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名女性决定挑战太空

图片
一夜间,所有人都知道了她的名字——王亚平。
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神州十三号成功接入空间站,“太空出差三人组”由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组成,其中王亚平是首位进驻中国空间站的女航天员,也是中国首位出舱的女航天员。
从太空站传回地面的的画面里,三人组向全国人民打招呼,其中王亚平发辫冲天,头发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
图片
有网友笑称像菠萝,还有人夸赞像《西游记》中的神仙风婆婆。
图片
玩笑归玩笑,这位中国首位出舱的女航天员,冲天的长发,代表了她的态度。
正如同样留起长发的前辈——美国NASA前宇航员凯蒂·科尔曼曾回答失重环境下为什么不留短发:
“长发更像是一种声明,太空,同样也属于女性。”
图片
图片
在王亚平的身上,你可以很容易找出很多形容女性的美好的词:温柔,坚定,美丽,强大。
图片
这不是她第一次奔赴太空。2013年6月11日,王亚平搭乘神舟十号进行第一次升空,她圆满完成了技术试验的任务,还在太空进行了一场物理知识授课。
图片
对着全国的中小学生,她在40分钟里的时间里做了单摆实验、陀螺实验、水滴实验、水膜实验等,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的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等物理现象。
图片
这堂课意义非凡。王亚平讲课后,收到了很多小朋友的信件,他们在听完课后,也有了一个航天梦。其中的一批孩子考上了清华,成立了一个小组,做了中国第一个太空交互设计装置。
“中国航天从小种下的一个萌芽,逐渐长成了一片森林。”
图片
央视频号CGTN 《当年听王亚平太空授课的小朋友上清华了》
图片
来源:b站网友
但王亚平并不是从小就与航天结缘,她小时候想当医生、律师,从没想过当飞行员。
她出生在山东烟台的农村,父母靠种樱桃为生,在乡亲们的记忆中,她是个黑黑瘦瘦,个子不高,但非常活泼,很要强的女孩。
她中学的老师曾经评价:“王亚平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孩子,她读书时并没有太多特别之处,家庭条件也非常一般”
但是这样的普通“恰恰说明,她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干出了不平凡的事。”
图片
王亚平家
1996年,高二的王亚平推着自行车准备去镇上卖樱桃,路上遇到几个同学,告诉她济南空军来招女飞行员的消息,本来王亚平没想到去报考,但她们班上20多个女生,只有她不戴眼镜。她就被怂恿着去报了名,就这样过五关斩六将得到了录取机会。
图片
飞行员的训练往往是艰苦而又枯燥的,但在王亚平的记忆里,都是那些激动人心的瞬间。第一次单飞的时候,王亚平没有感到害怕,只有激动和亢奋,她在起飞的时候还回头看了一眼,发现没有教员,大呼了一声,自己终于可以单飞了。
在一次采访中,主持人问她喜欢挑战吗,王亚平的回答简洁有力:是的,喜欢。
图片
如果说成为飞行员是一场阴差阳错,那么成为航天员则是“蓄谋已久”。
2003年,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顺利登空,那一天王亚平坐在电视机前看,在这个历史时刻,除了自豪之外,王亚平脑袋里的一团火花被点亮了:
“我们有了男飞行员,有了女飞行员,现在有了男航天员,什么时候会有女航天员?”
图片
但成为航天员的路,布满了荆棘。女性在体力上,会略逊于男性,但要求并不会因此降低,而对王亚平来说,她甚至会做得更好一些。
离心机是航天员最害怕的训练,在这个超重耐力训练中,她要承受8个G的重力加速度,面部扭曲变形,时常感到呼吸困难,眼泪都会甩出来,她手上有一个暂停的按钮,但“在我心里,它是不存在的。”
图片
在出舱活动水下训练中,王亚平需要身着水下服,在10米深的水下,克服水的阻力和服装40千帕的压力,不断调整身体姿态,完成攀爬、操作等各种动作,持续水下工作五六个小时,饿了只能忍着,痒了痛了没法挠。
男航天员在水下坚持多久,王亚平同样在水下坚持多久。每练一次,体能消耗都相当于跑了一次“全马”,累到结束后吃饭连拿筷子时手都抖得拿不稳。
而在体能强化训练中,3000米考核,王亚平比满分标准还提前了3分钟。
这样的艰苦,对于王亚平来说痛苦但也享受,“每练完一次,技术上又进步了,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图片
航天员团队里的“老大哥”聂海胜这样评价王亚平:
“王亚平就是这样一个人,特别好强,有的时候我们想帮她一把,但估计插不上手。”
图片
成为航天员之后,王亚平的生活变成了只有“飞”和“准备飞”两个状态,哪怕是结束了一天的训练,回家也并没有放松。
在王亚平丈夫的视角里,妻子只有周末有回家的机会,但回家了还要学习。她最开始学英语,屋子里贴满了她学英语的小纸条,干了会掉下来,一扫一簸箕。不学习的时候,王亚平就在家练体能。
图片
王亚平和丈夫一起学习
在繁重的航天任务之外,她甚至还在北京大学读了心理学博士,以自己的亲身实验和经历,为航天研究贡献力量。
图片
王亚平是一个“普通人”,她出生在条件并不十分好的家庭里,可她也不是普通人,她有着,日复一日的坚守和努力:
“梦想就像宇宙中的星星,他们看起来遥不可及,但只要我们努力,就注定会实现它。”
图片
她用她的努力和实力证明了,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努力实现他的梦想,而女性,也可以有卓越的表现。她也以自己的女性身份为豪,在王亚平的眼里:
没有女宇航员的载人航天计划是不完整的,女性不仅承担责任,还能让严肃的使命更加生动和谐。
图片
神州十三号升天后,全世界都在祝贺王亚平。诸多外媒进行了报道,包括《每日邮报》《华盛顿邮报》《卫报》特地提及王亚平的女性身份。
因为这实在是太珍贵了。迄今为止,进入太空的男女数量比接近10:1,全世界只有61名女性进入了太空。
自人类探索太空以来,医生和相关领域的学者们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太空对男宇航员和女宇航员是否"一视同仁"?
