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产业研究:后疫情时代,国内疫苗企业分化加速

(报告出品方/作者:德邦证券,陈铁林、王绍玲)
1.2019年《疫苗法》为新冠疫苗产业化保驾护航
1.1. 2019 年《疫苗法》颁布,新增应急使用和附条件上市
针对疫苗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涉及 2017 年颁布的《疫苗存储和运输管 理规范》、2018 年颁布的《生物制品批签发管理办法》及 2019 年通过的《中华人 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对疫苗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实施监管。
《疫苗管理法》对疫苗研制、生产、流通和预防接种及监管活动进行了详细 的规定。其中明确规定: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急需的疫苗或者国务院卫生健康 主管部门认定急需的其他疫苗,经评估获益大于风险的,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 门可以附条件批准疫苗注册申请。出现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者其他严重 威胁公众健康的紧急事件,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根据传染病预防、控制需要 提出紧急使用疫苗的建议,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论证同意后可以在一 定范围和期限内紧急使用。
1.2. 新冠疫苗的诞生过程,诠释了应急使用和附条件上市重要意义
《疫苗管理法》明确规定,当出现特别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由国家卫健委提 出紧急使用疫苗的申请,由国家药监局组织专家论证并同意,由国家卫健委在一 定范围、一定时限内紧急使用疫苗。目的是在医务人员、防疫人员、边检人员以及 保障城市基本运行人员等特殊人群中,先建立起免疫屏障。2020 年 7 月 22 日, 我国正式启动新冠疫苗紧急使用。
《疫苗管理法》明确规定,对治疗严重危及生命且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疾病 以及公共卫生方面急需的药品,药物临床试验已有数据显示疗效并能预测其临床 价值的,可以附条件批准。药品上市许可人应该在规定期限内按照要求完成相关 研究,逾期未按照要求完成研究或者不能证明收益大于风险的,药监局将依法处 置,直至注销药品注册证书。
我国已经上市的 7 款新冠疫苗中,有 4 款为附条件上市,3 款为应急使用。
图片
2.新冠疫情后国内疫苗产业得到全方位能力提升
2.1. 资金实力大幅提升:出售产品+股权融资,疫苗行业现金流充裕
新冠疫苗销售为国内外相关生产企业带来巨额利润,使得全球疫苗市场规模 激增。辉瑞与 BioNTech 公司合作,2021H1 新型冠状病毒 mRNA疫苗实现营收 113 亿美元,BioNTech 新冠疫苗销售额 84.4 亿美元,Moderna、阿斯利康、强生销售额分别为 59.3、11.7、2.6 亿美元,大型企业 2021 年上半年新冠疫苗销售额 合计 271 亿美元,而 2020 年全球疫苗产值不过 342 亿美元。国内来看,2021 年 上半年预计科兴和国药出售新冠疫苗获得的利润超过 500 亿元,智飞、康希诺、复星医药分别实现销售额 53.1 亿元、20.6 亿元、超过 5 亿元。
2020 年之前,mRNA 疗法受到的关注度不高,2015 年之前累计融资 4.5 亿 美元左右,2019 年仅为 38.9 亿美元,2020 年高达为 91.2 亿美元,较 2019 年增 长。从融资来源看,风险投资、激励性股票/权证占比较高,分别达到 28%、23%。
图片
2021H1,全球 RNA 疗法领域的融资额超过 11.8 亿美元,其中 mRNA领域 融资额最高,达到 4.2 亿美元,递送系统融资额也达到 2 亿美元。融资企业主要 是美国(13 家)、中国(9 家)、欧洲(4 家)。
图片
