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走来的蚌埠】双墩文化: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

图片
图片
图片
《从历史走来的蚌埠》,今天播出第二集《双墩文化》。双墩遗址位于蚌埠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是一处距今约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经考古发现,这处遗址是淮河中游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淮河流域早期文明的有力证据。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双墩,感受双墩文化的独特魅力。
双墩文化: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上)
双墩遗址经考古发现,在七千多年前,就有双墩先民生活在这里,这里有很多反映七千年前双墩先民生活场景的雕塑。
图片
在这一片风景如画的土地上,几千年来,双墩村民繁衍生息。最早于1985年11月全国文物大普查时,双墩遗址被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发现。从采集到的陶片、石斧等文物标本看,这里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台地遗址,遗址保存范围为南北长180米左右,东西宽140米左右,约25200平方米,中心面积12000平方米左右。
原市博物馆馆长徐大立说,一个具有7000年以上历史的古代遗址非常重要,对于安徽省来说,是安徽省考古学文化中长江以北地区非常重要的古代文化遗址。
当时,该遗址已经受到当地人们历代葬坟、耕种、取土、整平等活动的破坏。1986年秋,市博物馆对双墩遗址进行了一次试掘,取得一定的收获。
图片
徐大立说,这里形成了一个很大面积的代表一定文化特色的遗址群,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一个重要的命名就出现了,它就是双墩文化。
在经历了先后三次发掘后,双墩遗址出土大量陶片、残陶器,还有一定数量的石器、石料、骨角器、蚌器等,还有双墩先民对这些器物进行加工、制作、装饰的工具和坯料以及陶塑艺术品等文化遗物。充分反映了双墩先民的经济生活是以渔猎为主,农业为次,采集和饲养猪为辅的多种经济生活方式
图片
2013年3月,双墩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这里正在建设国家级的大遗址公园,建成后,将集中展示双墩遗址出土的重要遗迹和遗物,并对双墩遗址原址进行保护展示。
双墩文化: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下)
双墩文化对于蚌埠来说,意味着一座城市的根脉。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作为蚌埠城市标志树立在淮河文化广场,市民亲切地称它为“娃娃头”。双墩刻划符号雕刻于市民广场两侧的灯柱之上,每当灯光亮起,神秘异常。
图片
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双墩遗址三次发掘出土了七百多件刻划符号,出土数量如此之多,在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极为罕见。这些内容丰富、结构复杂的刻划符号,使双墩遗址形成了独特而新颖的文化面貌。
这些刻划符号,全部刻划在陶器上,大部分符号被刻划在陶碗的外底部圈足内,内容丰富,包含有捕鱼、狩猎、种植的画面,生动而又真实地表现出双墩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具有深刻的写实意义。
原市博物馆馆长徐大立说,这些符号不少于30余种,而且有大量的捕鱼方法,直到至今淮河两岸的渔民们所采用的捕鱼的方法都包括了。还有狩猎,它采用的狩猎方法,现在看来依然是非常先进的,有用网来捕鱼狩猎,还有陷阱,这些各种各样的捕获猎兽的方法,都是通过刻划符号来表现的。
图片
双墩遗址出土中,一个陶塑的小人头如天外来客般突然出现,当时震惊了全国的考古界,尤其这个小人头脸上的纹面图案,更是给人们带来无限的遐想。
徐大立说,最著名的、目前作为蚌埠城市文化形象代表的,就是陶塑人头像,它非常有特色,它额头上有个同心圆的符号,额头上称为雕题,两颊各个五个点的纹面。
它圆圆的眼睛炯炯有神,小嘴微笑,眉弓突出,椭圆形脸颊两侧各有五个戳刺点连成一斜线,额头中间椭圆形的同心圆清晰可见,这个拳头大小、神采飞扬的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一经出土就在考古界引起轰动。
图片
徐大立说,在我国的史书记载上,到了商周的时期才有记载,说是淮河流域有人搞这个雕题、纹身这样的习俗,但是真正的实物一直没有见到,双墩遗址考古发掘出现这个陶塑人头像以后,关于雕题纹面纹身的习俗,到目前为止是世界范围内最早的实物证据。
如今,双墩遗址以崭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对建立淮河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年代分期框架和谱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双墩文化”的确立使淮河流域考古取得了重大突破。
记者:李瑞 常丽‍
编辑:刘畅
审核:杜春波
监审:李琥 王黎
图片
图片
图片
BBTV公交移动电视广告位招商
图片
分享
图片
收藏
图片
点赞
图片
在看
图片
发现“在看”和“赞”了吗,戳我试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