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的那些公交车,车的顶棚上面,为什么都装着一个大黑袋子?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乘车到重庆江北办事。在途经红旗河沟公交车站的时候,正好赶上了堵车。
当时我们乘坐的公交车旁边,刚好停放着一辆“脑壳有包”的长途客车。公交车上的这些乘客无聊,就好奇地伸长脖子,冲着对面客车顶上的“大包”议论纷纷。
你说它究竟是干什么的呢?说是用来供长途乘客存放行李的吧,可是这个“大包”看着软趴趴的,里面装的东西又不像行李,而像是某种气体。
图片
这时,一位来自北方的乘客说,这种“脑壳有包”的车,我小的时候在北京见过。车顶上的这个“大包”,是一个黑色大袋子,里面装的是“煤气”。
公交车头上的“大袋子”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还属于“贫油国”。因为汽油的产量不足,所以首都的那些公交车,大多被改装成了“煤气车”。
但是,自从“大庆油田”产油之后,中国早就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那么,为什么已经过了几十年了,大家还会看到这样的汽车呢?
这时候,又有一个人说:那个大黑袋子里面装的是“天然气”。大伙儿纷纷笑了,觉得他俩在扯淡。现在家里用煤气罐子炒菜,还经常爆炸呢!
一辆公交车顶着那么大一个袋子,那里面煤气的蓄存量,该是家用煤气罐的多少倍呢?其危险“恐怖”的程度,可想而知。
然而,这种客车问世了几十年,似乎还没有听说发生严重的爆炸事故啊。所以,那里面怎么可能有危险气体呢?
图片
直到最近,我闲着比较无聊,于是查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才发现——那些“脑壳有包”的汽车,“包”里面竟然真的灌满了“危险气体”,有“煤气”,也有“天然气”。
两种“燃气车”,表面上看很相似,区别只在于所处的年代不同。诚如前面北方乘客所言,在五、六十年代,北京地区曾经大力推广“煤气公交车”。
因为当时的大庆油田还没有得到开发,而我们国家又遭到西方世界的经济封锁,没办法进口原油。于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自行设计生产了这种,通过煤气来提供动力的车。
因为我是出生在南方的人,所以事实上从未见过这“煤气公交”的真容。九十年代中后期,在重庆江北见到的那种 “脑壳有包”的客车,事实上是“天然气汽车”。
1994年前后,这种“天然气车”,在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大约有六百多辆。其中1/6是采用了“压缩天然气”技术,即把天然气压缩后装进一个瓶子,再放到车里使用。
我国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前,还是没有这项技术的。所以这种“天然气车”,当时也就沿用了“煤气车”的设计,在车的顶上设计了一个大包。
图片
不过就在1996年前后,国务院就出台了政策,要大力发展采用“压缩天然气”汽车。所以没过几年,公路上就看不到这种“脑壳有包”的公交了。
前面我们曾经提到过一个问题,那就是:既然有了大庆油田,中国看起来不缺石油了,为什么到了90年代,我们又要重新采用这种燃气汽车呢?
那是因为,石油是一种非常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能源,用一分就少一分。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大力发展经济,在很多地方都要用到石油。
很早之前就有报道说,目前世界上的原油,只够我们用到2035年。一旦石油资源枯竭,我们的飞机、轮船和汽车,也就跑不动了。
为了节约能源,同时也是为了保护环境,国家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研究推广“天然气汽车”了。而主要试点地区,正是我所在的四川、重庆一带。
四川盆地是一个天然气储藏非常丰富的地方,作为川渝地区的人民,小时候见到的这种顶着大包的汽车,自然就是天然气汽车了。
图片
如今,我们已经看不到这种“脑壳有包”的公交车了。不过,事实上直到现在,这种“天然气汽车”,依然没有被淘汰。
“压缩天然气”技术,替公交车消掉了头顶上的“大包”。把它的燃料,灌到了瓶子里面,塞进了汽车“肚子”里,从外面完全看不出它的存在。
如今,全国各地已经有了很多新型的“燃气公交”出现。比如重庆现在就有LNG公交车,也就是用“液化天然气”当燃料的公交车。
与燃油车相比,燃气车虽然也有污染,但是会小很多。不过,目前纯电汽车的技术已经逐渐成熟了,预计在未来,公路上的“天然气公交车”可能会越来越少。
其实,当年国家为了节约能源,除了曾经大力推广这类“脑壳带包”和“肚子藏气”的公交车以外,还有一种“电公交车”。它就是我们小时候见过的,长了两条长长的“辫子”的公交车。
这种“电公交车”是按轨道行驶的,车头的顶上,有两条很长很长的“大辫子”。把“大辫子”连接到沿途的电缆上,通过电缆供电来行驶。
图片
小时候我坐得最多的,还是这种“长辫子公交车”。这种电公交车的好处是没有汽油味,不容易晕车呕吐。另外,它一般不会出现停电不能行驶的情况。
可是一旦停了,往往就是出了大的故障,很长时间都不会来电。于是塞车的景象,就十分“壮观”了。
另外,还有一种公交车有“两节车厢”。车厢中间放着一个圆形的绞盘。那会儿乘车,还很喜欢挤到圆盘上去站着。
遇到汽车拐弯儿的时候,圆盘就会甩来甩去,好像是在坐公园里的轮椅一样,小孩子很喜欢。曾经站在那个绞盘上,担心它哪一天突然被甩脱,幸好这样的事情从来没有发生。
结语
从前的公交车,头上顶着大量易燃、易爆的气体,看起来是很不安全的,可是当年的司机责任心强,安全意识强,所以并没有出过大的事故,至少我是没见过这样的报道的。
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国家又改进了压缩天然气相关的技术,燃气公交车的安全系数也就大大提升。同时,也消掉了燃气公交车头上的那个“大包”。
图片
未来为了环保,大部分的车可能都会变成别的新能源车。其实这些改变,事实上已经在我们身边悄悄地发生了,只是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到。
最近听说,我国的科学家已可以把二氧化碳变成淀粉实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喝西北风”的愿望。要是科学家也能把二氧化碳做成新能源,再用来开汽车,那岂不是更加美滋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