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你知道是哪几个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的行为显现独有的地域文化内涵与个性。铜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遵循这个逻辑规律,折射出上千年历史行进过程中铜川人的智慧、情感和精神高度。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就全国范围讲,非遗的文化生态是农耕社会、乡村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如民间故事、戏剧曲艺、节日习俗、生产习俗等等。但铜川自有其特殊的地方,如陶瓷制造烧造,医学养生一类,至今仍然以一种实用的生产方式、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存在,和现代社会生产生活血脉相连,为正在建设的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助力。
图片
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 吴洋凯摄
譬如耀州窑是我国历史名窑之一,连续烧造陶瓷的历史长达1400余年,其代表产品刻花青瓷“巧如范金,精比琢玉”,被誉为“北方刻花青瓷之冠”,宋代已驰名海内外。耀州窑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被评为二十世纪“中国百大考古发现之一”和“陕西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为弘扬耀瓷文化,铜川市专门设立了耀州窑文化基地,精心打造耀州窑博物馆、耀州窑遗址公园、大师创意园、窑神庙、游客服务中心、耀瓷坊中小企业孵化基地、耀瓷印象街区、瓷韵绿园健身运动公园、十里窑场遗址等,以发展耀瓷文化旅游和环保陶瓷产业为转型方向,以文化、旅游、工业融合为发展道路,让历史与时代对话,重现耀瓷文化的璀璨荣耀。
譬如伟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他生活的主要年代是唐初,那是一个具有开放胸襟的大时代。孙思邈以医学为平台,普度天下苍生思想的形成,有深厚的文化土壤和文化环境。他最著名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被后世奉为医学圣典。《千金翼方》和《千金要方》两部书,合称为《千金方》,至今还在历史的长河中放射出灿烂的光芒。唐时,随着文化的对外交流,《千金方》已走向国外,深深影响了诸如日本、韩国、朝鲜的汉医文化。今天,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思想的提出和推进,弘扬孙思邈医药医德文化,更有着积极的时代意义。
无可讳言,它们是铜川的特点与亮点。
关注铜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自2005年始。这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颁布。非遗的许多项目我原本就十分熟悉,在此之前,若干门类就是原来群众文化工作中的民间文化工作内容。非遗概念响亮的提出,强化了我对这件事情的驻足留神,并时不时向它投过充满感情的一瞥。
这一年开始,西安市西七路的陕西省艺术馆窄仄的门楣,除著名书法家沈鹏写的招牌外,开始加挂另外一块牌子---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这项工作亦同步启动,各地市区县文化馆站本来就有民间文化等相应机构,老工作,新要求,此时,稍加培训,改头换面,轻车熟路,无缝衔接。一时间,省艺术馆热闹起来,上下联动。培训学习的,报项目的,咨询相关事宜的,交流探讨的,络绎不绝。
铜川是我曾经工作多年的地方,联系紧密自不待言。本来,我的工作岗位与非遗无关,但2006年国家文化部就要颁布第一批非遗项目,有示范作用,时间紧,工作量大,馆里把所有能动员的力量都动员起来,我自然也在其中。一是承担了一些项目的文字整理工作,二是我从铜川来,铜川的申报项目熟一些,让我帮忙看一看。
这样,作为铜川市首批申报项目的耀州窑就再一次进入我的眼帘。