国内来看,获得融资额较大的 RNA 疗法企业主要是艾博生物(6 亿人民币) 和斯微生物(近 2 亿美元)。2021 年 8 月,艾博生物再次获得融资,金额超过 7 亿美元,投资阵容豪华,包括云锋基金、淡马锡等。
2.2. 国内重大传染病疫苗开发能力可参与国际市场针锋。
2.2.1. 疫情前,国内研发时间轴落后 10 年左右,研发投入不足
疫情前,国内疫苗由于实力较弱,研发投入不足,主要策略为做跟随性品种 为主,原创性疫苗极少。国内原创性疫苗仅有甲肝、戊肝、EV71、埃博拉少数几 个品种。
从已经上市的主要二类疫苗品种来看,国内上市时间普遍比外国企业晚 10 年 左右,国内疫苗品种通常在国外疫苗上市之后的较长时间内才有进展。
国外疫苗巨头在原创性疫苗获得领先的关键因素之一是长时间高强度的研发 投入,以 GSK 为例,2008-2020 年 13 年间,GSK 疫苗业务累计收入 582.6 亿英 镑,累计投入疫苗研发 72.5 亿英镑,研发投入占比 12%。
国内疫苗研发投入总体不足,上市企业研发投入占比仅为 5.8%。国内主要疫 苗上市企业的 2020 年研发总投入仅 23.9 亿元,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 5.8%。
图片
2.2.2. 国内新冠疫苗研发及上市进度与欧美相当
国内新冠疫苗研发进度与美国几乎同时获批。虽然国内企业在集中度和原创 性方面较欧美市场仍有较大差距。但在国家战略支持和护航下,中国疫苗产业同 步推进了五条新冠疫苗企业研发,通过中国疫苗人的全力奋战和推进,国内新冠 疫苗上市进度与欧美媲美。从具体新冠疫苗上市时间来看,国外两款 mRNA疫苗 上市时间为 2020 年 12 月,国内灭活新冠疫苗在同一个月获批,相同技术路线的 mRNA 疫苗已经处于临床Ⅲ期阶段。相比于前期的 10 年之久,新冠疫苗诠释了 中国速度,同时也体现了国内整个疫苗产业的研发能力。
2.3. 产业链配套全面提升:生产能力从原来 7-8 亿剂提升至 90 亿剂左右
疫情之前,我国疫苗产能在 7-8 亿剂左右,新冠疫情后,疫苗产能增加至 90 亿剂。与之配套的原辅材料、生产设备、批签发能力和人才队伍等得到全面提升。 由于相关企业很多,我们仅列举部分代表性案例。
2.3.1. 以兰州民海为代表的国内企业承担灭活新冠疫苗牛血清供应任务
兰州民海是由美国 HyClone 实验室公司和西北民族大学于 2000 年 9 月组建的合资企业。公司利用中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天然草场放牧的牛血液资源,引 进美国血清生产设备,通过封闭式无菌采血、低温分离、大容量混合和高置流膜 过滤技术,开发并规模生产胎牛、新生牛及其他 40 多个动物血清系列产品。国药 和中生新冠疫苗牛血清的供应均由兰州民海承担。
图片
2.3.2. 疫苗设备国产化率提升,已经具备 mRNA 疫苗设备的制造能力
疫苗设备国产化率提升。由于疫情生产停滞及国际运输极其缓慢等问题,国 内疫苗企业设备供应基本都选择国产或本土化生产的设备。国内主要的主要装备 生产商东富龙和楚天科技的合同负债金额在 2021 年上半年创出新高。根据公司 公开披露信息,楚天科技为国药、科兴、康希诺等主要新冠疫苗生产商提供制药 装备,2021 年上半年新冠疫苗相关订单金额超过 12 亿元。
森松国际:国内首个 mRNA新冠疫苗工厂制造商。森松国际是中国领先的 设备制造商及综合压力设备解决方案供应商。森松在为沃森生物建设的 mRNA疫 苗工厂项目中提供从前期设计、详细建造、FAT、运输、现场安装及调试的“一站 式”服务,项目建设周期从设计开始是 7 个月。项目的工艺阶段包括了 mRNA疫 苗质粒生产、原液制备、制剂、产品灌装等全过程。整个工程 2.5 个月内完成了运 输、安装、调试,整体工厂 7.5 个月内交付。(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图片
2.3.3. 从产能看,已经具备全球前二的疫苗供应能力
从产能上来看,全球主要新冠疫苗生产商的合计产能已经超过 188 亿剂,可 以提供接近 95 亿人的接种。其中,中国产能接近 90 亿剂,与欧美产能相当。
2.3.4. 流通方面:批签发能力从 7 亿剂提升至 25 亿剂
