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刘文广教授团队《Nano Today》:负载rBMSCs@聚两性离子微凝胶的中草药交联水凝胶促进梗死后大鼠心脏功能的恢复

能够向多个谱系分化的间充质干细胞 (MSCs) 是再生医学中使用最广泛的细胞来源之一,其在治疗心肌梗死(MI)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干细胞用于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主要来自旁分泌介导的心肌修复,其能够有益于免疫调节、血管生成、抗细胞凋亡、抗瘢痕形成和局部干细胞和祖细胞的调节。因此,维持间充质干细胞的干性和促进旁分泌有助于MI后心脏功能的显着恢复。
近日,天津大学刘文广教授团队利用微流控系统来制备了负载MSCs的聚两性离子微凝胶。将两性离子羧基甜菜碱大分子单体、巯基封端的PEG和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SCs)加载到微流体系统中,在该系统中原位快速发生迈克尔加成反应,从而形成包裹rBMSCs的PCB-PEG微凝胶(rBMSCs@mcirogels),得到的rBMSCs@mcirogels具有提升的旁分泌效应。两性离子微凝胶中的rBMSCs不仅可以在注射到梗死部位过程中避免剪切力损伤和免疫系统攻击,而且由于其在超亲水环境中的高度收缩状态,还可以保持干细胞干性。为了提高微凝胶在心梗区域的滞留和改善心肌梗死区的微环境,设计合成了酪胺修饰的透明质酸(HA-Tyr)并与中药葛根素(PUE)反应,通过过氧化氢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介导的酚间交联形成可注射的水凝胶。将rBMSCs@mcirogels装载到HA-Tyr-PUE水凝胶中,其中葛根素可以清除ROS,从而缓解梗塞区域的氧化应激。此外HRP可以催化H2O2分解产生氧气,可以缓解MI受损部位的缺氧微环境(图1)。
图片
图1. 微流控系统制备rBMSCs@mcirogels及其载体HA-Tyr-PUE可注射水凝胶制备示意图
实验中发现,将rBMSCs封装在PCB-PEG微凝胶中后,将其向成脂、成骨和成肌方向分化诱导。以组织培养板组(TCP)上的rBMSCs分化为对照组。通过使用组织学染色和实时聚合酶链反应 (RT-PCR) 的RNA 分析来评估 rBMSCs 的分化。结果表明,包裹在PCB-PEG微凝胶中的rBMSCs可以保持干性,即未分化状态(图2)。
图片
图2. 包裹在PCB-PEG微凝胶中的rBMSCs在成脂、成骨和成肌方向上的分化结果
将可注射水凝胶HA-Tyr-PUE作为载体与负载rBMSCs的PCB-PEG微凝胶混合,即HA-Tyr-PUE@rBMSCs@microgels注射到 MI 后的大鼠心肌梗死区,由于该凝胶体系对梗死区微环境的调节和干细胞旁分泌作用,纤维化减少,心室壁厚度增加,新生血管形成能力提高,显著恢复了心脏功能和心室结构。这种装载维持干性的rBMSCs@microgels和具有ROS清除能力的中草药交联生物大分子水凝胶,可以扩展到设计不同的自适应治疗载体以促进组织再生和功能恢复。
目前上述工作已发表在《Nano Today》上,论文第一作者为天津大学材料学院博士生刘洋,通讯作者为天津大学材料学院刘文广教授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nantod.2021.101306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