耀州窑我熟之不能再熟,除了我刚参加工作时的工厂在耀州窑遗址上外,多年来还为耀州窑写过若干篇诗文,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却须从另一个角度切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顾名思义,就是除却耀州窑实体窑炉、瓷器以后的另外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即耀州窑瓷器的制作烧造工艺。许多人对此一知半解,把过去留下来的文化项目都称之为非遗,实则大谬。简而言之,举例说明,比如庙宇建筑包括其中供奉的神像算物质文化遗产,而围绕庙宇形成的庙会及参拜仪式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巍然屹立的西安城墙是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三秦大地传承下来羊肉泡制作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瓷器制作,无非是制泥、成型、施釉、煅烧几个工序,每个工序还可细分,如制泥之前的原料选捡、粉碎;釉料的配方;耀州窑瓷器制作烧造已有1400年历史,各个历史时期工艺都有不同,一路走来,不断进步。煅烧瓷器的窑炉从间歇式的直焰窑、平焰窑再到倒焰窑,如今先进的连续式辊道窑、隧道窑等等;燃料也由当初的麦草、木柴到煤炭直至今日的天然气、液化气。
按要求,耀州窑申报的是传统手工技艺项,全称叫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对应的是这个项目的传承人,传承人不光懂理论,当然还要熟知瓷器制作煅烧的全套工艺,铜川申报的传承人是孟树锋,陶瓷世家,1980年毕业于景德镇轻工业学院,曾参与了耀州青瓷的恢复制作烧造以及发扬光大工作,在北京、上海、香港、日本、韩国、美国、法国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举办过作品展,荣获众多国内外各种大奖,许多作品被国家级博物馆、团体、个人收藏。动手能力强,专家型人才。
这个项目条理清楚,耀州窑蜚声中外,影响很大,项目呈报后,很快获批,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第一批入选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还有药王山庙会、耀县火亭子以及陈炉窑神庙春秋祭祀礼仪。
药王山庙会是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信仰活动。主要是为了表达故乡人民对伟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的崇敬与怀念之情,故以朝山拜“药王”为其主要内容。古时还有“天明戏”“路畔灯”及狮子、龙灯等大型社火参与,最后一天为庙会高潮,往往是扶老携幼,倾城而出,济济一堂,热闹异常。表达了当地群众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药王山庙会历史悠久,始于唐,盛于宋。金元时,庙会时间基本确立并初具规模。清末至民国期间,会期定为十天,即由二月初二起会,初六开始演戏,十一日结束。同时办会形式和祭祀典礼仪程也趋于规范化。一般按照旧例是耀州城内四街轮流办会,二月初一开洞门,初二为正会。庙会期间,四面八方,商贾云集,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山上香烟缭绕,钟磬喧天,人声鼎沸,万头攒动。最后一天为庙会高潮,黄昏时分,花火、“路畔灯”、狮子、龙灯交相辉映,又有多处铁渣花火,倾天而泻,蔚为奇观。晚上唱天明戏,午后开锣,黎明收场,有人竟彻夜不眠。药王大殿有自乐班献唱助兴,管弦悠扬,别有情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政府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和药王山的全面修复建设,药王山庙会更加引人关注。国歌歌词作者田汉有诗句描述:“崖上宫墙下戏场,山南山北柏枝香。千金方使万人活,箫鼓年年拜药王。”近年来,铜川市连续举办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议程中就有声势浩大的公祭药王活动。如今的药王山庙会,已成为集商贸、旅游、休闲养生、佛学研究于一身的民间传统盛会。2008年,药王山庙会升级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耀州火亭子是社火艺苑中的奇葩,独树一帜。亭子是社火中一种表演形式,多在夜间演出,演员身着戏装,在灯火的陪衬下,亮丽俊俏,楚楚动人,人们争相观看。耀州人有言:元宵节不看火亭子,不觉有年味,吃肉不香,喝酒如水。耀州火亭子还是融传统工艺美术、绘画、造型、纸扎工艺于一体的传统表演艺术,起源于清末民初,多以民间传说故事为题材,扮演的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或传说人物,因在夜晚表演,除故事人物以真人装扮外,其余景物全由各种纸扎彩绘成的灯具陪衬。色彩艳丽、气势宏伟,深受群众喜爱。
陈炉窑神庙春秋祭祀礼仪是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祭祀文化,表达陶工同心同德,致力于瓷业发展,生活幸福安康的美好夙愿。