我国自 2006 年起,所有预防用疫苗类制品均实施批签发,在每批产品上市销 售或进口时,都应该通过批签发审核检验。国家药监局负责主管全国疫苗批签发 工作。批签发是一项繁琐而精细的工作,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批签发资质方面,仅中检院可独立签发全部疫苗产品,为了应对新冠疫苗大 规模上市,国家专项加大了新冠疫苗企业所在的几大省级药检所的疫苗批签发能 力建设。以广东省药检所为例,2021 年 3 月获得国家授权,成为全国第 3 个开展 新冠灭活疫苗批签发的省级机构,先后承担北生研和深圳康泰新冠疫苗第三方检 验工作。截至 2021 年 9 月中旬,共完成新冠疫苗主检任务 326 批共 1.12 亿剂, 协检任务 1711 批共 5 亿剂,承担的协检量居全国首位。
2007-2020 年,我国生物制品(含疫苗类制品、血液制品、诊断类产品)的 批签发总量均值在 7.4 亿支/瓶左右,最高值在 2010 年,为 9.6 亿支/瓶,2020 年 为 7.6 亿支/瓶。截止 2021 年 10 月 4 日,我国新冠疫苗接种量已经达到 22.2 亿 剂,加上常规性疫苗、血制品、诊断试剂,批签发总量突破 25 亿剂。批签发总量 突破 2007-2020 年以来近 3 倍的量,是我国超强批签发能力的体现。
2.3.5. 冷链物流:国家战略统筹下,疫苗配送能力大幅提升
疫苗必须在严格的低温下才能保障有效性,在整个运输、存储过程中都有严 格的低温要求。新冠疫情下,我国完成了超过 22 亿剂新冠疫苗到超过 10 万家医 疗机构的配送。
2021 年 2 月,交通部公布了首批 28 家新冠疫苗货运重点企业,其中包括国 药、广药、上药、华润等大型流通企业及瑞康医药的地区性医药流通企业,同时也 包括顺丰等物流企业。在国家的战略统筹规划下,全国物流行业齐心协力保障新 冠疫苗的安全运输。
产业链上,海尔生物、澳柯玛等为疫苗提供了低温存储设备。2020 年,海尔 生物先后中标贵州、广东、云南、黑龙江、四川等 31 个省疫苗冷链能力建设、计 划免疫等项目。产品在美国、新西兰、菲律宾等全球 15 个国家和地区使用。2020 年,公司疫苗安全及解决方案业务收入达到 2.5 亿元,同比增长 81%,2021 年上 半年,该业务实现收入 1.6 亿元,同比增长 5.5%。
2.3.6. 人才队伍:疫苗上市公司及 mRNA 公司人员迅速扩张
从疫苗上市公司看,2019-2020 年,智飞生物、康泰生物、沃森生物、康希 诺、万泰生物等相关人员均实现快速扩张。从 mRNA 公司看,斯微生物人员从 50 人左右扩张至 200 左右的团队,艾博生物研发人员也快速增加。
图片
3.国际化整体进程加快,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
3.1. 疫情前全球疫苗格局:欧美研发实力强,印度生产能力足
全球来看,2020 年具有疫苗生产或研发能力的国家或地区共 20 个,主要集 中在欧美、日本、印度及中国等综合技术实力较强的地区和印尼、孟加拉国、巴西 等人口相对较多的国家。
全球疫苗生产量情况:印度血清研究所占据 28%,欧美企业生产能力较强, 中国疫苗产能在 6-7 亿剂左右。
全球疫苗销售额:四大巨头合计占据 89%市场份额,中国企业销售额占全球 比重不足 1%。欧美日市场占比超过 70%,中国和印度具备自给自足能力,非洲 主要由非营利性组织供应。
图片
3.2. 临床和注册:从仅 5 家企业 PQ 认证到海外临床、注册和销售一体 化
国内疫苗上市主要需要通过 GMP 认证,出口则需要参考 WHO 指导意见或 者欧美药典/美国药典等,目前全球公认的药典和质量标准如下:
门槛标准:WHO-PQ 标准:出口发展中国家,如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发展中 国家;高级别标准:美国、欧盟、日本标准高于 WHO-PQ 标准;除此之外,一部 分制药强国(印度)等有一套自己的标准,要求十分严格。同时,出口印尼需要通 过清真认证,生产过程不能含有任何猪源性产品。
2017 年开始,WHO-PQ 所提交的文件从 PSF 改为 CDT 格式,便于申报的 厂家准备文件,与国内注册文件相比,CDT 文件在质量、非临床研究报告、临床 研究报告等方面都有详细而系统的要求,各个部分要求都有细节描述,总体要求 高于国内标准。
通过受认可的国际认证(WHO-PQ),逐步提高国际注册水平、质量管理体系 水平、厂房设施和临床设计、人员素质和水平等,真正的整体上符合国际市场要 求,达到有规模有影响力的出口。具备出口资质的产品和企业方能进行出口。
