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票今晚截止|2021中国十大新锐科技人物候选工作展示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图片
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产业升级、发展方式转变与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性交汇期。在这个过程中,科技自主创新、自立自强是社会发展对中国学界的重要要求。2021是重整旗鼓再出发的一年,中国学者们在经历了疫情冲击之后,已经迅速调整了状态,在各领域继续开拓着新的成就。既有天问一号、神舟十二号等航天任务的顺利推进,也有疫苗普及、新冠肺炎疗法探索等抗疫战线上取得的杰出成就,不仅在生命科学、数学、理论物理等基础研究方面建树颇多,在AI算法、柔性电子、脑机交互、量子计算等前沿应用领域亦是硕果累累。
图片
中国十大新锐科技人物评选的主旨,在于宣传中国一大批杰出的青年学者,展示其亮丽的科研成果,推动科研成果的普及与转化,并激励广大青年学者学生前行。自2015年推出以来,活动取得巨大的成功和热烈的反响,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作为体制外的、不需要自己准备申报材料的民间科技活动,五年来从候选人与获奖者中诞生了一大批冉冉升起的学术之星,其影响力、公信力和专业性,可见一斑。
知社诚挚邀请您提名并参与投票,选出您心中的十大新锐。候选人与获奖者,都将获得知社专门定制的奖杯及证书。我们也将持续为获奖者和候选人提供科学传播和研究资源对接方面的支持。
投 票 方 式
投票时限为2021年10月8日11时至10月10日23时。另,本活动颁奖仪式将于2021年11月06日举行同天将举办2021年度中国新锐科技论坛。
图片
我们郑重声明:本活动透明、公益、免费,任何网络水军拉票行为,均与主办方无关。候选人如受到任何水军骚扰,请与知社学术圈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采取反制措施,确保学术圈的一片净土。
活动官方网站:
https://www.scholarset.com/conf/meeting2021
候选人及其入选工作介绍
01陈朝吉
制备新型木质纤维素基生物塑料
入选工作:A strong, biodegradable and recyclable lignocellulosic bioplastic, Nature Sustainability 4, 2021.
武汉大学教授,2015年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Sustainability发表论文,以林木生物质废弃物为原料,通过绿色化学处理工艺实现对木质素的原位再生,规模化低成本制备出一种高强度、可循环利用、可生物降解的木质纤维素基生物塑料,为解决塑料污染问题及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新思路。
02 陈 奇
证明SARS-CoV-2 Belta 突变株的跨种传播风险
入选工作:Transient acquisition of cross-species infectivity during the evolution of SARS-CoV-2 ,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wab167.DOI:10.1093/nsr/nwab167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2019年于军事科学院获博士学位。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发表论文,发现新出现的501Y.V2变体(也被称为贝塔变体)能够在鼻内滴注后感染标准实验室小鼠。
03 谌阳平
α集团转移反应方法在核天体物理领域的应用
入选工作:Alpha-cluster transfer reactions: A tool for understanding stellar helium burning, Progress in Particle and Nuclear Physics, Elsevier 119 (2021) 103857.DOI:10.1016/j.ppnp.2021.103857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2018年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作为第一作者在Progress of Particle and Nuclear Physics发表论文,系统性阐述α集团转移反应方法在核天体物理领域应用的实验技术和理论框架,并总结了国际国内部分利用该方法对氦燃烧阶段的关键反应进行研究的重要成果。
04  杜婷婷
可压缩泡沫石墨烯的热敏电阻器
入选工作:Wide range continuously tunable and fast thermal switching based on compressible graphene composite foams. Nat Commun. 2021 Aug 13; 12(1): 4915.
山东大学讲师,2015年于山东大学获博士学位。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揭示了复合石墨烯泡沫在压缩过程中的热输运特性与机理,提出了一种基于复合石墨烯泡沫的全固态、宽范围连续可调、简单快速的“热开关”。
05 葛 亮
发现新型内膜互作调节自噬体膜的分子通路
入选工作:A new type of ERGIC-ERES membrane contact mediated by TMED9 and SEC12 is required for autophagosome biogenesis. Cell Res. 2021 Sep 24:1–20.
