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龙套”的许子东谈他眼中的《第一炉香》:青楼小说与批判写实传统的结合

图片
微博 @电影第一炉香官微
上周五,由许鞍华导演的《第一炉香》上映。如图,在戏中扮演富商的许子东也终于作为演员出道,逐梦演艺圈。
尽管在两秒的镜头里,许子东展现了惊人的演技天赋,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文学评论者和研究者的身份,拍了这部戏后随即淡出电影圈,回归到中国文学中。近日,许子东也带着他的《重读20世纪中国小说》重返学术界。
图片
张爱玲,自然是许子东绕不开的作家。
1941年,丁玲在延安发表了《我在霞村的时候》,两年以后,另一位中国现代最重要的女作家,在日军占领的上海发表了《第一炉香》。
前者是写慰安妇做情报工作,要回延安养病;后者写一个贪慕虚荣的上海女生,如何在香港半山的豪宅一步步地自愿从娼。
这两个故事,内容上南辕北辙,写作手法上完全不同,却都是20世纪中国小说中的精品,而且也不能说这两个故事毫无相通之处。
为了革命而养病,今后再到前线做同样的工作也好,为了虚荣或婚姻,为姑妈找男人、为丈夫找钱也好,女性身体在男性压力下又被迫、又自愿的特殊挣扎和困境却是相同的。
在许子东看来,《第一炉香》是青楼小说与批判写实传统的结合,姑妈的角色标志了文学史上的重要转折,而电影版里俞飞鸿的表演也对整部戏的结构有出彩的重要性。
01.
中国小说里的“堕落女性”
我们时时刻刻要把张爱玲的小说放在100年中国小说的长河当中来阅读,《沉香屑·第一炉香》是张爱玲第一部小说,初载于1943年鸳鸯蝴蝶派的杂志《紫罗兰》,我至今仍然认为这是张爱玲早期的代表作。
我曾经写过一篇论文,将《第一炉香》与曹禺的《日出》、张恨水的《啼笑因缘》做了一个并置阅读。这几部作品都写弱势、美丽的女人在大都市里的堕落,实际上这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关于城市文学的基本主题,甚至连享受都市文明的新感觉派也不例外,如《上海的狐步舞》。
但尽管都是写一个女人在都市环境里的堕落,在写法上,《日出》《啼笑因缘》和《第一炉香》是很不相同的,而这个不同在我看来是有文学史意义的。
假定我们以“一个本来纯洁、朴素、可怜、弱势的美女,为了金钱或其他利益和一个她不喜欢的有权势的男人在一起”作为所谓“堕落”的标志(这个堕落要加引号,因为这很可能是我们男人的观点),那么《日出》前面讲得很简单,后面讲得很详细。
图片
《日出》
前面讲的是什么?就是说陈白露当年结婚、失恋,又怎么到大城市做舞女、明星,后来变成交际花,这些东西都在几句台词中交代了,但是堕落的后果,最后悲惨的结局,在酒店豪华房间应付各种各样花天酒地的有钱人,最后欠了一身债,被迫吞药自尽。
记得最后她的台词是这么年轻,这么美丽:“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
我的老师钱谷融教授曾经写过《〈雷雨〉人物谈》,他也谈及《日出》中陈白露的台词,很动感情,让无数观众对女主人公充满同情,觉得这个女主人公基本上是一个无辜的、受害的、被侮辱、被损害者。
既然她是无辜的、被侮辱的、被损害的,那么这个悲剧谁应该负责?当然就是社会,至少是罪恶的大城市,这就是左翼文学主流的声音。
比较下来,张恨水的《啼笑因缘》里有一个卖唱的凤喜,被书生樊家树喜欢,但后来她又因为贪图钱而跟了一个军阀,这虽然有一定的被迫性,但也有一些自愿的成分。
小说里说军阀把她骗到家里,然后手举存折向她表白,这个女的一再说不,但是最后还是接受了,用英文的解释大概就是“No,no,no……yes”。
“你一个将军,这成什么样子?”最后她一笑,小说里特地安排了一批侠客在窗外,本来要救她,看到她放弃了,他们也没法救她了。
正是因为女主人公对自己的堕落有一定的责任,所以看到之后她受到虐待,甚至发疯,读者的感受就比较复杂,有同情,又有谴责。
图片
《第一炉香》
这就是通俗小说的基本功能了——先要让读者迷醉白日梦,又要及时提醒大家不可模仿,有一个道德教育的框架底线。所以《啼笑因缘》写女人在城里堕落,前面很详细,后面也详细,一个环节也不能少。
这样梳理了文学史背景以后,我们就不难发现,张爱玲的《第一炉香》讲了同样的故事,但它前面很详细,后面很简略,因此故事呈现了不同的意义。
02.