国内来看,仅 5 家企业曾经通过 PQ 认证,分别是成都所、北京科兴、北京 生物研究所、华兰生物和万泰生物,其他企业处于准备或正在认证过程中。
图片
从 WHO 公布的最新数据来看,国内已经通过 WHO-PQ 认证的新冠疫苗仅 为国药和科兴两家,认证过程中进度最快的为康希诺和三叶草,均处于滚动数据 提交阶段。康希诺和三叶草均为国内疫苗新兴力量,在国际认证阶段处于全球较 为领先地位,是中国疫苗出口的新力量代表。
更多中国疫苗企业具备海外临床、注册经验。海外临床、注册、销售等因涉 及到语言、法规、申请文件差异等繁琐的流程,有较强的经验依赖性,且成本往往 较高。在 2020 年之前,国内新冠疫苗生产企业仅康希诺在前期埃博拉病毒的研发 中积累了海外临床试验经验。2020 年之后,国内已经有多款新冠疫苗开展海外临 床试验,其中包括国药中生、智飞龙科马、斯微生物、艾博生物等。
3.3. 生产和销售:坚守公共产品承诺,中国已成为全球新冠疫苗供应主力
坚守公共产品承诺,积极供应全球市场。国家领导人在多个国际场合强调, 中国将肩负起大国的责任与担当推动全球抗疫进程,中国新冠疫苗将作为全球公 共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进行和可负担性作出中国贡献。
7-8 月疫苗出口大幅增加,已成全球新冠疫苗供应主力。2021 年上半年,我国已经向全球 112 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了超 5 亿剂新冠疫苗和原液,截至 9 月底, 我们预计供应量近 15 亿剂新冠疫苗(含原液)。我国向全球供应的疫苗和原液已 相当于当前全球疫苗总产量的1/6。从出口金额来看,上半年合计出口金额为50.19 亿美元,7-8 月合计达 44.36 亿美元。
图片
从出口的地区来看,主要出口到东南亚及中东地区,其中印度尼西亚为第一 大出口国,1-7 月出口货值超过 60 亿元。疫苗出口量的大幅增加,是我国疫苗生 产和销售能力快速提升的表现。从出口能力上看,中国和美国是全球唯二具备大 规模疫苗出口能力的国家。(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图片
4.以mRNA为代表的新技术平台实现关键性突破
4.1. mRNA 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mRNA 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与其他基因药物相比,具有以下优势:
1)基因递送效率更高:几乎可针对任何基因靶点,基因递送后表达量效率高。
2)开发周期短:快速开发,快速验证,大幅缩短药物研发周期。
3)安全性高:不入核,不易整合进基因组,外源基因造成遗传风险更低。
4)生产成本低:生产工艺相对简单,单位体积生产效率高,更容易放大,生 产周期耗时更短。
随着新冠疫苗的上市和广泛使用,mRNA技术平台在 2020年取得重大突破。 目前正在开发的 mRNA 药物按用途和药物类型主要可以分为三类:预防性疫苗、 治疗性疫苗和治疗性药物。
近日,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发表了一篇关于 mRNA药物市场分 析的文章,对 31 家公司的 mRNA 管线进行了梳理, 76 款预防性疫苗中,22 款 用于预防 COVID-19 感染,32 款治疗性疫苗中,21 款与癌症有关、72 款治疗性 药物中,肿瘤(13)、罕见病(20)、呼吸疾病(17)居前。
从产品开发进度上看,预防性疫苗已经有产品上市或者授权紧急使用,分别 来自辉瑞/BioNtech 和 Moderna,其他大多数产品处于临床一期或者临床前开发 阶段。
图片
2020 年,全球 mRNA 药物市场规模(不含新冠)约为 39 亿美元,预计到 2025 年超过 63 亿美元。根据《Nature Review Drug Discovery》预测,新冠方 面,按照投产和接种进度,预计将为全球 mRNA药物行业带来超过 690 亿美元的 市场增幅。
4.2. mRNA 关键技术之序列优化:决定产品性能
mRNA 疫苗的开发过程大致可以分为靶点抗原的筛选与发现、mRNA 的生产、mRNA 纯化、mRNA 递送、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等环节。关键在于:mRNA 的序列 优化、递送系统的改进两个方面