陈炉镇位于铜川市印台区东南20公里处,因陶瓷生产而闻名。陈炉陶瓷业自唐、宋至明清连绵不断。陈炉窑神庙每年正月二十(民间传说为窑神生日)和八月十五有两次社祭活动,每次3天,礼仪既庄重肃穆又热闹非凡。每逢祭祀之时,陈炉居民敲锣打鼓,抬着猪、羊贡品分批祭祀,在鞭炮声中由主持人宣读祭文,按礼仪上香、焚表、三叩首,祈祷窑神保佑陈炉陶业兴旺,万民安康。社祭之后,陶工三五成群地进行个人祭祀。每次社祭大戏连演三天三夜,各村均有各具特色的社火表演以娱窑神。同官县志载:“穷工极巧,争艳斗奇”。社火分赴陈炉各处巡回演出,远乡亲朋也来陈炉观赏盛典。“庙有三善,一曰济风气,二曰联族党,三曰作敬畏”,通过社祭,“族里宗亲相居,话桑麻,父与父言慈,子与子言孝。风俗淳朴,诉讼衰息,和气致祥、蒸蒸日上。圣人神道设教,在庙者无不肃然敬畏神灵,消其邪念,革其非心,老者舍杖,童子视端而行直……”
以后第二到第六批陕西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铜川的“药王孙思邈传说”、“孟姜女传说”“孙思邈养生文化”、“宜君剪纸”“耀州咸汤面”等十余个项目相继入选。
“药王孙思邈传说”、“孙思邈养生文化”均和一代药王孙思邈有关,内含弘扬继承孙思邈医药医德文化的重要内容。
孟姜女传说作为中国汉族古代四大爱情传奇之一,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孟姜女传说渊源很早,从战国时期开始就见端倪,《春秋左氏传》《礼记•檀弓》《孟子》以及汉代《说苑》《列女传》等都有一些片断记载。故事中姜女的形象是善良的,刚烈的,统治阶级的暴政是不得人心的。山东省淄博市、莒县、莱芜,湖南嘉山,河北秦皇岛均有这方面的传说及遗迹。铜川市关于孟姜女的活动遗迹和传说很多,铜川就坐落在从古长安通往北部边塞城防的要道上。作家、文化学者黄卫平、秦凤岗都有这方面的研究,多年来从事此项工作的搜集整理考证,并以确凿无误的事实证明铜川市是孟姜女的故乡。只可惜,2006年,山东省捷足先登,申报的孟姜女传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铜川市只能屈居省级项目。
和孟姜女传说相同命运的还有铜川宜君云梦山和鬼谷子的传说故事。
鬼谷子,战国时期人,著名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纵横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学问,常年隐居云梦山鬼谷,在山中静修,教育培养了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等众多历史风云人物。主要作品有《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等。
铜川宜君有云梦山,云雾缭绕,曲径通幽,属桥山山脉子午岭余脉,传说是鬼谷子居住修行的地方。2004年,受宜君文化局邀请,我和著名民间文艺家王世雄等十余位作家,赴云梦山采风,合力编成《云梦山与鬼谷子》一书。
河北临漳县、河南淇县和我省石泉县均有鬼谷子的传说故事,2014年,临漳县申报的《鬼谷子传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5年,淇县《鬼谷子传说故事》成为河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3年,石泉鬼谷子传说入选陕西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前,石泉县举办过两届全国鬼谷子文化研讨会,做了大量铺垫。
全国此类事甚多,不惟孟姜女,鬼谷子,凡历史上有些名堂的人物,都有争抢籍贯,争抢主要活动区域的,甚至就连文艺作品中的人物,都有人争抢。譬如《水浒》中的西门庆。经济唱戏,文化搭台,名人为地方带来的效应显而易见。争抢过程中,各地有各地的证据支持。其实,我一直有个观点,中国之大,历史之长,岁月的流动中,文化的交融,人口的迁徙,地理的变化,行政区域的调整,彼中有此,此中有彼,很难做到一清二楚,大可各自申报各自的,阳光普照大地,泽被芸芸众生,任何人都有享用的权力。借用一句诗:阳光,谁也不能垄断。
这方面,我觉得剪纸的申遗批准可做范例。
图片
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宜君剪纸 郭华作
剪纸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民间艺术,有人称它为“母亲的艺术”。几千年的农耕社会里,妇女主要从事针线方面的活路如纺织、编织、缝纫、刺绣等等,举凡妇女以手工制作的传统技艺,被称为“女红”,剪纸就是女红的一种。
陕西省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剪纸项目有十几个县,外省林林总总加起来也有数百个县。
