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首位殉国的清朝将领,死后尸骨无存,日军为他立碑致敬

文|格瓦拉同志
甲午战争的惨败和随后《马关条约》的签署,给中国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同时也大大加深了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至今思来依然令国人心痛不已。虽然最终战败,但在抵御日军侵略的战斗中,却曾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卫国烈士,值得后世敬仰。在这些为国捐躯的人物当中,坚守朝鲜平壤城的奉军统帅左宝贵,无疑是第一位以身殉国的清朝将领。
01 入朝作战前的经历
左宝贵,字冠廷,1837年生于山东省平邑县一个贫苦的回族农民家庭,自幼父母双亡,和两个弟弟一起依附鳏叔左世宏生活。为了糊口,左宝贵小小年纪便出来讨生活,靠摆地摊、当皮匠挣钱养家,饱尝人间疾苦,但也由此养成坚忍不拔的性格。1856年,左宝贵因打伤缝马靴不给钱的官兵,被迫带着两个弟弟前往清军江南大营投效,由此开启38年的戎马生涯。
图片
左宝贵半身像
在江南大营效力期间,左宝贵常年跟太平作战,因骁勇异常、屡建功勋而深得上司青睐,逐渐由小兵晋升为千总。太平天国灭亡后,左宝贵又跟随僧格林沁镇压捻军,因战功卓著晋升为副将。从1872年开始,左宝贵长期驻守东北,负责清剿为患极深的马贼。由于剿匪有功、治军严肃,左宝贵深得李鸿章和朝廷的赏识,最终官至建威将军、广东高州镇总兵等职,并以记名提督的身份留驻奉天。
左宝贵驻军奉天20余年,不仅“晓畅兵事,谋勇兼优”(见《清史稿·卷四百六十》),而且热心地方公益事业。鉴于自己当年因家贫无法读书的遗憾,左宝贵曾奏请设立多所义学,从而使大批贫寒子弟获得免费读书的机会。与此同时,左宝贵还设立赈灾粥厂、同善堂、栖流所等慈善机构,拯救了大量衣食无着或无钱治病的穷人性命,真可谓功莫大焉。
图片
甲午战争前中日冲突简图
左宝贵驻军奉天期间,除了剿除马贼外,还肩负着一项特殊使命,即在驻守属国朝鲜的清军遭遇进攻时,能够及时提供援助。原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发展成为新兴帝国后,便开始将吞并朝鲜进而侵略中国视作基本国策。为此,日本在1876年逼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从而取得包括领事裁判权在内的一系列特权,1882年后又取得在朝鲜驻军的权利。此后,日本致力于将清朝的势力驱逐出朝鲜,最终在1894年寻找到良机。
02 捐躯异域
1894年7月25日,日本在不宣而战的情况下,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以平定东学党起义的清朝军舰,甲午中日战争由此爆发。在取得海战的胜利后,日军又在陆地上展开进攻,在牙山击败由直隶提督叶志超率领的清军主力,随后猛扑朝鲜北部重镇平壤。清廷得知消息后,急命左宝贵率奉军进驻平壤。左宝贵接到命令后,率领1.3万名奉军火速南下,在8月6日进入平壤。
图片
中日甲午战争形势图
左宝贵进驻平壤后,即刻着手加强防御工事,并试图南下主动进攻日军,但终因朝廷在攻守问题上分歧严重而作罢。8月下旬,叶志超率残部到达平壤,他讳败为胜、虚报战功,被不明就里的清廷任命为驻平壤诸军总统。不过,驻守平壤的清朝将领们知道实情,加之叶志超为人庸劣无能、怯懦畏敌,因此没有人愿意听从他的号令,夙伏威望的左宝贵反而成为实际上的统帅。