mRNA 的序列优化:药物性能的基石。mRNA 一般由 A、U、G、C 四种碱基的核 糖核苷酸组成,可以使用修饰核苷酸替代。非复制型的 mRNA 的主要序列结构包括 4 个部分主要作用如下:
5′Cap:维持 mRNA 稳定性,与真核翻译起始因子结合,提升蛋白翻译效率, 避免机体免疫识别。
5′UTR:增强 mRNA 稳定性,促进 mRNA 翻译效率。
ORF:编码目的基因,表达特定蛋白。
3′UTR:维持 mRNA 稳定性,提高蛋白表达。
PolyA:维持 mRNA 转录活性和稳定性。
图片
在新冠疫苗中,Curevac 使用未修饰的 mRNA,产品的免疫原性较强,副反应 较强,高剂量使用受到较大限制,最终造成产品性能的差异。Mderna 和 BioNTech 使用假尿嘧啶修饰的 mRNA,产品性能大大提高的同时降低副反应。
4.3. 递送系统:专利壁垒对于 mRNA 的发展至关重要
mRNA 分子量大,亲水性强,生物活性高,工业化生产比较容易。但自身的单 链结构使其不稳定,易被降解,携带负电荷,穿过表面同为负电荷的细胞膜递送, 还得避免胞内表达前降解也是难题。所以需要特殊的修饰或包裹才能实现 mRNA 的 胞内表达。
目前应用最多的递送系统为脂质纳米粒(Lipid nanoparticle,LNP),含有四 种成分,可电离的阳离子磷脂,中性辅助磷脂,胆固醇,聚乙二醇修饰的磷脂。 Moderna 和 BioNTech 两家公司的 mRNA 疫苗均采用 LNP 递送系统。
国际三大 mRNA 巨头均有自己的 LNP 递送系统和其他递送系统在研。BioNTech 和 Curevac 通过与 Genevant 合作,获得其 LNP 递送系统。Moderna 在和 Arbutus 的合作终止后,目前以自研为主,并挑战了 Arbutus 专利,获得成功。
图片
其他递送系统还包括脂质多聚合物(lipopolyplex,LPP)、聚合物纳米颗粒 (Polymer nanoparticles,PNP)、无机纳米颗粒(Inorganic nanoparticles, INP)阳离子纳米乳(Cationic nanoemulsion,CNE)等。
LPP 是我国斯微生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递送技术,是一种以聚合物包载 mRNA 为内核、磷脂包裹为外壳的双层结构。深信生物也具备核心阳离子递送系统 专利,LNP 为公司自己筛选出来。国内的瑞博生物有自主研发的 GalNAc 递送技术 平台可以肝靶向递送的 siRNA 药物。
图片
4.4. 国内 mRNA:方兴未艾,少数公司已经在某个技术领域取得领先地 位
从管线上看,除新冠疫苗外,国内 mRNA技术相关企业在管线上的布局与国 外三大巨头虽然还有差距,但整体布局领域已经与国外三大巨头比较接近,研究 进度上的差距也较传统疫苗大大缩短。
重点公司分析如下:
斯微生物成立于 2016 年 5 月,是国内最早布局 mRNA 药物的企业之一,具备 mRNA 合成平台、自主知识产权 LPP 纳米递送平台、现已落成并开始使用 GMP 生产 和质控车间。
艾博生物成立于 2019 年 1 月,创始人英博博士曾在 Moderna 从事 mRNA 疫苗 研发工作。公司与联合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沃森生物共同研制的新冠病 毒 mRNA 疫苗已经处于临床三期阶段,可能是国内最先进入产业化的 mRNA 产品。
深信生物成立于2019 年11月,创始人李林鲜博士师从Moderna 创始人RobertLanger 教授,在 mRNA 特别是 LNP 递送技术领域拥有多年临床前药物研发经验, 具备国际领先的 LNP 递送技术平台。
蓝鹊生物成立于 2019 年 4 月,RNApeutics 平台是一步式自动 mRNA 药物开发 平台,利用公司自己生产的 mRNA 核心原料进行筛选和优化,保证每一生产链都只需极低成本。RNApeutics 平台使蓝鹊生物有能力扩大自身生产规 模 , 并确保生产的 mRNA 质量达到实验室 GMP 要求。
美诺恒康成立于 2013 年,创始人曾任辉瑞资深科学家。公司以外包服务起家, 于 2018 年转战 mRNA 肿瘤疫苗研发,自主研发 mRNA 肿瘤疫苗产品,主要应 用于胰腺癌、直肠癌和肝癌等领域,公司在通用治疗型 mRNA 疫苗上的能 力 可以媲美 mRNA 三巨头。此外,公司还提供 DNA 克隆、DNA 提取、细胞 培 养 、重组蛋白和重组抗体等研究服务。