《第一炉香》:女学生自愿从娼的故事
葛薇龙是怎么从一个求姑妈赞助学费的上海姑娘,一步一步自愿地走进了堕落的结局?这其中至少有四个选择。
第一步,明明知道姑妈家里风气不正,还要住进去;第二步,睡房里边这么多衣服,提醒她“这跟长三堂子里买进一个讨人,有什么分别?”(注:长三堂子是晚清上海一带的高级青楼),摆明是要她充当学生以外的角色,但她陶醉于美丽衣服之城的华尔兹舞中,对自己说“看看也好!”
第三步,姑妈的相好司徒协,突然套了一个金刚石手镯给薇龙,意思是她在姑妈家的培训期结束了,“It's time to work”。薇龙还是不舍得回上海,接下来就跟混血靓仔乔琪乔感情赌博。
我在北京、香港的课堂上都做过调查,大部分的大学生都认为这三步可以理解,但到了第四步,为了挽救名声,嫁给花花公子,还要帮姑妈勾引其他男人,这个荒唐结局是人人都害怕的,但它又是前面几步的合理发展。
图片
《第一炉香》
文学评论家夏志清说,“人的灵魂通常都是给虚荣心和欲望支撑着的,把支撑拿走以后……人变成了什么样子——这是张爱玲的题材。”
在我看来,《第一炉香》的结尾就是《日出》的开端。
张爱玲的详前略后,使得她的小说一开始就有别于左翼主流文学和鸳鸯蝴蝶派。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是李鸿章的女婿,张爱玲的家庭背景是现代作家当中真正的所谓“最后的贵族”——衰败、破落、腐朽,但又有不少别人没有的、值得留恋的东西。
大部分现代作家都是在新文学的传统下,到延安以后,更加反思五四。在国统区挑战五四的,尤其是在欧化语言、英雄主题和男性视角方面挑战五四的就是张爱玲。
张爱玲考取了伦敦大学,但因为战争只能在香港读书,这一段香港生活经验在她早期创作中就演化为传奇般的异国情调。
《第一炉香》和《倾城之恋》,其实都是为上海读者制造的香港梦,尤其是《第一炉香》。在另外一个小说《茉莉香片》里,张爱玲就说过,“香港是一个华美的但是悲哀的城”,若与现实相符,纯属偶然。
《第一炉香》有意无意地延续了晚清狭邪小说的传统,特别是《海上花列传》当中的青楼家庭伦理化的这种传统,明明是在性工业的背景里,却要遵照一定的伦理道德。
图片
《第一炉香》
仔细想想,薇龙后来在姑妈家里的华丽生活,很多男人因她而来,有的会姑妈,有的见她。靓仔老公也要应付姑妈,又要照顾薇龙,还获得金钱,当然还有别的女人,家里的这些丫头也都是承担各种不同的功能。
我去了《第一炉香》的拍摄现场,这些丫头在我看来,比主角马思纯还漂亮,比如张钧甯,梁洛施(当然梁洛施不是演丫头……)。总之,这不就是一个香港版的长三堂子2.0吗?当年电影剧组问我,给姑妈找男人、给男人找钱这个该怎么拍?我真是无法回答了,这能编出什么样的桥段?