剪纸自诞生以来,如江河流水,在中国历史上就没有中断过。根本原因一是纸品价格低廉,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二是它的操作简单,一把剪刀一张纸足矣;三是传承自然而然,如同血脉,一代又一代的母亲,通过剪刀,把自己的人生技艺、生活体验传下来。所以,尽管不同的社会形态有不同的内容,但唯其不变或者一如既往的,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热望和寄托,这种源自生命本身的呐喊,促成了它的健康发展。
在陕西剪纸艺术中,陕北剪纸继承汉代画像石风格,外轮廓极其简练、饱满、生动,想象力丰富;关中剪纸造型优美,细致逼真;陕南剪纸夸张中带精巧,细致中藏真情。
铜川申报的是宜君剪纸。宜君地处陕北关中衔接地带,剪纸既有陕北文化的遗痕,也有关中文化的影子。
2009年,以陕西剪纸为主体的中国剪纸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传统美术第一个入选的项目。申报过程中,我承担了一些文字工作,看到了许多民间艺术家的作品,方寸的剪纸之间,精美的造型,粗犷抑或秀丽的风格,充满生活情趣和理想的寓意,多样的形式,精湛的技艺,发散出强烈泥土气息,显现出悠远的民族文化气象。
中国剪纸进入联合国,是中国乃至陕西民间艺术的一个大事件,极具历史意义。
古老的陕西担得起这份荣誉,这是陕西的骄傲,当然也包括铜川。
图片
耀州人的一天,是从清晨的一碗咸汤面开始的。 彭冰摄
耀州咸汤面入选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自在情理之中。先它第四批入选的,还有耀州雪花糖。耀州雪花糖,俗称“渣子糖”,誉满关中,香甜酥脆,风味独特,兼有健胃润肠、止咳化痰之食疗功效。是耀州久负盛名的传统特产,自明清以来,为历年进贡宫廷贡品,具有数百年的悠久历史。它得名于有二,一是制作上市时逢隆冬雪花飘飞之际;二是糖块颜色白亮,吃雪花糖时用手掰开,或者用牙咬糖块时,糖渣纷纷落下,宛如雪花飞舞。耀州土著、陕西省文联秘书长、诗人刘平安曾这样情注家乡的雪花糖:雪花糖/一个飘逸的名字/一片鼓噪的灵魂/古耀州人真棒/芝麻渣滓也能/做出神话来。
咸汤面有悠远的故事,有耀州人的情愫。有人说,耀州人的一天,是从清晨的一碗咸汤面开始的。
咸汤面,咸辣出头,筋韧爽口。碗内黄的是姜、绿的是葱韭、红的是油辣子、白的是豆腐,色彩鲜美和谐,使人望之食欲大振;食后周身微汗,顿觉清爽。由于是用碱和面,所以,清早食用一碗,能暖胃活血,有食疗之功效,尤其头一天喝了酒,效果更加明显。
外地人盛传“不吃咸汤面,不算到耀县”。著名作家贾平凹就酷爱咸汤面。据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贾平凹在耀县的桃曲坡水库写小说,吃了一次,从此上瘾。在桃曲坡水库呆了四十天,总共下库去吃过六次,水库到县城十几公里,都是步行去的,吃上两碗。一次,返回走到半坡,肚子又饿了,再去县城吃,一天里吃了两次。回到西安后也对耀州咸汤面念念不忘,凡有机会,总要以吃一碗耀州咸汤面为乐。
2018年,铜川召开耀州窑1400周年纪念座谈会和黄堡书院和谷文学馆开馆仪式,中午吃了主办方安排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堡名吃小饺子,晚上贾平凹谢绝了主办方的晚宴,专门驱车到耀州城里去吃咸汤面。咸汤面是耀州人清早喜欢吃的一种面食,一般过了上午以后就没有了吃处,据闻那一次贾平凹跑了好几家小店才寻到。
咸汤面来源说法很多。有人说当年药王孙思邈,尝百草做成料,拌在汤面之中,强身健体且回味无穷,遂一直流传至今。
也有故事说耀州咸汤面最早起源于清末,那时,城内东街有个姓郑的小摊贩,专卖面食。在家提前做好的面条,放在开水锅中回烫几遍,然后加放调料和盐,很受顾客欢迎。此后,还不断改进工艺,配制调料,由于面中加入的调料总以盐为主料,故人们在此面前冠以“咸”字,称作咸汤面,这一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其实,耀州还有一种面食,虽没进入省级非遗项目,但名气和影响却不亚于咸汤面,那就是著名的耀州“窝窝面”。
“窝窝面”主料是精白面粉,佐料中有蘑菇、核桃仁、木耳、蛋片、肉米等,烩煮成的窝窝面盛在极其精细的瓷碗中,置于饭桌上,色香味形俱全,未曾下口,便叫人齿下生津,齿颊泛香。窝窝面历史悠久,据说是始于清代,或许更远。
1990年,铜川市作家协会成立,邀请省作家协会刘成章、田奇、董得理参会。会议结束后返程,途经耀州,我们专门选了一家据说是窝窝面做得最好的食堂招待刘成章一行。窝窝面上桌后,热气腾腾,香气扑鼻,大家赞不绝口。董得理是耀州人,大家都说董得理有口福。董得理年轻时就离开耀州到外地工作,他说小时候在老家,真没吃过几回窝窝面。
“窝窝面”虽然属于小吃,但它做工相对复杂,用料考究,和大众化的咸汤面比起来,显得“小众”了一些。我一直以为,它发轫之初应该属于富庶人家的饮食,或者多用于寻常人家节日待客。现在人们生活好了,它也成为人们的寻常饮食。
当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39年受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派遣,参加北路慰问团,慰劳西北抗战将士,两次途经耀州,吃了窝窝面和咸汤面,给了它很高的评价,盛赞“小小耀县,却有北平的饭馆”。