9月4日,日本兵分四路进攻平壤的消息传来,左宝贵决定利用敌军兵力分散的特点,首先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军一路,从而实现各个击破的效果。然而,三路清军将要到达进攻地点时,叶志超却因为害怕被日军抄了“后路”,竟派人火速将出击的部队调回,由此错失击败日军的良机。9月14日,四路日军顺利会师,随后完成对平壤城的合围。
图片
日军对平壤城的包围
当日军即将完成对平壤的合围时,贪生怕死的叶志超和总兵卫汝贵等人首先想到的并不是加强防守或出城迎敌,而是在军事会议上主张弃城逃走,将军队撤入中国境内。对此,左宝贵非常愤怒,对叶志超等人痛斥道:“你们这些人要是怕死的话可以自行离去,但此城会是我的墓冢!”叶志超、卫汝贵等人被左宝贵一席话怼得面红耳赤,虽然再不敢公开提议弃城逃走,但内心仍想着随时逃跑。
9月15日凌晨,平壤战役正式打响。战斗开始后,日军虽然从南、西南、北等几个方面同时向平壤发起进攻,但由左宝贵镇守的城北牡丹台、玄武门一线是其主攻方向。在左宝贵的亲自指挥下,清军凭险据守,杀伤日军甚众。为扭转战局,日军集中元山、朔宁两个支队的全部大炮猛轰牡丹台,并掩护步兵冲锋。在日军步炮夹攻下,清军伤亡惨重,牡丹台垒最终陷落。
图片
日军炮轰牡丹台
由于牡丹台是玄武门外的制高点,它的陷落对清军来讲无疑是灾难性的。然而,自知大势已去的左宝贵并没有撤退,而是穿上御赐衣冠,站在玄武门城头指挥战斗,并亲燃大炮向日军轰击,先后发射了36颗榴弹巨炮。很不幸的是,68岁的左宝贵正在酣战之际,被日军发射的炮弹击中,身体顿时被击穿,被士兵们抢救下城不久便去世,由此成为甲午战争中第一位以身殉国的清军将领。
03 死后哀荣
左宝贵战死后,奉军群龙无首,再也不能组织起有效的抵抗,日军趁势蜂拥而上,一举攻占玄武门。为防止主帅的遗体被日军践踏,营官杨建胜背着左宝贵的尸身冲出玄武门,准备与城外的清军回合。非常不幸的是,日军大部队已经攻入平壤,并在城内进行无差别的杀戮,杨建胜虽然奋力搏杀,但终因寡不敌众死在乱军当中,左宝贵的遗体亦落入敌手,最终下落不明。
图片
光绪帝画像
左宝贵战死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光绪帝甚是悲痛,下诏追封他为太子少保,谥号为忠壮,并赠予骑都尉兼一云骑尉的爵位。与此同时,光绪帝还下诏将左宝贵的事迹交付国史馆立传,命其生前立功省份建立专祠,以褒扬忠烈。至于左宝贵战死后逃跑的叶志超,虽然按律当诛,但由于李鸿章的极力维护,最终只判了个斩监候(即死缓),没多久便获释,最终老死家中。
左宝贵在平壤战死后,尸骨始终无法找到,清军将士冒着炮火硝烟,最终只觅得他的一领血衣和一只朝靴,从平壤护送回平邑。随后,左宝贵的夫人陶氏和家属按照回族的葬礼,在河下墓地为左宝贵举行衣物下葬仪式,并建造了“左忠壮公祠”,四时予以祭奠。据史料记载,葬礼当天,平邑全城老幼妇孺自发前来送丧,人人掩面痛哭,见者无不动容。
图片
左宝贵衣冠冢
说段题外话。虽然左宝贵让敌军吃尽苦头,但在崇尚武士道精神的日军看来,他坚守孤城不退、壮烈捐躯的行为却值得钦佩。因此,出于对左宝贵的敬重,日本在他战死的地方树立一块木碑,上书“奉天师团总司令官左宝贵战死于此”等字样。这件事,被当时的英国旅行家伊莎贝拉·伯德·毕晓普亲眼所见,并被她记录在游记当中。只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块木碑至今已经荡然无存。
参考书目
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98年版。
关捷:《中日甲午战争全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伊莎贝拉·伯德·毕晓普:《朝鲜及其邻邦》,伦敦18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