去滇金丝猴惧怕人类,故而远离人类。现在,这些滇金丝猴接受了人类,“但他们不喜欢游客的闪光灯。”他很感慨,当年他们难觅滇金丝猴踪影,他和团队花了十年时间,才写出第一篇全面介绍其分布、习性、种群的论文。
白马雪山保护区管护局副局长毛炜说,在滇金丝猴保护工作启动早期,猎人为滇金丝猴的寻找作出了贡献,之后,越来越多的力量加入其中。目前,管护局和保护区内的9千多名百姓,对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实行“社区共管”。保护区海拔从1900米至4500米,辖区内除了滇金丝猴外,还通过红外相机等新的监测技术,发现了黑颈长尾雉、水鹿等国家或国际保护动物。
钟泰说,职业猎人在当地已成历史,因经济向好,年轻一代谋生之路更广。事实上,他们也不可能像他们的先辈一样,再次拿起对准动物的猎枪。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特别策划·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