清华大学副教授,2011年于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获博士学位。作为通讯作者在Cell Reaserch上发表论文。细胞自噬是重要生物学过程,关键步骤是自噬体膜形成,其分子机制是自噬领域多年的未解之谜,该研究发现一个全新内膜系统膜互做( ERGIC-ERES 膜互做)调节自噬体膜形成,为我们深入认识自噬分子机制和相关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人类重大疾病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06 郭雪
揭示气候变暖背景下微生物互作网络和群落稳定性机制
入选工作:Climate warming enhances microbial network complexity and stability, Nature Climate Change. 11, 343–348 (2021).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助理研究员,2018年获得中南大学微生物学博士学位。近年来,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Climate Change、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5篇,率先揭示了长期气候变暖背景下微生物互作网络特征、群落演替规律和功能响应特征,并首次将微生物功能基因纳入碳库模型从而提高了模型的准确性。
07 韩卫忠
揭示调控金属材料韧脆转变行为的关键机理
入选工作:Relative mobility of screw versus edge dislocations controls the ductile-to-brittle transition in metals, PNAS, 2021 118 (37) e2110596118.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2009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作为通讯作者在PNAS发表论文,揭示温度依赖的螺位错与刃位错相对速度是调控金属材料韧脆转变行为的关键机理,破解金属韧脆转变之谜百年难题。
08 何  欣
解析锂电池电化学过程电极腐蚀钝化机理
入选工作:The passivity of lithium electrodes in liquid electrolytes for secondary batteries. Nature Reviews Materials, 2021.
四川大学研究员,2017年于德国明斯特大学获博士学位。作为第一作者在Nature Reviews Materials发表文章,从腐蚀科学的角度研究了锂金属电解质界面上的自发反应和充放电过程诱导反应,为设计性能更好的SEI提供了重要指导。
09 黄玲玲
利用级联超表面实现全息秘钥分享和光学加密
入选工作:Optical secret sharing with cascaded metasurface holography. Sci Adv. 2021 Apr 14; 7(16): eabf9718.
DOI:10.1126/sciadv.abf9718.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2014年获得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论文,采用级联超表面实现全息秘钥分享和光学加密。
10 江丰
三元铜基化合物半导体铜铋硫(Cu3BiS3)人工光合作用水解制氢
入选工作:Wittichenite semiconductor ofCu3BiS3filmsfor efficient hydrogen evolution from solar driven photoelectrochemical water splitting. Nat Commun. 2021 Jun 18;12(1):3795.
华南师范大学研究员, 作为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发现Cu3BiS3基光阴极表现出0.9 VRHE的超高开启电压,7 mA/cm2的光电流密度以及1.7%的ABPE转换效率,在三元铜基化合物半导体铜铋硫(Cu3BiS3)人工光合作用水解制氢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11 焦鹏程
研发具有可编程调控力-电性能的多功能结构材料
入选工作:Artificial intelligence-enabled smart mechanical metamaterials: Advent and future trends. International Materials Reviews. (2021) 66(6), 365-393.
浙江大学研究员,2017年于密歇根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作为第一作者在International Materials Reviews发表论文,提出人工智能力学超材料,解决力学超材料机理分析、结构设计、批量制备、工程应用等方面挑战。通过准确调控力学性能、组合多力学超材料构件、整合新型功能材料等技术,构成力学超材料多功能系统,实现智能监测感知和能量采集等工程应用。
12 解兆谦
研发全植入式无线微型光遗传柔性微电子器件
入选工作:Wireless multilateral devices for optogenetic studies of individual and social behaviors, Nature Neuroscience 24, 2021.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2013年于大连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 Neuroscience发表论文,研发了新一代全植入式无线微型光遗传柔性微电子器件,实现了对动物自然行为的无干扰光遗传行为研究,证实了内侧前额叶皮质的脑间神经元活动同步性可驱动动物群体的社会偏好。
13 兰 司
捕获并破译桥接非晶态与晶态的一种手性中程序结构
入选工作:A medium-range structure motif linking amorphous and crystalline states. Nat. Mater. 20 (2021):1347–1352.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2012年于香港中文大学获博士学位。作为第一作者及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 Materials发表论文,针对连接非晶态和晶态的中程序基本结构单元的研究,直接观测并破译了非晶态合金中程有序结构的几何构型,有助于破解非晶态结构本质这一科学难题。
15 李国瑞
研发首个无耐压壳的万米深海软体机器人
入选工作:Self-powered soft robot in the Mariana Trench. Nature 591, 66–71 (2021).
