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票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因何让位袁世凯?

关注《国家记忆》,一起涨知识!
1911年12月25日,上海军政及社会各界人士齐聚吴淞口租界码头。上午9点45分,一艘邮轮缓缓靠岸,一名中年男子刚刚踏出船舱,等候的人群就爆发出了阵阵欢呼。这位被人们恭候多时的人物就是——孙中山。在海外流亡16年之后,他终于回到了祖国。
图片
1911年12月29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首任临时大总统选举在南京丁家桥(原江苏省咨议局)举行。最终结果,孙中山以16票当选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
图片
1912年元旦,孙中山赴南京就任。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前赴后继,孙中山和一代仁人志士们,终于建立起了一个共和体制的国家政权。
在摧毁旧制度、旧思想的同时,南京临时政府也带来了许多新气象。那时的中国人对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骤变,充满了兴奋。
图片
这张流传甚广的照片是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军剪去平民发辫时定格的历史瞬间。“剃发留辫之制”是清朝统治的象征,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将辫子视作奴性的表现,多次限令剪除,孙中山还为此专门发布过“剪辫令”。
后来,政府为了鼓励人们剪辫,还在有的面摊前立上告示:剪辫者奖肉面一碗。告示下面则是一大堆剪下来的发辫。人力车拉着一车车发辫从街上走过,绝对算得上是新政权革故鼎新的一大奇观。
与剪辫运动同时进行的还有妇女不缠足运动。在临时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形式多样的禁缠足宣传从上海、南京不断向全国推开。
严昌洪
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所 教授
妇女的解放就是从扔掉裹脚布开始,她们能够走上社会,走进学堂学习,参加社会活动,对妇女来说也是一场革命。
得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袁世凯勃然大怒,他怂恿北洋将领联名通电,“誓死反对共和”。同时否认此前南北代表议定的条款,整备军力,做出重新开战的态势。
图片
实际上,南北议和的焦点在于“共和”。1912年1月15日,孙中山曾致电南方议和代表伍廷芳,公开宣布:
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绝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公以能,首推袁氏。
这是孙中山对个人去留的公开表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始终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前提。
1912年1月16日,也就是得到孙中山保证的第二天,袁世凯奏报清廷,称当下形势“彼众若狂,醉心民主”,希望皇太后、皇上“速定方案,以息兵祸而顺民心”。袁世凯终于亮出了他的底牌——逼宫
1912年2月12日,也就是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隆裕太后带着6岁的小皇帝溥仪,在紫禁城里的养心殿,举行了清王朝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次朝见仪式,颁布清帝退位诏书。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就此覆亡。
图片
《清宣统皇帝退位诏书》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在这份由清末状元、曾任翰林院修撰的张謇所书写,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诏书中,“人心所向,天命可知”,“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的背后,袁世凯的个人野心跃然纸上。
图片
3月10日,根据孙中山的意见,临时参议院起草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正式施行。它提出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权的组织形式,以及人民的民主权利,终结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辛亥革命后,脱离了封建桎梏的中国近代工业迅速发展,以工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工人运动此起彼伏。而这一切,都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提供了有利条件。
邵维正
中共党史专家
从辛亥革命爆发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中间仅隔了10年时间。
2021年10月9日,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说: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打败国内外一切反动势力,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监制:吴晟炜
编审:赵 斌
主编:陈 曦崔 明
本集导演:钟 霄
海报制作:田 丁
编辑:王亭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