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俗语知多少?带你听听古人的智慧之谈

今天(10月14日)是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古往今来,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中,重阳节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祭祖、饮宴祈寿等等,传承至今。
图片
重阳节不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流传下来许多民间歌谣、俗语谚语,蕴含了古人智慧结晶。你都知道多少?
【重阳插茱萸,三插三不插】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唐代诗人王维著名的七言绝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古人认为重阳节是双九相逢,九为至阳之数,双阳相逢而生阴,再加上重阳节临近寒露,意为寒气初生。《本草纲目》曾记载:“茱萸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西京杂记》中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所以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这一习俗由此历代盛行。
但是,插茱萸也是有讲究的!老话说:“重阳插茱萸,三插三不插”,分别指的是什么呢?
1、插“吴”不插“食”
“茱萸”在古代是著名的食物调料和防腐剂,古人认为其浓烈气味具有“辟邪除害”作用。然而历代本草著作中提到的“茱萸”却不止一种,有山茱萸、食茱萸和吴茱萸。
到底哪一种才是重阳节真正的主角呢?
首先,山茱萸的枝叶与果实并没有浓烈香味,无法制作香囊,排除;
图片
其次,食茱萸的茎、干长满锐刺,难以插在头发中,排除;
而关于吴茱萸,中国植物志中是这样记载的:“吴茱萸是古老的传统中药植物。其果早于西汉时已作药用,长沙市马王堆轪侯古墓出土之《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用吴萸治疯病一起,治疽病二起(三者均与椒合用)。按原文所治之病症,所用之药显系与今所称之吴茱萸为同物。”所以,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吴茱萸才是我国传统民俗中的茱萸。
图片
2、插早不插晚
每当重阳节到来之时,人们不仅会身插茱萸,而且还会在门上插茱萸,就像端午插艾草一样,且讲究吉时、越早越好,这样寓意着家人幸福平安。此外,为了让茱萸保持更多的水分,采摘茱萸的时候,也要在早上,太阳还没有出来之前。
3、插单不插双
重阳节插茱萸是为了抵抗寒气,寒气就是冬季的阴气。古人讲究单数为阳,双数为阴。抵抗阴气,自然就要用阳数,也就是单数,意思就是在门上插茱萸的时候,数量为一根、三根、五根等。
【重阳晴,一冬凌;重阳阴,一冬温】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祭祀活动。古人们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际,进行一系列祭祀感恩的仪式。可见,重阳节这个节日,自古以来就和农事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先人们对于重阳节的天气也是非常关注的,认为这一天的天气,可以预测之后的天气走向,影响农业生产。
正因为此,从古流传至今关于重阳节的农谚也有很多,其中,在北方地区就流传有“重阳晴,一冬凌;重阳阴,一冬温”的说法。从字面来看,就是如果重阳节天气晴朗,那么当年的冬天就会寒风凛冽,雨雪交加,格外的冷,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寒冬;但如若九九重阳这一天是个阴雨天,当年的冬天很可能就会比较温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暖冬。
图片
当然,农谚之类的谚语有很强的地域性。比如在江苏地区,农谚则恰恰相反,为“重阳晴,一冬晴;重阳阴,一冬冰”。江西地区流传的是“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的谚语。
老祖宗的话有没有道理呢?今年冬天到底冷不冷?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
【重阳吃糕,百事俱高】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了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外,还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重阳糕,也叫“花糕”或“重阳花糕”,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糕点,顾名思义,乃夏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的节物。
图片
重阳糕的制作方式和食用习俗,因地而异,多数是用发面做成的糕点,辅料有枣子、杏仁、松子、栗子,属于甜品,也有加肉做成咸味的。食用起来易消化,同时又能健脾益气。
那么,为什么重阳节流行吃“重阳糕”呢?大概有四种说法:
一种是祛邪避灾。明人谢肇制在《五杂俎》中记述:“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可迎福接吉,消灾避邪”;
二是“登高”之意,以“吃糕”代替“登高”;
三是敬老之举,江南流行一句话:“重阳不吃糕,老来与人告”;
四是祝福之意,“重阳吃糕,百事俱高”。
【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二成丢】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秋收都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时节。经过一整年的辛勤劳作,全国各地都开始在重阳节点附近陆续进入收获阶段。
这是一年中最美妙的时节,但收获离不开经验与智慧。
图片
“八成熟,十成收”,就是当农作物八成熟的时候就开始收割,就能够将十成粮食全部收获。这句谚语主要针对小麦水稻这类作物。在农作物尚未完全成熟时,谷物和茎秆没有完全分离,收割不容易产生浪费,从而获得十成的收获。
同理,如果等到农作物完全成熟才开始收割,有一部分粮食就会在收割过程中因为抖动而散落在田地里难以回收。因此才会有了下一句,“十成熟,二成丢”。
在重阳节,人们反复强调这句谚语并流传至今,大概是希望能够借助节日将农作经验传承下去,让后人也能在每个秋收季节都有好收成吧。
【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鹞,线爱长】
除了大人们常说的俗语,重阳节还有不少童谣流传了下来。
惠州民间歌谣中,有“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鹞,线爱长”的句子;民间谚语中亦有“九月重阳放纸鹞”的说法。可以说,重阳放纸鹞是惠州民间的特有习俗。
按我国的传统习惯,放飞风筝多在清明。但从惠州所在的岭南气候来看,重阳放风筝似乎颇为恰当。清明前后为雨季,春雨不断,显然不适合放纸鹞的;而重阳前后秋高气爽,劲风不断,人们按传统习俗要登山登高,进行户外活动,此时放纸鹞,天时地利人和,是颇多为适合的。
此外,重阳放纸鹞也和人们的美好寄意相关。一说,重阳时放风筝是为了“放晦气”,风筝飞得越高越远,晦气也随之高飞远离;另一说则是重阳放风筝是“放吉祥”、“放福气”,风筝飞得越好,则福气越浓。
图片
无论是“放晦气”也好,“放吉祥”也罢,孩子们关注的往往是风筝飞得高不高、远不远,最好要飞到九天之上去。一句“放纸鹞,线爱长”,仿佛又让人看到先辈们趁着重阳佳节,在野地上放飞风筝的情景了。
这个重阳,咱们何妨也去草坪上放一把风筝呢?
【吃了重阳酒,夜活带劲揪】
重阳节原本是以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但随着时代发展,也不再局限于农业领域。
近代南方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出现了大量小手工作坊。而有些行业在晚上也需要工作。因此,在重阳节,作坊老板们大都会办酒,来感念工人的辛苦付出。工人们吃了重阳酒,上夜班也更加卖力了。
图片
这就是“吃了重阳酒,夜活带劲揪”的来源。
俗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通俗语言,是生产、生活现象的反映和民俗活动的浓缩,极具生活气息,生动有趣;而构成传统佳节仪式感的诸多习俗,也都伴着朗朗上口的俗语流传至今,成为今人了解古人生活的“活化石”。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别忘了约上小伙伴一起登高望远,插茱萸、赏菊花、吃重阳糕。愿岁月伴你安康!
来源 | 荔枝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