难怪张爱玲的研究家高全之写了一篇文章,把《第一炉香》跟《金瓶梅》相比较,认为薇龙跟李瓶儿都是飞蛾扑火的盲目与清醒,她们美丽的从娼心理历程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是自愿性,第二是现实性。我这里讲“从娼”其实只是一个中性的字眼,并不是带谴责的意思。
图片
《第一炉香》
其实青楼文学传统,也有社会批判功能。《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里边都有官员将女儿或者媳妇送给上司做妾的桥段,被视为是最现形的、最怪的现状。
后来茅盾改写这一情节,乡下财主冯云卿将女儿送给赵伯韬,名为一夜情,实际上要刺探商业情报,这也是性交易跟家庭道德的结合,或者说冲突。甚至新感觉派的穆时英在《上海的狐步舞》里,也描写了一个老婆婆要把自己的媳妇送给一个男人,帮自己家里年轻的女人拉客。
众多线索当中,我们仔细想想,《第一炉香》中的姑妈,她不也在替薇龙拉客吗?而且还不完全是勉强的,薇龙对乔琪乔还有自欺欺人的感情。从这个角度看,《第一炉香》可以看作是青楼小说与批判写实传统的结合。
03.
从“青楼家庭化”到“家庭青楼化”
张爱玲的小说难拍,但又有很多人去拍,就是因为读者喜欢。但也因为是读者喜欢,所以她的电影就更难拍,这几乎是一个规律。我看过五六个不同版本的《战争与和平》,但是不妨碍后来的人前赴后继,不断地去改编选角、碰名作,张爱玲也是这样。
在原来的小说里,姑妈的角色主要承担了一个功能,就是让纯洁的女学生堕落,而她本人就是一个已经堕落的人。
姑妈多年以前嫁了有钱人,男人死了以后,她就想利用这个钱维持她的颓废的生活,俞飞鸿把这个角色加强了。其实放在文学史里看,姑妈这个角色很重要,我们对她的重视还不够。
图片
《第一炉香》
简单来说,在晚清的爱情小说里,大部分是写青楼的。
青楼小说里的主要画面,不是性爱,不是很不堪入目的行为,什么动作、衣服,都没有。大部分的场景都在吃饭,都在饭桌上。如果看侯孝贤导演的《海上花》,更早的《花月痕》《青楼梦》,更颓废的《九尾龟》,会发现都一样,都是在青楼里追求爱情,或者是假装追求爱情,或者是在用人伦的标准跟青楼的场面做一种矛盾的协调跟斗争。
举例子来说,《海上花》里,男的爱上了一个妓女,说我要赎你,不单要赎你,我要娶你为正室。妓女也很感动,但后来这个男的搞不定家里,就说,我们照常规,我赎你,做妾,收在第二房或第三房。妓女不肯,要么正式,要么我就一直在这里,这就是在青楼里追寻人伦道德的一种情节设置。
这种情节在《海上花》里很普遍,女人对男主角提出要求说,你要来这里跟我好,就不能接近别的女人,妓女也不行,你得非常忠实,你得花几个月的时间跟我谈琴、棋、书、画,然后一片忠心,供很多的钱。
这比现在的家庭还要严肃,说明青楼小说里有一个“家庭化”的努力,它想在青楼里幻想某种家庭。当然这个家庭不是一男一女的,可能是一男多女的家庭格局。更妙的是,我注意到当代文学发展到很晚近的阶段,男女的故事出现了知识分子落难、才子落难,风尘女子相救的情节。
图片
《第一炉香》
包括贾平凹著名的《废都》,男主角的家里,一边是老婆,一边是情人,一边是佣人,也是在偷情。他活生生地把自己家变成一个妓院,一个青楼。
原本才子跟风尘女子的故事模式,从纯粹的青楼和道德的矛盾一路发展到与知识分子的拯救关系,是有一条线索的,而这条线索中的转折点就是张爱玲的《第一炉香》。
《第一炉香》就是在描写一个像妓院的家庭和像家庭的妓院,其核心人物就是葛薇龙的姑妈。这便是张爱玲的“姑妈”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性。
音频编辑:王大火
微信内容编辑:林蓝
监制:猫爷
配图:《第一炉香》《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