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康熙下令停止鲥鱼之贡

“网得西施国色真,诗云南国有佳人。”这是清代诗人谢墉赞美鲥鱼的诗句,诗人把鲥鱼比作西施,可见鲥鱼鲜美之至。鲥鱼初入长江时,体内脂肪肥厚,最为鲜美,营养价值颇高,素有“鱼中之王”美称,与河豚、刀鱼齐名,被称为“长江三鲜”。

江浙一带吃鲥鱼的习惯大概从宋代起就已经广为人知,至明清时期,鲥鱼主要见于湘江及洞庭湖沿岸地区,在当时长沙、岳阳、常德、湘阴等地的方志中,都可以找到关于鲥鱼的记载。

鲥鱼因在淡水产卵期极短,食用新鲜鲥鱼受季节限制,所以物稀为贵,倍受人们珍视。既然鲥鱼如此珍贵,自然会被皇室宫廷纳入贡品。因为鲥鱼产量较小,出水即死,不易保鲜,运输更为困难。在古代有限的运力条件下,成为江南官民的一项沉重负累。从明代到清初,鲥鱼被作为江南等地进贡的美食达一个多世纪。

为保证鲥鱼能新鲜入贡,清初在南京设有专门的冰窖,沿途每三十里便是一站,白天悬旗,晚间悬灯,飞速传递。把鲥鱼运送到京城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差事,鲥鱼出网后,需在府衙监督下进行仔细挑选,冰镇后装匣,冰船和快马分水、旱两路运送鲥鱼进贡,沿途需要设立冰窖、鱼场保鲜。旱路运送由西津古渡登船过江,从瓜州经旱道,马不停蹄送往京城;水路由西津古渡登船,经京杭大运河运送。无论旱路水路,限时二十二个时辰送达。

康熙是喜欢吃鲥鱼的一位皇帝,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鲥鱼之贡成了江南各级及地方百姓的沉重负担。“鲥鱼之贡,责成于地方,官员严责于吏胥,吏胥苛责于百姓。”一时间,有为进贡提供资金支持的,有为进贡修桥铺路的,大量人力物力花在运输贡品的路上,成为民间的一种纷扰和负担。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山东按察司参议张能麟不忍民众劳苦,上疏请求免去鲥鱼之贡:“若天厨珍膳,滋味万品,何取一鱼?……东省山路崎岖,臣见州县各官,督率人夫,运木治桥,劖石治路,昼夜奔忙,惟恐一时马蹶,致干重谴。……故敢冒昧越陈,伏乞皇上如天之仁,下诏停止。”

张能麟这一道奏章,情辞恳切,康熙看过奏疏后,本就有所感悟,很是为之动容,因此下令从此停止了鲥鱼的进贡。

点评:鲥鱼虽鲜,然则为了满足皇帝这个“小小的愿望”,要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是难以想象的。当听到臣子的谏言,康熙皇帝也意识到了鲥鱼之贡带来的劳民伤财的代价,及时停止进贡,减轻百姓负担,这是为政者的体民、爱民之心。

来源:各界杂志2021年第10期

作者:刘永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