之江实验室助理研究员,2019年获浙江大学博士学位。作为第一作者在Nature封面发表论文,研发了首个无耐压壳的万米深海软体机器人,于全球首次实现了无耐压壳深海机器人在马里亚纳海沟10900米自主驱动和深海零噪声自主航行。
16 李洪军
利用微针技术护送CAR-T细胞走完实体肿瘤治疗“最后一公里”
入选工作:Scattered seeding of CAR T cells in solid tumors augments anticancer efficacy,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21, nwab172.DOI:10.1093/nsr/nwab172.
浙江大学特聘研究员,2017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作为第一作者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发表论文,进行了CAR-T疗法治疗实体肿瘤的相关研究工作,提出利用多孔微针阵列打破肿瘤物理屏障,解决CAR-T细胞治疗实体肿瘤“最后一公里”难题。
17 李伟广
揭示恐惧记忆消退后重现的关键神经机制
入选工作:Input associativity underlies fear memory renewal,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Volume 8, Issue 9, September 2021, nwab004 .DOI: 10.1093/nsr/nwab004
复旦大学研究员,2011年于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作为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发表论文,揭示了恐惧记忆消退-重现转换的场景依赖性以及感觉输入联合性的突触整合规律。
18 林 琳
认证快速射电暴的磁陀星起源
入选工作:No pulsed radio emission during a bursting phase of a Galactic magnetar, Nature, 587, p.63-65 (2020.11)
北京师范大学讲师,2012年获得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博士学位。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发表论文,利用我国大科学装置“慧眼”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和“天眼”射电望远镜认证并深入研究快速射电暴的磁陀星起源。
19 刘 畅
在第一个本征磁性拓扑绝缘体中实现多种拓扑物态
入选工作:Magnetic-field-induced robust zero Hall plateau state inMnBi2Te4Chern insulator. Nat Commun 12, 4647 (2021).
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2019年于清华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作为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本征磁性拓扑绝缘体MnBi2Te4中轴子绝缘体和陈绝缘体两种拓扑物态。
20 刘剑波
发展可控产生一氧化氮的人工细胞
入选工作:Enzyme-mediated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in vasoactive erythrocyte membrane-enclosed coacervate protocells. Nat. Chem. 12, 1165–1173 (2020).
湖南大学副教授,2011年于湖南大学获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 Chemistry发表论文,发展了可控产生一氧化氮的人工细胞,实现了血管舒张的生理效应,为心血管疾病诊疗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21 刘 晶
首次揭示太阳耀斑辐射能扰动磁层空间
入选工作:Solar flare effects in the Earth’s magnetosphere. Nat. Phys. 17, 807–812 (2021).
山东大学教授,2012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作为通讯作者在Nature Physics发表论文,找到了太阳耀斑引起全地球空间效应的关键证据,将耀斑对地效应的研究领域由以往的地球高层大气区域拓展至包含磁层在内的整个地球空间,为预测磁层响应太阳瞬时辐射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22 刘  洋
揭示手性诱导铁电聚合物弛豫特性的物理机理
入选工作:Chirality-induced relaxor properties in ferroelectric polymers, Nature Materials 19, 1169–1174 (2020)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2016年获得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作为第一作者在Nature Materials发表论文,通过结合X射线衍射(XRD)、纳米红外光谱(AFM-IR)、电学表征和第一性原理揭示了铁电聚合物材料弛豫特性起源于聚合物手性的物理机制。
23 娄帅锋
同步辐射成像技术原位观测固态电池正极材料颗粒尺度的嵌脱锂行为
入选工作:Insights into interfacial effect and local lithium-ion transport in polycrystalline cathodes of solid-state batteries. Nat Commun 11, 5700 (2020).
哈尔滨工业大学助理教授,2017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作为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通过同步辐射成像技术原位观测到固态电池正极材料颗粒尺度的嵌脱锂行为,发现其电化学反应动力学表现出与液态电池显著不同的现象;阐明固固界面的非共形接触是造成颗粒体相荷电态异质分布以及微裂纹生长的主要原因。
24 卢  敏
p53复活剂获得者
入选工作:Arsenic Trioxide Rescues Structural p53 Mutations through a Cryptic Allosteric Site. Cancer Cell. 2021 Feb 8;39(2):225-239.e8.DOI:10.1016/j.ccell.2020.11.013.
