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水往事

在很多外地人以及部分山西人的印象中,山西干旱少雨,为什么还会发生如此之大的洪灾呢?事实上,山西在历史上一直多发洪灾,从对古代洪灾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探究此次洪灾的部分原因。
明清的山西属于我国的旱灾多发区,有“十年九旱”之称,然而,旱灾频发的山西,其实也是洪灾多发地,这又是为什么呢?
第一,地理因素。这里的地理因素,指的是气候和地形。就气候而言,山西省是受季风气候影响,而季风气候的一大特点,就是降水的年内月际极不平衡,体现为冬少夏多,当全年的雨水集中于某几个月时,其他月份就容易出现旱灾,而这几个月则容易出现洪灾。就时间来看,盛夏至初秋时节,山西发生洪灾的次数和规模要远大于其他季节。由于其他月份降雨量较少,所以其他月份就容易出现旱灾,因而古代的山西,洪灾、旱灾往往是交替发生的。
图片
地理因素的另一体现是地形,在古代,山西的许多城市处于小型盆地的腹地,比如大同、忻定、太原、临汾等。山西有着数量众多的小型盆地,并且古代有许多城市都聚集于此,而盆地四周高山耸峙,内部地势明显卑下,这时候一旦发生暴雨天气,就很容易对盆地腹心的城市造成冲击,即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除此之外,山西还有一部分城市濒临河流,这时候一旦发生暴雨天气,河水上溢,就很容易发生洪灾。譬如,坐落于吕梁山东麓的交城县濒临磁窑、瓦窑两条河流,发生洪灾的可能性就比较高,因此,在地方县志中,就不乏对磁窑、瓦窑两条河流河水上涨侵城的记载。
图片
第二,人为因素。现在的山西境内,在历史上曾经森林广布,然而,到了明清时期,特别是明中叶以来,这些森林就遭到严重破坏。明清时期,出于修筑宫殿的需要,需要用到大量上等的原木,为保证原木质量,一般都要求到深山野林里砍伐,加上原木砍伐地距离原木需求地较远,中间难免有所损耗,这就造成,修筑一座宫殿,就需要用到大量的原木。
原木的来源不止山西,还有四川等地,而且明清时期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这些来自其他省份的百姓,出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也会用到大量的木头,所以植被便遭到大范围破坏。黄河中上游的植被减少,造成的后果是:水土流失的情况会越来越严重,而随着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化,山西洪灾发生的次数也就越来越多。
以吕梁山腹地的岚县为例,岚县境内有一条蔚汾河,在明嘉靖前,流域内山林茂密,这对于涵养水源、吸收大气降水有着重要意义,可随着农地恳殖的不断深入,山坡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山洪也就随之增多,洪水的冲击一年胜过一年,最后导致许多百姓被迫迁走。水土流失导致的洪灾,由此可见一斑。
总的来说,我们很难决定是否出现暴雨,但我们可以影响一方的植被和自然环境。人和自然并非敌对,有时候保护自然,也是保护自己。
图片
2021年10月9日 太原汾河
山西历史上的特大洪水
1、1482年7月(明成化十八年六月)晋东南洪水
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晋东南地区发生了一场异常大洪水,沁河九女台最高洪水位比1895年大洪水(近百年来最大洪水)尚高10m左釉冬洪峰流量达14000m³/s,为近500年来最大的一场洪水。该场洪水范围很大,不仅黄河流域洛河洪水大涨,就连海河流域的漳河、卫河、滹沱河也同时发生了大洪水。
该年天气极为反常,降雨自6、7、8月持续三个月之久,连续多次出现灾难性大洪水。沁河、伊河、洛河下游地区灾情极为惨重,淹死万余人。
记载这次特大洪灾的史籍很多,如地方志、《明实录》《明史》《明通鉴》《御批历代通鉴辑览》《行水金鉴》《续文献通考》等多有记载。如丹河上游高平县“夏六月丁未大水,……城廓几为荡没”,“漳河上游秋潞州(今长治)大雨连旬,高河水溢,漂流民舍,溺死人畜甚众”。伊河、洛河、沁河下游灾情愈甚,怀庆府城“决堤毁城,摧房垣,漂人畜不可胜记”。河南(今济阳)“塌城垣,荡公署、坛庙、民舍无算”“淹死军民皆以万计”。据《明宪宗实录》记载:“河南怀庆诸府,夏秋霪雨三月,塌城垣一千一百八十余丈,漂公署坛、庙、民舍三十一万四千间有奇,淹死者一万一千八百余人,漂流马骡等畜一十八万五千有余”。在沁河流域还有4处当年最高洪水位的刻题,并有“大水围困九女台四十多天”的传说。
是年水灾之重,还可以从当时减免赋税情况佐证。据《明实录》记载,因水灾免山西潞州及孝义等十二州县共粮六万八千一百九十余石,草十三万六千三百八十余束。泽州(晋城)及曲沃等十六州县卫、所粮三万六千四百余石,草六万七千九百六十余束,内免十之七。河南免税粮子粒,共六十六万余石内十分之八。
该场洪水的特点:一是量级特大。二是降雨持续时间特长。产生的洪水过程峰高量大。
据文献记载,1482~1216年间,沁河大水年份还有1495、1517、1537、1553、1563、1607年。
2、1875年7月(清光绪元年六月)晋西洪水
