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讲坛——“扶贫日”,心手相牵,全力脱贫!

自从国务院决定从2014年起,将每年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2021年是第8个国家扶贫日,这天同时也是第29个“国际消除贫困日”
设立“扶贫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扶贫开发构成的高度重视,也充分体现了对于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格外关心,所以设立“扶贫日”是继续向贫困宣战的一个重要的举措,也是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
CC讲坛也有很多嘉宾在扶贫的一线奔走劳作,下面给大家推荐几位嘉宾的演讲~
刘文奎:扶贫路上的新合作
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图片
通过近20年的乡村扶贫实践,一种新的合作社机制像种子,正在蔓延到贫困乡村的各个角落,也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结出了甜美的果实。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李小云:贫困是因为懒惰吗?
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
小云助贫中心发起人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图片
社会大众一般所持有“个人努力脱贫模式”认为一个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穷人之所以贫困是因为懒惰。事实上,在贫富分化的社会现实中,穷人和富人往往不在同一起跑线上,穷人依靠个人努力致富的难度越来越大。显然,“贫困完全因为懒惰”是对社会责任的规避。贫困个体责任论忽视了制度和结构在财富、资产、教育和机会等差异对贫困的决定性影响,而大规模的脱贫攻坚正是通过消除结构性因素在减贫中的作用。
金连忠:破解农村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的困局
友成滦平驿站主任
滦平公益扶贫服务中心理事长
图片
他是一名基层扶贫志愿者,八年来,他走遍滦平各个乡村,在主动争取资源、落实一个又一个扶贫项目的同时,不断破解着农村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刘凤梅:让村医成为真正的医生
善医行公益项目创始人
图片
整整十年,她培训赋能8万专业知识技能薄弱,缺乏医疗设备的乡村医生,服务成千上万的贫困乡村的患者。她呼吁关注乡村医生的成长,提升他们的医疗服务能力,改善他们的职业环境 ,让村医成为真正的医生。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李勃:科技扶贫,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生态毒理学博士、中科院西安分院扶贫业务主管
图片
他们生活在绿水青山里,却为了更多人的金山银山,不能够开发矿产、林木、大规模养殖,只能靠人均不足半亩耕地维持生计,如何让这样的贫困山区脱贫致富,找到属于他们的金山银山?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璐瑶:家乡,离开是为了更好的回来
巴别梦想家发起人
图片
她用十年时间陪伴了92名孩子认识了自我,提高了自信,走出了大山。孩子们长大后,很多人又返回了故乡,他们通过创建社会化学习的实践共同体,解决乡村儿童“信息与情感封闭”的路径,服务了超过10000个乡村孩子。他们都是梦想家,他们说:离开是为了回来。
李娟:让坚守的红烛更有意义
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理事、红烛基金创始人秘书长
图片
十年的努力,红烛帮助近1000多位贫困乡村的代课老师成为公办教师。公益项目惠及15个省,91个贫困区县、1200多所村小、5000多名教师、1400多所村小、近10万学生。我们永远不要忘记那些还在坚守在贫困乡村的教师们,让红烛精神永续。
王行最:金融扶贫 穷人有信
中国扶贫基金会执行副会长
中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图片
你敢借钱给穷人吗?金融扶贫21年,王行最说:给穷人一个机会,建立互信的体系,涵养他们的能力,改变他们的生活。
赵光峰:妈妈制造——记录传统手工艺文化
“妈妈制造”项目发起人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部副主任
图片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有别于现代文明的美。他致力于山区的贫困阿妈们传承传统手工艺文化,他说:“如果我们只是让它躺在博物馆里,它就会永远变成记录文化消失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