由铜川王益区申报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俗类兴义燎疳是2015年。那一年,全省各地申报的项目特别多,馆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人手不够,其时,我已退休,被馆里紧急召集,参与初选工作。几十个人分成了十几个组,我和原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傅功振及作家、民俗专家赵宇共一个组,兴义燎疳项目申报材料恰恰就在我们组。
铜川的项目于我是亲切的,犹如老朋友相逢,我向傅功振、赵宇共提出兴义燎疳由我来看。
借此,我对燎疳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燎疳”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我国甘肃平凉、庆阳、天水、固原、陇南、定西等地以至我省宝鸡等地偏远农村都有“燎疳”的习俗。“燎疳”活动应该是古代先民遗留下来的古老风俗,其主旨和含义生动地再现了先民们对疾疴灾难的畏惧,和对火与“神”崇拜的生动诠释。“燎疳”应起源于秦、汉时期流行的“祈禳术”,是“神”与“火”崇拜的生动再现。“疳”最早见于隋《诸病源候论》。首先将疳症作为儿科专有疾病者,为宋初《太平圣惠方》。南宋出版《小儿卫生总微论方》首次将疳症归类为五疳。在上古人类的意识中,风雨雷电、山川河流、禽兽草木等自然物种都有一个附在上面的神灵,“疳病”必然有上天派下来附于其上的“神灵”;人得疾病都是这个神灵对人的惩罚,在神灵面前,人的反抗是无益的,只能祈求神灵给以解脱。于是人们用纸糊成自己的形象,请“疳神”附在上面,晚上一火燎之,除去疳害。
铜川义兴燎疳分为堆柴点火、泔水除灾、清水迎新、烧燎娃娃、火燎衣被、跳火辟邪、烤馍去病、扬花祈福、各家燎疳九个环节。活动开始时,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司仪点燃草堆,烈焰腾空,宛如白昼。接着将一盆泔水淋到火上,口念泔水入火,百病除,寓意去晦消灾。随后由一名壮实的青年将一盆清水撒到火上,象征着风调雨顺,粮食满仓。各家媳妇将亲手剪成的象征疳病的小纸人俗称燎娃娃扔到火中,又用火燎衣被、烤馍去病、围着火堆跳火辟邪,火燃尽了也意味着年过完了。柴火燃尽后,长者将火星扬起寓意五谷丰登。寄托了庄稼人对丰收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当然不仅仅是项目的梳理、申报、广而告之后申请些经费即束之高阁。重要的是要让它活起来,老调重弹,古为今用,汲取它积极的、正面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它的核心要义是要保护,但这种保护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传承与发展中的保护。这方面,陕西省有许多鲜活的例子,譬如安塞腰鼓、华阴老腔、西安鼓乐参与到各种各样的现代文化活动中,彰显了陕西丰厚的历史文化;黄帝陵祭典仪式,年年举办,规格之高,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凤翔木板年画、泥塑走出国门,让世界了解认识中国。
铜川的许多非遗项目,除耀州窑与孙思邈之外,其他方面也做了许多积极有益的尝试。譬如孟姜女的故事,就繁衍出大型舞剧《孟姜女》和同名多集动画片;根据陶瓷烧制技艺,结合陈炉古镇的宣传,创作大型歌舞剧《耀瓷丰韵》;根据药王孙思邈传说和药王山庙会题材,开发编排音乐剧《千金方》,利用孙思邈养生文化,打造铜川城市品牌;宜君剪纸、印台排灯舞组织传承单位编排舞蹈《剪纸姑娘》《排灯舞》;组织音乐名家记录整理民间舞蹈、小曲,并编辑出版;义兴燎疳在发展演变的进程中,加入了新的元素,融入了多项民俗表演活动;还先后组织“药王故里•遗韵铜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展演活动等等。
这一切,不断增强了铜川人文化活动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荣誉感,是铜川城市形象的别样展示。
夏天最热的几天酝酿写这篇文章,突然一天馆里一位画家让到他新开辟的画室参观,那天恰恰下了雨,难得的凉爽。同去的有馆里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的负责同志,我问他非遗的事情,他告诉我,第七批项目申报论证正在行进之中,知道我关注铜川,不无调侃地说,铜川虽小,但每次申报的项目质量都很高,保护工作也做得好。明知他有取巧的意思,我还是很受用,大笑,说,你这番话堪比今天的天气,凉爽,令人舒服。
刘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