1875年7月17日(清光绪元年六月十五日),在黄河晋陕峡谷东侧吕梁山以西的蔚汾河、湫水河、三川河、义牒河等黄河支流上发生了一次特大暴雨洪水。这次大雨笼罩了兴县、临县、方山、离石、柳林等五县。暴雨中心在湫水河、义牒河流域。雨区范围还波及到汾河上游、滹沱河部分支流及沿黄两岸部分地区。
该地区植被覆盖差,下垫面多属黄土丘陵或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为黄河中游主要泥沙来源地区。暴雨区内的几条主要河流大致由东北向西南流进黄河。
这次暴雨洪水特点是范围相对较小,暴雨强度大,历时短,约一天时间,洪水陡涨陡落,来势猛,稀遇程度较高,各调查河段均为1875年以来之首位洪水。兴县、临县、离石(永宁州)三县(州)志对这次暴雨洪水都有记载。如《临县志》载:“夏六月十五日迟明,大雨如注达日湫河暴涨……;”《永宁州志》载:“六月十五日卯刻,东北两川同时暴涨……”。《兴县志》载:“……湫河暴涨,漫天无涯,冲没河堤河神祠水不及女墙者数尺,城内二道街房屋均被水伤”。
该场洪水固然产生范围小,但暴雨强度大,地处晋西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洪水来势迅猛,危害较大,在晋西地区具有代表性。
图片
▲黄河决口泛滥图(宋代,马元)
3、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7月山西北部洪水
1892年7月(清光绪十八年六月至闰六月)在山西及相邻的陕西、内蒙、河北、河南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发生了一次长时间的降雨过程。在整个降雨过程中有两次大的雨峰。第一次雨峰使山西东北部的桑干河、大清河、滹沱河等流域产生了大范围洪水。第二次雨峰使西北部的恢河、汾河上游、晋西北部分沿黄支流产生了大洪水。
《清代海滦河洪涝档案史料》和有关地方志中记载了这场洪灾的雨、水灾情:“据永定河道官衙……禀称,自六月十八日起至二十四日连日大雨如注”。其四周地区也有类似记载,察哈尔左翼前旗“前六月十五日下雨,下了七天七夜麻绳头雨……雨下了七尺深,地下塌了,人不能进”,《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载“易州……本年大雨自六月初旬连绵不止……雨势之滂沱,以十八至二十一日为尤甚”。
该场洪水降雨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其中有两次大的降雨过程,相应在山西东北和西北地区产生了大洪水,较多河段洪水稀遇程度居1892年以来首位。此次洪水造成了大范围的灾情,如清宫奏折记载:“自闰六月初旬以后,连日倾盆大雨,各处山水暴注,滹沱、汾、润、涂、文峪等河同时暴涨,以致冲决堤堰沉没田庐。另据……忻州、代州……各府州属之阳曲等三十余州县陆续禀报,或因河流漫淹,或被山水冲洗,一县之中被淹村庄自数村至百余村,坍塌房屋自数十间至数百间,压毙人口自数口至数十口,均各轻重不等。”(山西巡抚胡聘之奏)。
汾河上、中游灾情较重,《静乐县志》记载:“汾水大涨沉没两岸民田无数”。调查洪水资料中也有很多灾情记载,如:静乐东关大水冲走了佛寺的佛像;宁化堡西关被水刮得光光的;范家村洪水泥印到佛像头上。汾河太原烈石冷泉以南洪水漫溢,冲走兰村五六十户人家。
位于晋西北的沿黄支流朱家川上游大水推跑5~7孔大石桥,冲垮岸上河神庙,沿河水磨全被冲垮,并冲塌很多房屋庙宇。桑干河上游阳方口大水冲走了内长城上的一永久性建筑物九牛口;《朔县志》载:“五月前旱后大雨,恢河水溢,淹十余村”。滹沱河南庄两岸交通被阻半个多月;支流永兴河观上河段两岸皆溢,上游冲下来的木材开了个木材展;净水河石佛岭交通被阻十余天。
4、1895年8月(清光绪二十一年六月)山西南部洪水
1895年8月在山西省南部地区发生了一场近百年来最大的洪水,汾河、沁河、丹河于8月8日同时出现洪峰,汾河柴庄最大流量3870m³/s,沁河五龙口5940m³/s,丹河沙河3450m³/s。
对这次洪水的雨情汾河汾城史村《漂大王殿碑记》有明确记载:“降于六月十六日午刻,止于十八日早晨”。根据各地“雨泽粮价”中雨情的记载可以看出,雨区主要分布在离石、太原、盂县以南地区,而暴雨中心则位于汾河下游东侧,沁河、丹河流域和浊漳河的上游。
1895年洪水所造成的灾难在地方志、碑文、墙记及《清宫档案》中都有记载。汾河下游《绛州志》载:“汾浍暴涨,房屋倒塌无算”,在新绛县南里村庙壁上记有“六月汾水异涨,沦塌民房四百余间,庙里戏房、戏楼尽已泡塌”,襄陵(今襄汾)“汾东一带沉没田禾茅舍甚多”,汾城(今襄汾)“平地汪泽,河水糜涯”。沁河下游“由于沁河异涨,……水高于堤,人力难施,以致沁阳、武陟两县同时失事”。漳河上游宗子县“山水河水同时并发,或浸灌衙署或冲塌民房,淹毙人口,或田禾被损。”
这场洪水在汾河下游及沁河中、下游,是近百年来首位洪水。
文|综合自光明日报、环球时报、金兔历史、网络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南丽江
审核|方天戟
来源:文博山西
原标题:山西为何突下暴雨?其实历史上的山西多发洪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