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又一华裔男孩成肖邦大赛冠军,“佛系”父母的胜利有多难?

作者:遇言姐(席越)
来源:遇言·不止(ID:Yuyantalks)
李云迪的事儿,在我的朋友圈里已经讨论了好几天。
朋友之中,有几位在中国、法国、加拿大,音乐学院任教的教授,都对李云迪心痛不已,既遗憾他堕落违法,也惋惜他荒废天分。
但在各大平台和社交媒体都在刷屏李云迪事件时,有一条不起眼但是很有趣的新闻——
就在李云迪出事的同一天,在波兰华沙,一名24岁的加拿大华裔男孩夺得肖邦大赛头筹。
他的名字,叫刘晓禹。
图片
图片
刘晓禹因为长得像李小龙,所以起了跟李小龙一样的英文名——Bruce
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全球历史悠久的钢琴比赛之一,每5年在波兰首都华沙举办一次,至今已有94年历史。
21年前,18岁的李云迪就是在这个比赛上横空出世,一鸣惊人。
今年的比赛,主办方从 500 多名申请者中选了 151 人参赛,刘晓禹就是其中之一,同样一鸣惊人。
在这94年里,肖邦国际钢琴大赛获得过冠军的华人唯李云迪和刘晓禹二人。
但是,刘晓禹的成长经历跟大家印象中的琴童非常不同。
8岁才开始学电子琴,10岁才有第一架钢琴,每天弹15分钟就跑,学琴前几年都在瞎玩……
就是这么一位非典型琴童,拿到了今年肖邦大赛冠军。
10岁才买钢琴,不过度消费爱好
春花秋月,春水东流,玫瑰色的熏风吹拂着柳枝,情意绵绵的薄雾细致清丽,间中又有几多去国怀乡的暗涌激流。
肖邦是音乐家中的李后主,是属于年轻人的浪漫忧伤。
肖邦39岁上过世,唯二的两支协奏曲都在20岁前写就。
李云迪参赛时18岁,刘晓禹参赛时24岁,正是和谱曲时的肖邦相仿的年纪。
他俩在决赛时演奏的都是《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11》。
李云迪获奖那年,一等奖已经空悬了两届。
刘晓禹获奖当天,评委会讨论名次讨论到半夜两点。
图片
我看了刘晓禹的比赛视频。
虽然我至今认为,李云迪当年的演奏是大赛史上最好的肖邦,但刘晓禹也不遑多让。
力度和音色出神入化,弱时暗淡缥缈,亮时玲珑剔透,音符像珍珠宝石流泻。
图片
在钢琴的选择上,李云迪当年选的是低音浑厚意绵绵的施坦威,刘晓禹选的则是高音明亮如风铃的法吉欧里
97年生人的刘晓禹出生在巴黎,他的父母是来自北京的留学生。
刘晓禹在6岁时随父母从法国移居加拿大蒙特利尔,住在加拿大法语区的他,中英法文均为母语水平。
图片
英语和法语也就罢了,是当地的官方语言,令人意外的是刘晓禹的中文程度之高
由于郎朗的故事太深入人心,我们都觉得练琴是个苦差事,即便天才也得一坐6个小时,还得有锲而不舍的家长狠推。
所以,刘晓禹获奖后,我理所当然地认为,这又是一个天分+苦练+鸡娃的中国式琴童。
出乎我意料的是,刘晓禹几乎就是站在郎朗的反面。
相较于郎朗2岁开始学琴,不休息不游戏不上幼儿园,一弹一整天;刘晓禹8岁才开始学琴,而且学的还是电子琴。
图片
刘晓禹的父母似乎完全没有一颗鸡娃的心。
加拿大小学没作业,刘晓禹就天天玩儿,踢球、打球、游泳、下棋、打游戏,一样不落。
至于那台55个键的电子琴,刘晓禹每天只弹10-15分钟,号称:时间还要分配给其它的兴趣。
在被问到,练琴是不是很辛苦时,刘晓禹急忙摇头回答——
我肯定没有别人练得辛苦,我小时候练琴是非常少的,什么时候不想弹就不弹了,小孩能坐住的时间有限,家里也没人去强迫我弹。
就这样在毫无压力中瞎玩了2年,直到刘晓禹10岁时,电子琴的音阶跨度不够用了,父母才给他买了第一台钢琴。
图片
不得不说,天分这个事儿真没辙。
仅仅弹了一年立式钢琴后,刘晓禹就开始比赛得奖了。
据他说,当时,自己对别人的水平完全不了解,对自己是啥水平也不怎么了解,就这么毫无期待地开始比赛了。
哪想竟能获了个奖。
小孩子站上讲台心下得意,又促进了继续练琴的动力。
图片
都说钢琴要练童子功,电子琴会把手型搞趴,但是刘晓禹好像没有遇到这些问题。
没吃过被家长恐吓的苦头,没做过背不出谱子的噩梦,没被老师的小棍敲过手背,就这么水到渠成地开始钢琴之路了。
后来,刘晓禹回忆说——
感谢小时候没有过度消费自己的兴趣,自己一路走来一直是非常舒服的状态。得益于无压力的学琴环境,自己才能一直坚持到现在。
图片
仍记得,羽生结弦小时候也有过一样的经历。
3年级的时候,羽生结弦一度想要放弃滑冰改打棒球,他的父亲也是温和回应想做什么都行,结果羽生结弦自己纠结了一阵子还是选了继续滑冰。
后来羽生结弦说,如果当时父亲严厉逼迫自己,自己很可能会产生逆反情绪,讨厌滑冰。
宽松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有安全感。父母对孩子宽容温和不施强迫,孩子更会认真对待自己的决定。
图片
一部电影让他开了窍
刘晓禹的钢琴之路一直走得轻松愉快。他说弹琴就像打游戏,不断通关会带来快感。
