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新发现大多晚期、发病率居高不下!三大专家共识发布,为胃癌治疗提供规范纲领

我国是胃癌大国,每年有50万人确诊胃癌,将近40万人死于胃癌。胃癌与遗传、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息息相关,虽然发病率居高不下,但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医学技术和健康意识的提升,早期胃癌诊断率正在不断上升。
10月15日-17日,第十六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在上海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包括《局部进展期胃癌围手术期中国专家共识》、《提高口服营养补充依从性临床管理实践的专家共识》、《Elsevier胃癌与食管结合部癌围手术期治疗临床路径(中国版)》在内的三大专家共识同期发布,将为提升我国胃癌治疗水平提供规范操作“纲领”。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晚期,早筛很重要
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国家,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于晚期,并有年轻化的趋势。“我们的问题是胃癌早期病例太少,仅占10%,也就是说90%新发现的胃癌都到了中晚期。对比我们的邻居,日本、韩国的早期胃癌发现率达到50%-60%。因为早期诊断率还不高,大量病人拖到了晚期才被发现。”大会主席、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瑞金医院朱正纲教授坦言,我国还是胃癌大国,咸肉、火腿、熏鱼等腌制食物长期食用都易致癌,幽门螺旋杆菌也是世卫组织早已明确的胃癌高致病因。
图片
瑞金医院肿瘤科主任张俊认为,
目前胃癌病人大多数还是在老年高发,“上海每年新发胃癌患者约6000例,但大部分仍然60岁以上老年人。由于胃部是一个空腔器官,早期病变并不一定有症状,因此许多患者错过了最佳的诊疗时机,强烈建议45岁以后都要主动进行相关筛查。”
图片
记者了解到,瑞金医院联合崇明中心医院分别在崇明、长兴开展的长达10年以上的胃癌筛查工作情况,为胃癌筛查现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为胃癌患者早期诊治、关口前移提供了重要依据。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仍是未来胃癌研究重中之重
如何提高胃癌术后患者及晚期患者存活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仍是未来胃癌研究重中之重。
虽然近年来药物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突破,但还是集中在PD-1类药物及HER2靶点药物等,治疗效果仍有限,胃癌急需出现新靶点的突破,来打破现有的治疗瓶颈。
朱正纲教授指出,
胃癌的治疗已从单一手术模式逐渐向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转变。根治的目标从单一地追求“癌肿根除,挽救生命”,进而为“根除癌肿,提高长期生存率和改善生活质量”,有关胃癌综合治疗的优化方案,
此次发布的三大专家共识之一的《局部进展期胃癌围手术期中国专家共识》比较受人关注。局部进展期胃癌的治疗模式,近年来已从单一手术转变为以手术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多项研究表明,对多数分期较晚的局部进展期胃癌,围手术期治疗模式相较于标准根治术联合术后辅助化疗的模式,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生存。然而,对于精准胃癌术前分期、新辅助和辅助治疗的适用人群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等,迄今仍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局部进展期胃癌围手术期中国专家共识》旨在提高胃癌内外科医生、特别是基层医院的医生对局部进展期胃癌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的认识和意识,明确局部进展期胃癌的术前分期手段,新辅助治疗和辅助治疗的适用人群和推荐方案。
在学术交流的同时,本次大会上亦可以看到很多温馨的场景,是病人与医生共克胃癌的决心和努力。来自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瑞金医院志愿者团队的三名志愿者进行开场发言,三位患者均是在瑞金医院手术的胃癌患者。早在1997年,瑞金医院成立了“胃癌康复指导中心”,朱正纲、张俊、杨秋蒙等专家进行给患者们进行义诊、上课等,20余年来他们和瑞金医院医护人员一起举办新年音乐会、进病房为患者送鲜花和贺卡,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患者坚定信心战胜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