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巴尼亚”现状,带你看看真实的阿尔巴尼亚

“阿尔巴尼亚”现状,带你看看真实的阿尔巴尼亚
阿尔巴尼亚位于欧洲东南端,巴尔干半岛西侧,人口363万(2014年),首都为地拉那,由于其国旗上绘有黑色的双头雄鹰,又被称为“山鹰之国”。阿尔巴尼亚北部和东北部分别与塞尔维亚和黑山接壤,东部与马其顿相连,南部和东南部与希腊毗邻,西部濒临爱奥尼亚海,与意大利隔海相望。
阿尔巴尼亚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通过都拉斯—爱尔巴桑—奥赫里德—萨洛尼卡尔大道连接罗马与拜占庭,见证了欧洲不同历史时代的文明发展。
图片
婚嫁
过去,阿尔巴尼亚有些婚嫁习俗与许多国家相似,比如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索要聘礼、聘金以及抢婚等;不结婚的人往往被人看不起;一般情况下都是女子嫁到男家,男子“倒插门”的情况极少。
青年男女的婚姻不得自己过问,尤其是女孩子更不能自己找丈夫,而必须由家中父母或其他长辈做主包办。有的父母在子女幼年时即为其订婚,甚至有指腹为婚的。生活中不仅有“老少配”,男女相差10多岁的,也有小女婿娶大媳妇的现象。
图片
工资
工资20世纪60~80年代,是上一个世纪乃至阿尔巴尼亚有史以来人民生活最富裕、士气最旺盛的黄金时期。城里的工人、市民每人都有一份稳定的工资。普通工人的月薪平均500列克左右,6级以上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大约是600~700列克。大学里的教授平均在800列克左右。
工人、知识分子之间的工资存在差别,但并不悬殊。一个大学里的勤杂工,商店里的售货员,每月也可以拿到450~500列克的月薪。
那时候,阿尔巴尼亚社会不存在两极分化现象,全国无一个百万富翁。
图片
政局发生剧变以后,工资差别日渐扩大。目前,普通工人的工资约7000~8000列克,临时工日工资为400~600列克。退休金在5000列克左右(每月),游击队老战士每月再另给3000列克。家中无任何经济来源的,每月可得到社会救助金3200列克。
直到80年代末期以前,全国工人、职员、教师、作家、艺术家,一直享受公费休假待遇,休假时间每年为10~30天不等。教师有优先享受休假的权利。如今,无公家包管的休假待遇,有钱者可到海滨、湖畔住最豪华的宾馆休假,普通工人、职员与休假无缘。
图片
出行
在80年代末以前,阿尔巴尼亚没有私人汽车,但中国造的永久、凤凰、飞鸽等名牌自行车流行全国,是很受工人、农民及知识分子欢迎的便宜又方便的交通工具。
如今,阿尔巴尼亚的机动车增加了几十倍,小轿车90%以上都是德国名牌“奔驰”。出租汽车在城市里遍地皆是。各城市之间靠汽车联系。
图片
“谁种橄榄树,谁就有财富”。
这句阿尔巴尼亚民间谚语,反映了橄榄树在阿尔巴尼亚人民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和它所具有的宝贵价值。
文献资料可以佐证,远在公元前4~前3世纪,橄榄树就在阿尔巴尼亚沿海200~300米和500~600米高的山岭和丘陵地带扎下了根。因为橄榄果既可以榨油,又可以腌制味美可口的佳肴,坚硬的树干能制作精美的家具,因此,人们对栽种橄榄树极为重视。
图片
相传14世纪斯坎德培时代国家曾公布过这样的法令:青年恋人在结婚之前必须种活20棵橄榄树才能得到举行婚礼的许可,达不到指标是万万不可结为良缘,共享人生之美的。栽种橄榄树比举办婚礼还重要,可见橄榄树在阿尔巴尼亚人民的心中是何等的神圣与高洁。
橄榄树在阿尔巴尼亚分布很广,全国36个行政区中16个区里都可以见到野生的和人工栽培的橄榄林。据统计,阿尔巴尼亚的橄榄果有78%用于榨油,22%做罐头。橄榄树及其果实,乃是阿尔巴尼亚的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