说到自己是如何真正开窍的,刘晓禹提到了一部黑白电影——《翠堤春晓》
这部电影拍摄于1938年,是施特劳斯的传记片。
要说人的关注点真是件有趣的事情,一个95后的孩子,会对一部80年前的歌舞片念念不忘。
图片
刘晓禹14岁时,已经在跟美国五大交响乐团之一的克利夫兰管弦乐队合奏。
从10岁弹上真正的钢琴,到14岁也才4年的时间,这种成长速度也是让我这种平常人匪夷所思。
那一次的合作给刘晓禹的震撼十分之大。
当乐器齐鸣犹如狂风巨浪席卷而过,刘晓禹第一次真切感到音乐的强大,从此决定彻底投入到钢琴的世界。
图片
刘晓禹并没有上过柯蒂斯、茱莉亚那些顶尖音乐学院,而是就在家门口读的蒙特利尔大学音乐系。
他的老师是1980年获得过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冠军的越南裔钢琴家邓泰山。
刘晓禹和获得第六名的17岁加籍华裔少年白立君都是邓泰山的学生。邓泰山也是本次比赛的14名评委之一
在参加肖邦大赛前,刘晓禹已经是一名演奏钢琴家,在全世界许多国家参赛和演出。
此外,他仍然保持着少年时代的众多兴趣,精通围棋、每天游泳。
最让人感到惊艳的是刘晓禹的中文程度,措辞准确、遣句流畅,完全可以对标在中国受教育长大的同龄青年。
一般来说,在国外长大的孩子能用中文日常交流就不错了,我第一次在华人二代身上听到母语水平的中文。
不光是我感到十分意外,视频的留言区也是一片惊叹。
图片
刘晓禹的中文好到什么程度呢?
记者没有照顾到他的语言,提问时的措辞尽是书面语,诸如:“你是怎么跟钢琴结缘的”,“你是否认为它反差很大”,“你为演出做过哪些铺垫”,“你有什么个性化的理解”……
刘晓禹统统对答如流,没有掺杂一个英文词,中文词汇量之大包括:融为一体、过度消费、分歧、多元、瓶颈、推演、即兴、横向、鲜活、很爽……
甚至就连“施特劳斯”、“克利夫兰”这些名字,他也都是用中文说的。
如果不是转头又看了刘晓禹的英文采访和法文采访,我真觉得他是一个假的枫叶国人。
这样的中文教育成果,只能是家传的因素了。
图片
在大赛结果出来之前的对话时间,刘晓禹一直在帮中国选手饶灏翻译,还开玩笑说自己可以开辟第二职业——做翻译
保护好孩子天性,就成功了一半
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非常认同刘晓禹的家庭教育。
第一:刘晓禹小时候有充足的时间用于随意发展爱好。
他说自己之所以会被音乐吸引,是因为一直有着强大的好奇心。
这种好奇,带来的是深入而长久的链接。
而如今的孩子已经被作业和补课班,逼得没有时间去建立对事物的好奇。
我自己是举双手赞成双减的家长,我家小孩的作业基本在学校做完,回到家就是玩儿,或跟我一起读书。
培养对知识的好奇,比获取知识更重要。
图片
刘晓禹的父母很低调,没有露面接受过采访,八卦的我打听了一下,说是他妈妈也是搞艺术的
第二:教育孩子不是操作机器,不是你输入什么,孩子就输出什么。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混沌系统,各种因素缠绕交织生成人格,说不清这里头是怎么相互作用的。
促使马斯克立志的关键,是他在12岁时读了《2001太空漫游》。
促使刘晓禹开窍的关键,是他小时候看了部老电影《翠堤春晓》。
但如果你把同样的小说和电影给另一个孩子看,ta很可能啥感觉都没有。
那是因为孩子与孩子的触发点不一样,而要建立一个对知识敏感的混沌体系,除了添加尽量多元的认知体验,还要给足孩子自我发酵的空间,不能把ta的时间都填满。
图片
第三:很多东西不是压出来的,而是让它自己去爆发的。
真的很羡慕刘晓禹的成长过程。
顺着自己的兴趣,不吃不必要的苦,玩着玩着就成功了。
这个事就像酿酒一样,给ta足够的空间,等ta自己去发酵。
能够快快乐乐,何必苦大仇深。
天才如郎朗,也许不用那样的压力,他也能有今天的成就。反之,如果不是天才的孩子,高压下会被击溃信心,酿造悲剧。
何必呢。
图片
从刘晓禹的故事来看,家庭教育其实没有那么难。
宽松教育下的刘晓禹是一个性格成熟,综合素质极高的孩子,听谈吐就知道他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
如果能像刘晓禹父母一样,能做到保护好孩子的天性,不去骚扰打搅孩子的成长,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 END -
文章转载自“遇言·不止”(ID:Yuyantalks)
遇言不止:不盲从,且好看,女性进阶指南。也可在头条号、新浪微博、腾讯看点、网易新闻、百家号等全网平台搜到@遇言不止。
留学全知道为大家准备了五场来自教育行业牛爸牛妈们的经验分享讲座,帮助大家了解如何在国际大环境下,为孩子提供正确的教育选择以及升学之路。
扫码添加回复“经验”,获取讲座回听链接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