瑞金医院研究员,2008年于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作为通讯作者在Cancer Cell发表论文,获“靶向抗癌药物的圣杯”——p53复活剂,专利进入33国,成果进入7项临床试验,有望开拓抑癌蛋白靶点。
25 罗  强
可干预小年龄自闭症患儿的布美他尼口服片剂
入选工作:Improved symptoms following bumetanide treatment in children aged 3 to 6 year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Science Bulletin.DOI:10.1016/j.scib.2021.01.008
复旦大学副研究员,2010年于国防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Science Bulletin发表论文,揭示一种利尿剂布美他尼口服片剂,可有效干预小年龄自闭症患儿,提示布美他尼有望成为低龄自闭症适用的新型干预药物。
26 吕建平
解决相变研究领域理论问题
入选工作:Extraordinary-Log Surface Phase Transition in the Three-Dimensional XY Model. Phys Rev Lett. 2021 Sep 17;127(12):120603.
DOI: 10.1103/PhysRevLett.127.120603.
安徽师范大学教授,2011年于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Physical Review Letters发表论文,解决相变研究领域中一些长期存在的理论问题,证实新颖相变普适类的存在性,为相变疑难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27 吕旭杰
以高压调控激子特性提升二维钙钛矿光电性能
入选工作:Enhanced Photocurrent of All-Inorganic Two-Dimensional Perovskite Cs2PbI2Cl2 via Pressure-Regulated Excitonic Features
J. Am. Chem. Soc. 2021, 143, 6, 2545–2551.
DOI:10.1021/jacs.0c11730
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2011年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作为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发表论文,通过高压调控激子特性实现二维钙钛矿光电性能的大幅提升,揭示了晶体结构、激子特性与光电性质之间的关系,为高性能光电新材料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了崭新思路。
28 马  骋
发现低成本、高性能固态电解质
入选工作:A cost-effective and humidity-tolerant chloride solid electrolyte for lithium batteries. Nat Commun. 2021 Jul 20;12(1):441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2012年于爱荷华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作为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 发现了一种综合性能极为优异但生产成本极其低廉的固态电解质,加速了全固态锂电池的商业化进程。
29 马冠聪
发现全新的非厄米拓扑性质,并利用人工声学体系实现和验证
入选工作:Exceptional nexus with a hybrid topological invariant. Science. 2020 Nov 27;370(6520):1077-1080.DOI: 10.1126/science.abd8872
香港浸会大学助理教授,2012年于香港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Science发表论文,发现全新的非厄米拓扑性质,并在人工声学体系中测量验证。该成果大大丰富了非厄米拓扑的内涵,为非厄米体系在基础物理和实际应用等方面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30 马汉彬
数字微流控液滴生成新方法
入选工作:"One-to-three" droplet generation in digital microfluidics for parallel 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s. Lab Chip. 2021 Aug 7;21(15):2892-2900.DOI: 10.1039/d1lc00421b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2014年于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Lab on a Chip发表论文,创新性地提出名为“One-to-three”的数字微流控液滴生成新方法,构建了整套全自动数字微流控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平台。
31 彭  亮
螺旋自组装合成手性多层聚合高分子纳米球
入选工作:Spiral Self-Assembly of Lamellar Micelles into Multi-Shelled Hollow Nanospheres with Unique Chiral Architecture. Science Advances, 7, 2021.DOI: 10.1126/sciadv.abi7403
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后,2020年于复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作为第一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论文,通过调控三嵌段表面活性剂两亲性比例,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引入剪切力来诱导二维胶束层层螺旋自组装,成功制备了具有独特手性的多层聚合高分子纳米球,为功能介孔聚合物和碳材料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32 秦光照
实现氮化镓-氮化铝合金的反常高热导率
入选工作:The exceptionally high thermal conductivity after ‘alloying’ two-dimensional Gallium Nitride (GaN) and Aluminum Nitride (AlN), Nanotechnology 32, 135401 (2021)DOI: 10.1088/1361-6528/abd20c
湖南大学教授,2018年于亚琛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notechnology发表论文,在氮化镓-氮化铝合金中实现了反常的高热导率,打破了合金化过程通常由于引入额外原子散射而降低热导率的传统认识,拓展了合金材料在高性能热管理中的应用。
33 师恩政
基于二维卤素钙钛矿构筑系列新型范德华异质结
入选工作:Layer-by-layer anionic diffusion in two-dimensional halide perovskite vertical heterostructures, Nature Nanotechnology, 16, 2021
西湖大学特聘研究员,2015年于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Nanotechnology上发表论文,基于二维卤素钙钛矿材料成功构筑了一系列的新型范德华异质结,并定量研究了卤素离子沿面外方向的扩散系数,揭示了噻吩基共轭有机配体在抑制卤素扩散中的有效性。
