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六直播链接+现场活动报名】2021年诺贝尔奖解读

活动详情
时间:2021年10月30日 14:00——16:30
地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秀浦路99号)3号楼2楼
日程安排
报告环节
时间:14:00——16:00
诺贝尔物理学奖
解读嘉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赵纯
大气科学的“数字革命”——科学预测气候变化成为可能
诺贝尔化学奖
解读嘉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康彦彪
合成化学之美——无处不在的手性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解读嘉宾:复旦大学 唐逸泉
我们如何感受冷、热和力
主持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蔡一夫
圆桌讨论
时间:16:00——16:30
嘉宾:康彦彪 赵纯 唐逸泉
主持人:蔡一夫
注意:
1、参加现场活动请预先报名(截至29日14:00)。待审核通过后,您将收到短信通知。场地名额有限,请务必填写真实信息。同行者每人均需报名。
2、根据疫情防护政策,应活动场地方要求,现场观众需提供健康码、行程卡绿码,及14天内无离沪记录 (若有,需持48小时内核酸阴性报告),且报告全程佩戴口罩。
3、建议12岁以上的观众参加。
报名地址
直播地址
腾讯新闻
新浪新闻
Bilibili
知乎
腾讯视频
蔻享
看看新闻
我们又来解读诺奖啦!2021年的诺贝尔奖名单在10月新鲜出炉!
诺贝尔奖,奖励“对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它被认为是人类智慧的象征。诺贝尔奖自1901年开始颁奖,至今已经延续了120年。在每年10月上旬公布获奖名单,并在12月10日(也即奖项发起人诺贝尔的逝世周年纪念日)举行颁奖仪式。
其中有三个自然科学类奖项,分别是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每年宣布获奖名单时,组委会会给出获奖理由,展示出对人类有重大影响的科学问题。这在无形中传达出一种精神——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问题激发人的热情,驱动人的好奇心、求知欲,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去探索问题的答案。
我们可以看出,先有问,后有答;意识到问题,是人类进步的关键;有了问题,就有了智慧的方向。比如,当我们有了疑问——大气运动的规律是什么?用什么分子作催化剂可以合成更有价值的物质?我们是如何感知冷暖和外界的物理压力的?就有了今年诺贝尔奖的成果。一如人类很多年前提出,为什么打雷会下雨,为什么有冬天夏天。当我们运用科学的方法,敢于提问并进行探索,向未知挺进,智慧,就是这么简单。
图片
202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对我们理解复杂系统的开创性贡献”,一半授予真锅淑郎(Syukuro Manabe)和克劳斯·阿塞尔曼(Klaus Hasselmann),表彰他们“对地球气候的物理建模、量化可变性和可靠地预测全球变暖”的贡献,另一半授予乔治·帕里西(Giorgio Parisi),表彰他 “发现了从原子到行星尺度的物理系统中无序和涨落之间的相互影响”。
图片
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本亚明·利斯特(Benjamin List)和戴维·麦克米伦(David MacMillan),以表彰他们对 “不对称有机催化“的贡献。
图片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戴维·朱利叶斯(David Julius)和阿登·帕塔普蒂安(Ardem Patapoutian)获奖,以表彰他们在“发现温度和触觉感受器”方面作出的贡献。
解读嘉宾简介
图片
赵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大气模式的研发和应用,主要专注如何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来研究大气多尺度过程间相互作用机制,包括区域大气污染、极端天气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2005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于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获得大气科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能源部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2017年起任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图片
康彦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独具特色的前沿和应用兼顾的基础研究,主要从事烃类的选择性清洁氧化研究
2002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随后加入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攻读博士,2007年获博士学位后在美国布兰迪斯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及巴斯夫-海德堡大学工作。2012年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独立开展研究工作至今。
图片
唐逸泉,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脑科学前沿科学中心研究员,机械神经生物学研究组组长。长期从事离子通道与机械感知受体研究
北京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先后为英国剑桥MRC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博士后和研究科学家,2021年1月起任职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
图片
蔡一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是粒子宇宙学,集中在暴胀、反弹、宇宙起源、大尺度结构、当前宇宙加速膨胀等方面。
2010年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10年至2012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完成第一期博士后;2012年至2015年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完成第二期博士后。2015年起,任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交通tips:此次活动在中国科大上海研究院举办,您可乘坐地铁11号线到三林东地铁站,6号线到华夏西路地铁站,或18号线到周浦地铁站,再乘车前往研究院。您也可自行驾车,研究院提供停车位。
主办:墨子沙龙
协办:中国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育基金会
上海市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协会
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
由于微信公众号试行乱序推送,您可能不再能准时收到墨子沙龙的推送。为了不与小墨失散, 请将“墨子沙龙”设为星标账号,以及常点文末右下角的“在看”。
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墨子沙龙”有工作人员就各种事宜进行专门答复:
墨子沙龙是以中国先贤“墨子”命名的大型公益性科普论坛,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主办,中国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育基金会、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及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等协办。
墨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其思想和成就是我国早期科学萌芽的体现,“墨子沙龙”的建立,旨在传承、发扬科学传统,建设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倡导、弘扬科学精神。科普对象为热爱科学、有探索精神和好奇心的普通公众,我们希望能让具有中学同等学力及以上的公众了解、欣赏到当下全球最尖端的科学进展、科学思想。
关于“墨子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