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哈佛教授桑德尔:越认为自己是白手起家的人,越不会感恩和谦卑

图片
曾多次来华交流访问的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桑德尔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美国社会正出现累积性的阶层固化,正在远离“美国梦”。
|作者:冯璐
鸡娃、996、躺平……接受记者视频专访时,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对中国的“网言网语”张口就来。作为知名学者,他曾多次来中国巡回演讲,讲话慢条斯理,但报告厅常座无虚席。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桑德尔就致力于公共伦理的研究,提倡把公共利益放首位。美国政治学会授予其特别成就奖。他的公开课《公正》是哈佛大学历史上累计听课人数最多的课程。40年过去,他却失望地发现,美国社会离公正渐行渐远,精英越来越傲慢,群体割裂严重,在这当中,美式教育异化似乎难辞其咎。
在桑德尔新作《精英的傲慢》中译本中,贯穿始终的是富人和穷人的对立,运气和努力的对立。身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的桑德尔,喜欢诉诸终极价值关怀,对精英主义如何导致“美国梦”的破碎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他受访时说,自己对中国传统儒学很感兴趣。在他看来,儒学倡导个人从对集体的贡献中寻找价值,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消除“精英的傲慢”。
上名校是一场金钱游戏?
在关于美式精英教育的说法中,“公平入学”或许是最动听的一个。但桑德尔不客气地戳穿了它。他援引案例告诉人们,上名校很大程度上是场金钱游戏。
2019年3月,当美国的高中毕业生们正在等待大学录取结果时,联邦检察官宣布了一条举国哗然的消息——33名富有的父母被指控为子女“购买”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的新生入学资格。
这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起高校招生舞弊丑闻。骗局主谋是个名叫威廉·辛格的教育咨询顾问。他通过各种手段(如修改考试答题卡、造假体育特长生等)来提升学生成绩,帮他们获得名牌高校录取通知书。
桑德尔把这个招生丑闻放在《精英的傲慢》一书的开篇。他说,即使不涉及辛格那样的非法行为,许多美国大学对校友和大额捐赠人的子女也会给予特别考虑,“这说明财富和特权在美国大学录取中有重要作用”。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女婿贾里德·库什纳为例,其身为地产商的父亲向哈佛大学捐赠250万美元(1美元约合6.5元人民币),换来成绩平平的他被哈佛录取。而特朗普本人在其子女就读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期间,也向该校捐赠了150万美元。
图片
·《精英的傲慢》中译本近日出版发行。
桑德尔将这场游戏的丑陋描绘得淋漓尽致。在长达8年的大学招生舞弊操作中,辛格获得2500万美元非法收入。一家著名律师事务所的主任为女儿支付7.5万美元,让她在一个特定的考试中心参加大学入学考试,那里的监考员已经收了辛格的钱,会设法确保这位考生得到满意分数。有位富裕家长给辛格120万美元,希望把自己不踢足球的女儿打扮成足球新秀塞进耶鲁大学。辛格用其中40万美元贿赂了耶鲁足球教练,让他以运动员名义特招这个女生。因出演电视剧《绝望主妇》而出名的女演员费莉西蒂·赫夫曼给了辛格1.5万美元,搞定了女儿的大学入学考试。
这显然违反了公平竞争的精神,公众的愤怒可以想见。涉事学生已被陆续勒令退学。办案检察官说:“我们不是在谈论捐赠一栋建筑,这样学校更有可能接收你的子女;我们谈论的是欺骗和舞弊、伪造考试成绩、伪造体育证书、伪造照片、贿赂大学官员。”而在桑德尔看来,这种处理是不够的,因为各方只是在打击入学申请中的舞弊,并未宣告大学不能通过看似正常的捐款等渠道“出售”新生名额。
“美国梦”变成“高尚的谎言”
招生舞弊案无疑使更多人反思教育领域“美国梦”的破碎。但正如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丹尼尔·马科维茨所说,人们只看到有人破坏游戏规则,却没看透游戏本身是一个陷阱。
根据民意调查,77%的美国人相信人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在桑德尔看来,这反映了新教伦理的影响。但数据和现实证明,美国人在经济上的优劣更容易代代相传。这使得“美国梦”变成柏拉图所说的“高尚的谎言”,也是民粹主义怨恨存在的原因。
为什么有权有势的美国家长不惜花重金并冒着损害声誉的风险,一定要让孩子上名校?近几十年来,名牌大学学位已成为美国人通往成功的工具。桑德尔说,美国家长真正看重的是名校带来的精英声望。而优质教育是稀缺资源,需要竞争才能获得。