34 宋继中
一种高效稳定的绿光钙钛矿量子点发光二极管
入选工作:Perovskite QLED with an ex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 of over 21% by modulating electronic transport. Science Bulletin, 2021, 66(1), 36-43.DOI: 10.1016/j.scib.2020.08.025
郑州大学教授,2015年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博士学位。作为通讯作者在Science Bulletin发表论文,一种高效且稳定的绿光钙钛矿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提出采用双层电子材料传输层的策略来调控电子输运能力,实现了载流子的注入平衡与高效复合。
35 孙林锋
基于二维电子材料器件阵列实现光电融合储备池计算
入选工作:In-sensor reservoir computing for language learning via two-dimensional memristors, Science Advances, 2021, 7, eabg1455DOI:10.1126/sciadv.abg1455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2016年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作为第一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论文,首次在二维电子材料体系的器件阵列中实现了光电融合储备池计算功能,为二维材料电子器件实现高效处理动态信息提供了新的思路。
36 唐建石
构建了一种基于动态忆阻器的新型储备池计算系统
入选工作:Dynamic memristor-based reservoir computing for high-efficiency temporal signal processing. Nature Communications, 12(1), 408, 2021.
清华大学副教授,2014年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博士学位。作为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研制了基于界面阻变效应的新型动态忆阻器,并利用其固有的动态特性和非线性构建了一种新型储备池计算系统,进一步演示了数字语音识别、混沌序列预测等时序信号处理任务,实现了极低的错词率和预测误差。
37 唐铭
提出地球中年的造山沉寂假说
入选工作:Orogenic quiescence in Earth's middle age. Science, 371DOI: 10.1126/science.abf1876
北京大学研究员,2016年于马里兰大学获博士学位。作为第一兼通讯作者在Science发表论文,用碎屑锆石重建了地球历史亿年尺度上的造山过程,发现地球在中元古代经历了持续数亿年的造山极弱时期,提出地球中年的造山沉寂假说。
38 田华军
开发制备3D合金基负极的通用策略
入选工作:Stable, high-performance,dendrite-free, seawater aqueous batteri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1, 237.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教授,2013年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作为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通过开发制备3D合金基负极的通用策略,实现稳定、高性能、无枝晶、海水基二次水系电池。
39 王  超
揭示纳米尺度共价有机框架薄膜材料断裂机制
入选工作:Strong and flaw-insensitive two-dimensional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Matter, 2021.DOI: 10.1016/j.matt.2021.01.001
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教授,2013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作为通讯作者在Matter发表学术论文,制备了厚度为纳米尺度的共价有机框架(COF)薄膜材料,揭示了纳米尺度共价有机框架薄膜材料的断裂机制,为设计超轻高强二维聚合物材料奠定了实验基础。
40 王坤坤
模拟、观测非厄米金属拓扑能带结构
入选工作:Simulating Exceptional Non-Hermitian Metals with Single-Photon Interferometry. Phys Rev Lett. 2021 Jul 9;127(2):026404.DOI: 10.1103/PhysRevLett.127.026404
安徽大学教授,2019年于东南大学获博士学位。作为第一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发表论文,利用单光子干涉仪,实现了对非厄米金属拓扑能带结构的模拟与观测,为探索非厄米系统中丰富的拓扑相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41 王志俊
在Ta2Se8I材料中提出由电荷密度波失稳导致的轴子绝缘体态
入选工作:A charge-density-wave topological semimetal. Nature Physics, 2021:1-7.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员,2014年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21年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 Physics发表论文,在外尔半金属母体材料Ta2Se8I 中提出了由电荷密度波失稳导致的轴子绝缘体态,发现了拓扑半金属中关联效应导致拓扑磁电耦合效应的新途径和新材料。
42 魏湫龙
制备致密化的介孔氧化钛微球
入选工作:Precisely Designed Mesoscopic Titania for High-Volumetric-Density Pseudocapacitance, J. Am. Chem. Soc. 2021, 143, 35, 14097–14105.DOI: 10.1021/jacs.1c03433
厦门大学副教授,2016年于武汉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发表论文,制备致密化的介孔氧化钛微球,实现高体积比容量与超快表面赝电容储钠反应的结合,为高比特电极材料的开发提供新思路。
43 吴忠彬
实现高性能有机发光晶体管
入选工作:Efficient and low voltage organic permeable-base light-emitting transistors, Nature Materials, 20, 2021.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2017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学位。作为通讯作者在Nature Materials发表论文,通过垂直可渗透型基极调控光电子,实现了高性能的有机发光晶体管。
44 徐华成
湖泊沉积物羟基自由基的形成特征及机理研究
入选工作:Burst of hydroxyl radicals in sediments derived by flooding/drought transformation process in Lake Poyang, China. Sci Total Environ. 2021 Jun 10;772:145059.
