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考虑有序重建公共屋邨,释放土地潜力,增加长远供应

香港讯 10月23日,香港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表示:让市民安居是香港房屋政策首要目标,本届政府一直持之以恒开拓土地,竭力增加房屋供应,同时,房屋委员会亦积极引进科技,提升效率,令项目尽快落成。除了由政府提供土地建屋,房委会亦会在切实可行的情况下,考虑有序地重建个别屋邨,释放土地潜力,增加长远供应。
重建屋邨长远而言或可增加公屋供应,但短期内不可避免会减少可供编配的公屋单位数量。在目前公屋需求殷切的情况下,需要作出取舍,无法推行大规模的重建计划。
然而,房委会一直按其政策和四个基本原则,包括楼宇的结构状况、修葺工程的成本效益、重建屋邨附近是否有合适的迁置资源,以及原址重建的潜力,就实际情况谨慎考虑是否重建个别屋邨。过去十年,房委会已完成12个屋邨和三个工厦重建项目,合共提供超过25,000个房屋单位。
房委会现正推展的重建项目则共有八个,将可提供约28,000个单位,连同正在研究重建的西环邨及马头围邨在内,则共有十个项目,可提供约33,000个单位。
正推展的项目当中三个为重建公共屋邨。白田邨(较旧部分)、美东邨(较旧部分)两个项目预计于2027至28年度完成,重建后将分别提供约6,600个单位及约2,800个单位。华富邨的重建项目将分阶段进行,重建后将提供约12,200个单位。三个项目重建后较重建前,能额外提供的单位约8,200个。
在2021年施政报告中,行政长官亦宣布邀请房委会研究重建具可观潜力、楼龄约60年的西环邨及马头围邨,并争取把周边土地纳入重建地盘,例如利用马头角道政府合署地盘以扩大重建马头围邨地盘,务求发挥最大重建潜力,令这两幅珍贵的市区用地可提供更多公营房屋。初步估计重建后两个屋邨可合共提供共约5,000个单位,现时西环邨约有600个住户,马头围邨则有2,000多户,两条屋邨重建后的供应都接近倍增。
图片
迁置资源方面,香港拟用毗邻西环邨的加惠民道公营房屋发展项目作迁置受重建影响的西环邨居民。由于西环邨规模较小,约有600个单位,预计可一次性迁置受重建影响的居民。至于马头围邨,现时拟用邻近的土瓜湾道公营房屋发展项目作迁置受重建影响的马头围邨居民,鉴于马头围邨约有2,000个单位,初步预计分期迁置受重建影响的居民。房委会会就两个重建项目迁置安排作进一步研究。当迁置安排有具体方案时,房委会会适时与相关政府部门及持份者沟通。总体而言,会按照每个重建项目的情况考虑合适的迁置安排,而清拆通知会在不少于30个月前发出。
同时,房委会亦会清拆石篱中转房屋作公营房屋用途,目标在明年12月清空。如获城市规划委员会批准放宽规划限制,项目预计可提供约1,600个单位。房委会并会重建房委会辖下工厂大厦,即火炭的穗辉工厂大厦、九龙湾的业安工厂大厦、长沙湾的宏昌工厂大厦及葵涌的葵安工厂大厦,作公营房屋用途。为加快重建步伐,房委会会在改划用地期间,同时清空四个工厂大厦的租户,然后拆卸有关建筑物。此安排有助缩短重建计划的时间,提早供应公营房屋以满足需求。预计重建后可提供共约4,800个单位。
除了房委会的重建项目,在政府协调和推动下,平民屋宇有限公司与市区重建局合作的大坑西邨重建项目亦已获行政会议批准。如获城市规划委员会批准放宽规划限制,按计划的构思,重建后的大坑西邨可提供约3,300个单位,较现时1,600个单位增加约一倍;其中约1,300个单位会用作重置现有住户,余下约2,000个单位则由市建局发展港人首次置业单位。项目不但释放了珍贵的市区土地潜力,增加房屋供应,亦为居民改善他们的居所设施。
此外,香港政府一直与香港房屋协会保持紧密联系,并在土地资源许可的情况下,批地予房协以启动其辖下屋邨重建,例如政府近年向房协批出石排湾道用地以启动渔光村重建、定安街用地以配合观塘花园大厦第二期重建,以及一幅位于启德的用地以启动真善美村重建及作其他安置用途,而房协在其后亦会利用真善美村原址启动乐民新村重建规划。
香港在计划重建楼龄较旧屋邨的同时,亦十分关注公共屋邨的结构安全。房委会自2005年开始,透过全面结构勘察计划为楼龄接近或超过40年的公共屋邨进行详细勘察,以确定楼宇结构安全,并评估持续保存该些楼宇所需的修葺方案和其成本效益。第一轮勘察计划已于2018年结束,当中包括42个公共屋邨。第二轮勘察计划已展开,除确保经第一轮勘察计划评估的公共屋邨仍然结构安全及修葺符合成本效益外,亦会为未被纳入第一轮勘察计划,但其楼龄会于2018年至2032年间满40年的公共屋邨进行首次全面结构勘察,以确定结构安全及修葺符合成本效益。第二轮勘察计划涵盖的公共屋邨一共有71个,预计于2032年前分阶段完成。
除了确保所有楼宇的整体结构均属安全,房委会会继续推行各种计划及措施,维持和改善楼宇状况,为居民提供安全适切的居住环境。这些工作包括藉屋邨改善计划翻新大厦外墙及公共地方,以及提升邨内设施;经全方位维修计划主动为邨民检查室内设施,并作出适当跟进。此外,还有日常家居维修服务、提供无障碍通道、升降机现代化工程等,让住户有一个长幼伤健共融的社区。(《中国基建报》记者 郭政新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