图片
·桑德尔在哈佛大学开设讲座。
“‘美国梦’使得人们相信努力导致成功,相信任何人都能通过教育提升社会阶层,却忘记财富在其中的助力作用。”桑德尔说,为了让孩子在各级入学申请中获得竞争力,美国精英阶层支付高额费用,购买拥有较好教育资源的住宅。美国顶层富裕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是惊人的,对每个孩子的累积花费高达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美元。
富有的家庭聘请导师为孩子上辅导课,聘请顾问为孩子的大学申请书润色,让他们参加舞蹈和音乐课,并在击剑、壁球、高尔夫、网球、赛艇、曲棍球和帆船等精英体育项目中对他们进行训练,以便获得加入大学运动队的资格。
不过,桑德尔笑称“我从不逼迫自己的两个儿子学这学那”。“他俩一个学哲学,一个研究动物,都是自己选的路。我坚决不当鸡娃家长。”
“一方面,许多天赋高的学生受到激烈竞争的伤害,心理问题严重,焦虑情绪弥漫,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学生相信自己能进名校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与经济条件无关。”桑德尔在采访中如此描述自己在哈佛大学从教近40年的观察。在他看来,这种个人主义成功观造成精英的傲慢和下层民众的屈辱感,其恶果是收入差距扩大、阻碍社会流动和助长阶级对立,而这将侵蚀民主政治,最终导致民粹主义的兴起。
“家庭越富裕,学生分数可能越高。好成绩很难与经济优势分开。影响成功的因素,如健康、天赋、家庭等,这些运气和自己没什么关系,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能否进入大学、能读什么大学及事业发展走向。这种不公平是更深层的问题。”桑德尔说。
儒家的价值观更美好
在桑德尔看来,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美国社会正出现累积性的阶层固化,正在远离“美国梦”。
他解释说,“美国梦”意味着只要努力,就可以改变命运;其提供的阶层流动可能性缓和了多元社会隐藏的矛盾。但调查数据显示了美国精英的世袭化倾向:常春藤名校学生中超过2/3的学生来自收入前20%的家庭。在普林斯顿和耶鲁,来自全美前1%富裕家庭的学生比来自全美后60%家庭的学生还多。
桑德尔说,争夺优质教育资源是一个全球现象,在美国也不例外。但是,当公平的假象造成社会的撕裂与对立,人们就需要对成功的定义和教育的意义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他看来,让名校继续承担“精英分类机器”功能是危险的,会加剧社会分裂;应通过抽签录取学位申请者,减轻学生压力,也减少他们的优越感。“我们越认为自己白手起家、自给自足,就越难感恩和谦卑,不去关心公共利益。”
他呼吁有成就的人更有同理心,不要看不起没有显赫文凭的人,并反对用收入衡量人对公共利益的贡献。“所有劳动者都有尊严。新冠肺炎疫情更揭示了我们多么依赖那些经常被忽略的劳动者:快递员、卡车司机、护士等。我们要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帮助没文凭但做出重要贡献的人们改善生活上。”他也很赞同中国整顿教育辅导机构、减轻学生负担等做法,认为这能推动教育资源公平分配。
图片
·桑德尔参加2018年阿斯图里亚斯公主奖颁奖典礼。
曾多次来华交流访问的桑德尔,对中国很熟悉。《中国新闻周刊》曾将他评为“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人物”。他出版过《遇见中国:迈克尔·桑德尔和中国哲学》,提供了儒家立场基础上的西方哲学视角。
在他看来,儒家传统有关于“德治”的丰富洞见,西方复兴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的努力和中国一些学者复兴儒家伦理的努力,两者间有种有趣的关联。他在《精英的傲慢》一书中也引用《纽约时报》的评论称:“美国梦”承诺为所有努力工作的人提供通往更美好生活的道路,然而在今天,中国发展如此之快,在那里提高生活地位的机会大大超过美国。他说,尽管按人均计算,美国仍比中国富裕得多,但中国近几十年来,富人和穷人都实现了收入增长,代际流动性更大。美国增长的收益却流向了最富有的人。
桑德尔提出“贡献正义”的概念,提倡各尽其能、和谐包容的公共生活,强化人们对公共利益的责任感,找到定义成功的新方式。他说:“公平正义是个系统工程。当我们为公共利益做贡献,并因此而赢得尊重时,我们才是最完整的人。”他建议人们重新思考公民生活中的三个方面:大学的角色、工作的尊严及成功的意义。他说,人们要完成从自我到社群、从“我想要什么”到“什么更有利于公共利益”的转变。
从这个立场出发,桑德尔表达了对儒家学说的浓厚兴趣,“与强调个人主义的新教伦理不同,儒学重视个人对社群的贡献,这样的价值观不过度宣扬竞争,也不会认为GPA衡量一切,在当下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