DOI: 10.1016/j.scitotenv.2021.145059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2011年于同济大学获博士学位。作为通讯作者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发表论文,在室内条件下模拟了湖泊沉积物干/湿转换及厌氧再曝气过程,明确了沉积物铁和有机质的含量及形态变化特征,揭示了沉积物铁和有机质等还原性物质调控HO·的形成机制。
45 徐 挺
构建了一种可以实现多维光场属性操控的超构表面
入选工作:Multifunctional metasurfaces enabled by simultaneous and independent control of phase and amplitude for orthogonal polarization states. Light Sci Appl 10, 107 (2021).
南京大学教授,2011年获中国科学院与密歇根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Light:Science Applications发表论文,首次提出并构建了一种将可见光的偏振、振幅和相位属性相关联,从而实现多维光场属性自由操控的超构表面微纳平台,在包括光学全息、波前调控、数据存储等方向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46 杨晓霞
获得了最高纪录压缩比的声子极化激元
入选工作:Direct observation of highly confined phonon polaritons in suspended monolayer hexagonal boron nitride, Nature Materials 2021.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2012年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 Materials发表论文,将透射电子显微镜电子能量损失谱技术与纳米光子学结合,首次直接探测到单层悬空氮化硼上的声子极化激元,获得光波长的极限压缩倍数(>400倍),为纳米光子集成器件和超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
47 叶 镭
提出同质晶体管-存储器架构和新型类脑神经形态硬件
入选工作:2D materials-based homogeneous transistor-memory architecture for neuromorphic hardware. Science. 2021 Sep 17;373(6561):1353-1358.
DOI: 10.1126/science.abg3161
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2014年于香港中文大学获博士学位。作为通讯作者在Science发表论文,提出一种同质晶体管-存储器架构和新型类脑神经形态硬件,成为未来颠覆性传感-存储-计算一体化的类脑智能和革命性非冯·诺依曼计算体系的一缕曙光。
48 叶 堉
实现二维半导体单晶晶圆的可控制备
入选工作:Seeded 2D epitaxy of large-area single-crystal films of the van der Waals semiconductor 2H MoTe2, Science, 372, 195-200 (2021).
DOI: 10.1126/science.abf5825
北京大学研究员,2012年获得北京大学博士学位。作为通讯作者在Science发表论文,提出一种二维平面内外延的制备方法,实现了二维半导体单晶晶圆的可控制备,为实现二维半导体层间互联集成电路提供材料基础。
49 袁一斐
揭示合金类锂电负极材料铋储存锂离子的机理
入选工作:Beyond Volume Variation: Anisotropic and Protrusive Lithiation in Bismuth Nanowire. ACS Nano. 2020 Nov 24;14(11):15669-15677.
DOI: 10.1021/acsnano.0c06597
温州大学教授,2016年在密歇根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作为第一作者在ACS Nano发表论文, 通过原位球差电镜表征,在原子尺度揭示了合金类锂电负极材料铋储存锂离子的机理。
50 张  宇
研制首款面向众核处理器的异步图计算加速器
入选工作:DepGraph: A Dependency-Driven Accelerator for Efficient Iterative Graph Processing, 2021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igh-Performance Computer Architecture (HPCA), 2021, pp. 371-384.
