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罕见的博山名人书法残卷:张新曾缘何“腰斩”袁诗

“江城深处有神仙,客罢公侯隐一廛。口嚼红霞年八十,手编青史卷三千……”10月15日,记者了解到,桓台张先生有博山名人张新曾先生的三张书法作品。
图片
张新曾(1868—1947),字焕宸,明末清初颜神名门望族大司马张晓之后。先于光绪丁酉年中举,又于光绪癸卯工部主事进士馆毕业。曾任河北省肥乡县、昌黎县知事。清帝逊位后,即弃官赋闲家居。
张焕宸“腰斩”袁诗
第一次见到桓台张先生的这三张书法藏品,记者有些诧异。一般来说,书法作品或是单幅,或是对联,或者是四条屏,像这样三张的,几乎没有。
“江城深处有神仙,客罢公侯隐一廛。口嚼红霞年八十,手编青史卷三千。不妨耳冷人间事,原有(自)心游物外天。知道宾王齐(诸)奏稿,……双管笔,焚香常棒一函书。”看到这里,记者辨认出这是清代诗人袁枚的《程南耕八十岁索诗》,现在为读者将全诗抄录于下:
其一
江城深处有神仙,
客罢公侯隐一廛。
口嚼红霞年八十,
手编青史卷三千。
不妨耳冷人间事,
原自心游物外天。
知道宾王诸奏稿,
早随宝唾付云烟。
其二
野人廿载赋闲居,
得接芳邻庆有余。
见面预安双管笔,
焚香常棒一函书。
黄梅照洒香虽冷,
葭管飞灰日渐舒。
岂独添筹兼问讯,
启期三乐更何如。
由此不难看出,这原本是四条屏书法作品,在近百年的流转过程中,遗失了第三幅作品。第三幅作品上面应该还有25个字:“早随宝唾付云烟。野人廿载赋闲居,得接芳邻庆有余。见面预安……”
不过,令人不解的是,《程南耕八十岁索诗》其二,后半段四句:“黄梅照洒香虽冷,葭管飞灰日渐舒。岂独添筹兼问讯,启期三乐更何如”。张焕宸并没有抄录下来。至于张焕宸为何“腰斩”袁诗,让人颇费猜度。也许是四条屏的尺幅不够了?也许是张焕宸不喜欢后四句?在此只能存疑了。
记者看到,《程南耕八十岁索诗》后面是“丙子年书”,据此推算,这一年应该是1876年或1936年。但显然不是1876年,那年,张焕宸才8岁,而1936年,张焕宸68岁了。
这一年对于张焕宸而言比较特殊,这年的二月,他刚刚给自己担任总纂的《续修博山县志》写了序,序中提到“吾邑县志失修者百八十余年,而此百八十余年中,茫茫坠绪,文献无征,长此守缺抱残,讵非遗憾。”
次年6月,也就是1937年6月,张焕宸为《续修博山县志》题写书名,当时他还兼任博山县商会主席。从这两幅作品可以看出,当时张焕宸虽然年近七旬,但笔锋依然健硕。
张焕宸先生的老照片
张焕宸赠给“豫山宗兄”的这幅书法作品所录《程南耕八十岁索诗》这首诗的作者袁枚字子才,号“简斋”“仓山居士”,晚年号“随园老人”,看到袁枚,我们很容易想起他的《随园食单》,这本书可是名副其实的“吃货宝典”。
就在创作这幅书法作品的17年前,51岁的张焕宸正值年富力强。1919年的夏天,张焕宸应邀在怡园清音阁茶叙中提出由业厨世家栾氏等人“成合”饭馆的创意,并以“聚乐村”命名。随后,由栾玉琢、王广镛、王光福等前辈先生议定以股份制形式组创这个饭庄。
图片
资料显示,与张焕宸同科进士出身石金生家族的福荫堂认购了11股,博山仁和成料货庄认购9股,张焕宸认购2股,当时集合22位股东,筹集资金6万吊铜元,在西冶街和税务街之间的叠道街北首开张营业。当时,栾玉琢任经理,在北京学过厨艺的名厨王广镛任业务经理,名厨王光福任副经理(时称赞襄)。
现在,“聚乐村”这三个字的牌匾,就是当年张焕宸先生仿刘石庵书体榜书而题写。据说,因为题写牌匾张焕宸先生还吃了一桌四四席中最高级别的“翅席”,即带有鱼翅这道菜的四四席。
后来,聚乐村的买卖越做越大,直到1927年聚乐村在宋家胡同开办了成记分号。这一次开办分号意义重大,因为给我们留下了一张罕见的聚乐村“全家福”照片。幸运的是,栾氏后人一直保存着这张珍贵的照片。
图片
2011年,原博山区档案局局长王济世先生等人多方奔走求证得知,这张照片中间坐者为股东,其中左三为时年59岁的张焕宸先生。照片最后一排招牌左边是经理栾玉琢,右边是会计刘岱峰,右一戴帽者副经理王光镛,前面蹲着两排为当时的部分关门弟子,其中有新中国成立后的名厨李永昌、冯兰谱等人。
桓台张先生收藏的这套书法残卷,最后是“豫山宗兄 雅属”,张先生表示,这应该是张焕宸先生写给本家一位长兄。意思是遵照豫山兄的嘱咐而写了这幅书法,这幅作品无疑对我们了解张焕宸先生,提供了一份十分有价值的资料。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马景阳 李波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