丽凡达生物成立于 2019 年 6 月,拥有国际先进的 mRNA 生产平台及体内药物 递送平台。早在 2017 年,公司就针对 mRNA 平台药物设计、生产和制剂递送方 面已申请多项发明专利。新冠疫情爆发后,公司仅用 8 天时间便成功研制出 mRNA 新冠病毒标准样品。
瑞吉生物成立于 2019 年 9 月,致力于研发 mRNA 创新药物与新型基因疗法, 覆盖癌症、传染病和罕见病药物等治疗领域。该公司正在开发 9 种预防性 mRNA 疫苗,进行 7 项Ⅰ期研究,同时还提供核苷及核苷酸领域内的客户定制 服务。
嘉晨西海位于杭州,基于自复制 mRNA 核心平台技术在肿瘤治疗、个性化肿瘤、 传染病疫苗、罕见病治疗、医学美容等领域均有产品开发,部分产品已经进入临 床申报阶段。
厚存纳米成立于 2018 年 11 月,是国内较早专注于 mRNA 纳米递送、mRNA 病毒疫苗、mRNA 肿瘤疫苗药物研发的企业。目前,厚存纳米已累计提交 4 项 发 明专利和 1 项实用新型专利。(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图片
4.5. 其他技术路径疫苗
4.5.1. 病毒载体疫苗:已有大规模应用产品
腺病毒载体疫苗使用普通感冒病毒(腺病毒)将编码目标病毒的刺突(S)蛋 白遗传物质传递给细胞,然后细胞产生 S 蛋白,并到达淋巴结,刺激免疫系统产 生抗体,识别 S 蛋白并击退冠状病毒。DNA 疫苗技术生产周期短,易于放大,热稳 定性好。
康希诺在此前成功研制埃博拉病毒疫苗的基础上,在新冠疫情中也成功研制 新冠疫苗,并获得附条件上市,为我国抗击新冠疫情做出了突出贡献。
康泰生物通过与阿斯利康合作,引进其与牛津大学在全球开发、生产和供应 的腺病毒载体新型疫苗的研发技术。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生产车间已建成并有试 生产。
万泰生物研制的鼻喷流感病毒载体新冠肺炎疫苗具备安全性高、操作便捷、 适于快速接种等特点,2020 年 11 月登记注册Ⅱ期临床试验,2021 年 9 月 22 日 已经登记了Ⅲ期临床试验,预计进入Ⅲ期时间节点已经比较接近。
4.5.2. 多聚体重组蛋白疫苗
多聚体重组蛋白疫苗是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 S 蛋白上的 RBD 蛋白,制备成疫 苗,注射进入人体,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反应,从而达到预防作用。
智飞生物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研发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 细 胞)已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应急使用,2021 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 53 亿元。同时可 以出口乌兹别克斯坦、印度尼西亚。Ⅲ期临床试验中,实际共入组 28500 人,其 中疫苗组 14251 例、安慰剂组 14249 例,对 COVID-19 的总体保护效力为 81.76%, 对重症、死亡病例的保护率为 100%,对 Alpha 变异株的保护效力为 92.93%;对 Delta 变异株的保护效力为 77.54%。
三叶草生物 Trimer-Tag技术平台可以修剪任何感兴趣的蛋白质,基于该平 台,公司开发了一种重组 SARS-CoV-2 融合蛋白,在融合前保持 S 蛋白的三聚体结 构,对诱导抗病毒中和表位体非常重要。新冠疫苗Ⅲ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SPECTRA 任何毒株引起的中度至重度新冠肺炎的保护效力为 84%,重症死亡病例保护率 100%,德尔塔(Delta)变异株保护效力为 79%。公司的新冠疫苗临床数据优异, 是最有望出口的疫苗之一。目前,公司已经通过港交所聆讯,即将在港股 IPO。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