DOI: 10.1109/HPCA51647.2021.00039
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2016年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作为第一作者在HPCA 2021发表会议论文, 研制了国际上首款面向众核处理器的异步图计算加速器, 可用于高效支持图分析和图神经网络应用,满足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对高性能图计算的需求。
51 赵 沧
发现一种新的气泡缺陷起源机理
入选工作:Critical instability at moving keyhole tip generates porosity in laser melting, Science 370, 1080-1086.
DOI: 10.1126/science.abd1587
清华大学助理教授,2015年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获博士学位。作为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在Science发表论文,确立了金属激光粉末床熔融增材制造中匙孔气泡缺陷区域的边界,发现了一种新的气泡缺陷起源机理。
52 赵  鼎
实现微纳器件全程无溶剂加工
入选工作:Solvent-Free Nanofabrication Based on Ice-Assisted Electron-Beam Lithography. Nano Lett. 2020 Dec 9;20(12):8841-8846.
DOI: 10.1021/acs.nanolett.0c03809
西湖大学助理研究员,2011年于浙江大学获学士学位,2016年于浙江大学获光学工程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no Letters期刊发表论文,提出以冰作为光刻胶,通过温度控制冰升华实现微纳器件的全程无溶剂加工。
53 周 会
设计二氧化碳制甲醇新型催化剂
入选工作:Engineering the Cu/Mo2CTx (MXene) interface to drive CO2 hydrogenation to methanol, Nature Catalysis, 2021.
清华大学特别研究员,2015年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作为第一作者在Nature Catalysis发表封面论文,开发了基于二维碳化物的新型催化剂,揭示了催化机理,显著提高了二氧化碳制甲醇的活性和稳定性。
54 周  艳
实现磁斯格明子的聚集、输运以及调控
入选工作:Confinement and Protection of Skyrmions by Patterns of Modified Magnetic Properties. Nano Lett. 2021 May 26;21(10):4320-4326.
DOI: 10.1021/acs.nanolett.1c00865.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教授,2009年于瑞典皇家工学院获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NO LETTERS发表论文,通过微纳加工制备具有磁各向异性能势垒周期性的结构,实现拓扑自旋结构(磁斯格明子)的聚集、输运以及调控。
55 周圆圆
提出界面渗透概念为钙钛矿光伏器件增稳助柔
入选工作:Interpenetrating interfaces for efficient perovskite solar cells with high operational stability and mechanical robustness. Nat Commun. 2021 Feb 12;12(1):973.
香港浸会大学助理教授,2016年获得美国布朗大学工程系博士学位。作为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提出渗透型界面的新概念成功开发高稳定性柔性钙钛矿光伏器件。
56 朱 斌
制备可规模化生产的中红外选择性辐射体
入选工作:Scalable and hierarchically designed polymer film as a selective thermal emitter for high-performance all-day radiative cooling, Nature Nanotechnology,16, 153-158, 2021
南京大学副教授,2018年于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 Nanotechnology发表论文,首次制备了可规模化生产的中红外选择性辐射体,实现了全天候被动辐射制冷性能,从而为高制冷功率辐射制冷材料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57 朱平安
发现沉积同一表面的不同液体扩散方向可控
入选工作:Three-dimensional capillary ratchet-induced liquid directional steering. Science 373, 1344-1348, 2021.
DOI: 10.1126/science.abg7552
香港城市大学助理教授,2017 年于香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作为共同一作在Science发表论文,通过模仿南洋杉叶片的三维结构,诱导不同表面张力的液体自主选择铺展方向,打破了“物性参数无法调控液体输运方向”的传统认知。
图片
58 庄友文
解析多巴胺受体激活信号并为神经疾病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入选工作: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human D1 and D2 dopamine receptor signaling complexes, Cell 184(4), 2021.
DOI: 10.1016/j.cell.2021.01.027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20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获博士学位。作为第一作者在Cell发表论文,通过结构生物学,结合生化功能实验以及分子动力学分析方法,系统阐述了多巴胺能神经系统中多巴胺受体D1R和D2R在配体选择性以及G蛋白选择性的分子机制,为合理设计更为安全有效的药物靶向多巴胺系统治疗帕金森氏症以及精神分裂症等神经精神类疾病奠定了重要的结构基础和理论依据。
敬请投票,选出您心中的十大新锐。候选人与获奖者,都将获得知社专门定制的精美奖章和奖金。我们也将举办后续活动,帮助获奖者及候选人对接各种资源和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