图片
人类首位进入太空的女性: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
生理差别表现在诸多方面:
进入太空时女性更容易感到晕眩恶心,回归地球途中男性更容易产生恶心、呕吐感。
回到地球之后,男性在视觉和听觉上会出现较多问题。女性没有这方面的问题,但血压会出现问题,让她们犯晕。
但总的来说,男女在适应太空环境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别,各自有利有弊。
1960年,美国航空医学专家兰迪·洛夫莱斯做了一项研究,招募了25名女飞行员,让她们按照与男宇航员相同的标准进行训练,最终结果显示,双方持平,女性甚至在很多方面表现优于男性。与此同时,女性身材的娇小使得她们比男性更适合小型飞船。
但在很长时间里,女航天员在太空飞行中被边缘化。
整个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因为受到宇航员必须是军事试飞员的限制,女性被排除在宇航员职业以外。
直到1978年,NASA才招募了第一批女飞行员进行宇航员训练。其中,就有美国第一位女性宇航员——莎莉·莱德。
图片
1978年首批NASA女宇航员,右二
但莱德成为宇航员后,磕磕碰碰依旧存在,她不得不忍受一大堆集中在性别上的问题:
航天飞行会影响你的生殖器官吗?
你打算要孩子吗?
你会在太空中戴文胸或化妆吗?
你在工作中哭泣吗?
很长一段时间里,女性都是作为男航天员的辅助角色,直到2021 年,NASA才决定不再限制女宇航员在太空的驻留时间。
华盛顿邮报称2019年为女性年,因为宇航员科赫在空间站呆了328天,成为太空漫步最久的女宇航员。但即使如此,时任男性NASA局长还是明确表示,理想的宇航员仍然是男性。
图片
此次王亚平的出舱,作为中国首位出舱和呆在空间站最长时间的女航天员,对全世界的女性都有着很强的激励——女性,也能顶半边天。
在王亚平升空之际,那位同样留着长发上了太空的NASA前女宇航员凯蒂・科尔曼也向王亚平送上了祝福:
“当你看向窗外的星星,看见我们的地球,别忘了,数十亿女性也借着你的目光看向窗外。”
图片
图片
王亚平对我们意义,还有更进一层。
在很多影视作品里,总会把女性成长描述为一个艰苦奋斗的故事,但王亚平身上,我们还看到了女性的柔软、敏感和让人沉沦的浪漫。
她爱美,且不羞于承认爱美。这次神州十三号进入空间站,还带上了化妆品,化妆并不为取悦男性,对王亚平来说,化妆会让自己心情更好。而她也笑称,因为失重,皮肤肌理向上飞,在太空就像做了一个提拉抗老。
图片
她也浪漫。她带上了乐器和礼物,要在太空中,过新年的时候给另外两位航天员一个惊喜。
图片
她不羞于表达自己的软弱,但同时又格外坚强。她害怕跳伞,第二次跳伞结束和大家一起泪流满面,但最终也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飞行员。她害怕抽血,最多只拿萝卜练过手,但乘组第一次进行抽血训练时,她第一个站出来尝试,干脆利落,动作标准。
图片
她细腻柔软,此次升空,她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母亲。女儿五岁了,她也有要离开女儿半年的焦虑。为了让女儿接受这件事,她还特意带女儿看讲述国外女航天员在飞行之前和女儿之间的故事。
在临行前,王亚平对女儿说:“妈妈要去太空给你摘星星回来,你等着妈妈。”
图片
此次航空任务,王亚平将在空间站生活半年,她也是中国首位在太空站待如此长时间的女宇航员。她的经历是开创性的,将为女性进入太空的道路积攒经验,将激励无数有着航天梦的女孩向前走。
第一位女宇航员升空后,曾有一名农场工人激动地给她写信:“现在通往太空的道路对女性敞开了。”这条路,还将不断有“王亚平”们往前探索。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