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论坛|独联体30年回望:作用巨大 挑战不小

图片
(10月14日,参加独联体外长理事会会议的各国代表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举行大范围会谈。)
独联体30年回望:作用巨大 挑战不小
□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叶天乐
今年是独联体成立30周年。作为一个地区性国家间组织,独联体是欧亚地区不可替代的对话平台,在维护和发展各成员国间的经济、人文和文化历史联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有效保障地区总体和平。15个加盟共和国一夜之间“由兄弟变邻居”,如何处理各加盟共和国间的关系,如何避免地区陷入动荡是各国领导人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独联体的建立与存在,给各加盟共和国提供了协商、交流、合作的平台,也相对合理分配了苏联遗存的基础设施、资金、军备等,较为平稳地协调了各国的移民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得益于这一地区平台,欧亚地区未出现大规模的武装战乱,各加盟共和国也未出现进一步的内部分裂,这对于冷战后国际形势的稳定与世界秩序的维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在独联体模式的引领下,地区合作有序推进。各国间仍维系了较为紧密的经济、人员联系,有恢复与发展经济的需要,同时各国还共同担负着保障地区安全、抵御外部干预的任务。为此,以独联体为样板与榜样,以俄罗斯为首的部分国家建立了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关税同盟(后升级为欧亚经济联盟)等地区组织。这些组织一方面加强了各国间的沟通协调,避免了冲突与对抗,另一方面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对于各国恢复经济、保持内部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独联体成立30年以来,虽较好维护了地区稳定,但时至今日,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也始终存在:
一是各国之间分歧不断。由于各加盟共和国所处地缘政治环境不同、历史与民族矛盾未解、积极推动本国民族认同等原因,各国间并未保持紧密团结,在诸多问题上存在分歧。独联体建立之初,波罗的海三国即表示反对,并拒绝加入,并于2004年加入北约与欧盟,在机制上融入西方。与俄罗斯矛盾较深的格鲁吉亚虽于1993年加入独联体,但2008年俄格战争后即退出。2014年乌克兰危机后,乌也退出独联体。与建立之初相比,独联体的代表性在不断减弱,对成员国也缺乏有效的约束与管辖机制。
二是地区民族、宗教、领土冲突不断。30年历程虽未经历大的动荡,但后苏联空间内部的各种冲突却从未停止。对此,独联体并未成为协调国家与地区矛盾的主要机制,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诸多问题的产生与激化。独立之初,阿塞拜疆、塔吉克斯坦、格鲁吉亚等国即爆发内战,给当地民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战争创伤,也影响了经济与社会的恢复。此后,乌克兰、格鲁吉亚、吉尔吉斯斯坦相继爆发颜色革命,但通过街头革命夺权的领导人并未带领国家走出阴霾,而是催生了更多新问题,为此后2008年的俄格战争、2010年吉南部的“4·7”民族冲突和2014年的乌克兰危机埋下了导火索。此外,俄罗斯国内少数民族、吉尔吉斯斯坦内部吉乌两族矛盾、乌克兰内部俄乌两族矛盾等民族问题,时刻牵动着地区敏感神经。更为严重的是,目前在独联体范围内还存在着诸多领土争端,如克里米亚问题与乌克兰东部战争、纳卡冲突、中亚飞地问题等等,这些夹杂着民族、宗教、历史的难题不仅时刻威胁着地区安全,也阻碍了团结发展。
三是外部环境面临挑战。在内部缺乏合力,矛盾未消的同时,独联体30年间还无时不面临着来自外部的安全威胁。北约与欧盟东扩不仅加剧了独联体西部边境的安全与外交压力,同时随着乌克兰、摩尔多瓦、格鲁吉亚“入欧”,欧亚地区有进一步分化的风险。在南部,阿富汗持续动荡不仅威胁中亚各国边境安全,还成为宗教极端分子回流的主要来源地,未来还将长期影响地区稳定。此外,西方长期觊觎欧亚地区,也使得地区局势愈发复杂。
虽然独联体目前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与困难,但各国间合作的基础和意愿始终存在。未来各国还可在阿富汗重建、加强互联互通、能源转型、维护生物安全等方面加强合作,以30周年为起点,共同打造多元、和谐、共享、发展的光明未来。
【大众日报《环球论坛》专栏作者简介】
图片
▲叶天乐,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大众日报《环球论坛》专栏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