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勇:从人类的目光里看向爱与未来

“精准医学的理念必将贯穿眼科,这就是我的信仰。”
这是陶勇在《眼内液检测的临床应用》这本书的后记里写的一句话,这本书凝聚了他近十年临床工作的经验积累,是一部对眼科临床工作有直接指导意义的学术著作。
图片
短视频平台上,曾广泛传播着陶勇躺在病床上念的一首为盲童写的诗《心中的梦》,这首诗结尾一句“我把光明捧在手中,照亮每一个人的脸庞”感动了很多网友。这件事情的影响力对于陶勇来说也是一种启发,出院后他开始为盲童开展公益项目。
目前全国有1700万视障人群,数量庞大,其中盲童就有12万。瑞丽网也在“爱有未来”公益关注到这个群体,故发起“指尖的世界”项目。
图片
图片来自爱百福视障人士关爱中心的视障儿童与老师共同创作
此次项目也与中华儿慈会合作,2013年6月5日,中华儿慈会启动 “《读者》光明行动”,2017年6月升级成为“中华儿慈会瞳爱救助中心”,对0~18岁困境中和需要帮助的中国青少年儿童进行专业眼部检查及视光服务,提供有效的个性化帮扶方案。
这次瑞丽也邀请其下的爱百福视障人士关爱中心的小朋友和老师们来现场参与到纪录片拍摄中。对于这些等待光明的视障儿童,老师告诉我们,“孩子们的时间不能等,孩子的每一秒钟都是宝贵的。”
图片
图片来自爱百福视障人士关爱中心的视障儿童与老师共同创作
尤其是对于一些遇到有多重障碍,看不见也没有语言表达的视障儿童,老师们需要花很长时间来与他们建立联系。拍摄期间,一些光源的变化都会让他们感到焦躁不安。这些孩子们未来将要长期面临的困难,是成年人都难以承受的。
每年十月的第二个星期四是世界视觉日,我们也邀请到陶勇医生参与到这次的拍摄中,希望可以呼吁大家关注到视障群体,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和保护眼睛。
因为是公益项目,拍摄时工作人员建议他比一个“心”,陶勇在尝试了几次后,用右手圈住僵硬的左手对着镜头比了一个不太标准的“心”——这个动作让工作人员叹了口气,因为不免联想起那次恶性伤医事件。
图片
对于他最多的评价是“年轻有为”,陶勇的简历对于常人可说是难以企及的高度:27岁北大医学部眼科学博士毕业,31岁成为硕士生导师,35岁被破格提为主任医师,36岁成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有92篇高分SCI论文,做过15000多台手术……
葡萄膜炎是陶勇医生主攻的方向, 这在眼科疾病中属于艰涩难治的小众领域,因为病人多半贫困,免疫机能差,病因复杂,诊疗难度极大,又被成为“穷病难病”,而陶勇却选择了“葡萄膜炎”作为自己致力一生的研究领域,因为他觉得更能实现自己的医学价值。
然而,这样一位有信仰有水平的天才型医生,却迎来了一场飞来横祸,引起了全社会的讨论。不过比起当时舆论的“炸”,陶勇反而显得克制和从容,在自己里书《目光》里他写到,“被摧毁的人生可以重建,因为人性的光辉永在”。
越是至暗时刻,越能窥见一个人的底色。
图片
后来陶勇有了知名度,而他把这些外界的影响力转化成做公益的动力。
除了参与了我们“指尖的世界”项目,他联合社会公益机构主导开启“光·盲计划”,这是依托于全国眼科医生渠道和先进的眼科医疗科技,持续打造的眼健康关爱的公益品牌。除了关注全民眼健康素养,陶勇也在呼吁关注盲童多元化成长,帮助这些视障人群能实现更多的自我价值。为此,光盲计划还与中华儿慈会瞳爱中心达成了专项合作。
陶勇讲过自己想要成为眼科医生的初衷,起源于少时看到患有沙眼的母亲,在医生的帮助下从母亲的眼球中取出一颗一颗白色的结石。这件事情在他心中埋下了种子,感受到了作为医生的价值。
图片
如今,他亦成为榜样。在公益拍摄之前,陶勇得知会有爱百福的孩子参与,主动提出可以帮视障儿童们看病,希望从医学角度尽量为他们提供一些帮助。拍摄现场,陶勇用随身携带的医学设备先帮现场的孩子们查了眼睛状况。
在他身上,总能感受到一种上善若水的力量。
在这次“指尖的世界”公益项目里,陶勇医生也作为特邀嘉宾来录制了我们的纪录片,听他讲述:
陶勇在节目里曾说,“我想通过目光,把希望和光明带给更多人。”
而我们也同样希望,通过互联网公益的微微光亮,将光引入眼中,将爱引入心中,让更多的目光通过爱抵达未来。
出品人:李晶
监制:李依依
统筹:LULU
平面摄影:周砚霖(WINZ image)
撰文:DING
摄像&剪辑:汪湘军团队
视频脚本:沙沙
协助执行:花花
特别鸣谢:北京爱百福视障人士关爱中心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