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青年讲述两岸老故事:我外公是个台籍老兵

图片
目前在杭州创业的台湾青年游智彬,是一名金融讲师,在大陆事业爱情双丰收,有了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然而不为人知的是,他身上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标签,那就是——“台籍老兵第三代”。
何为“台籍老兵”?游智彬说,“这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群体”。
指的是,1947年国共内战期间,国民党从台湾征去当兵的台湾人。他们大多被派往中国大陆作战,国民党退出中国大陆进入台湾后,大量台湾籍国军部队滞留在中国大陆。直到1987年底蒋经国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后,开始有人推动让这些“台籍老兵”返台落叶归根。
1989年,台湾“政府”发出了第一张“返台定居”的入境证,给滞留大陆的台籍老兵。据大陆“台湾老兵返乡协进会”调查,在大陆的台籍老兵大概有1000多人,已有近900人返台定居(包括家属应有4000多人),留在大陆生活的老兵大概100来人,但多数年事已高或已经离世了。
游智彬的外公游亚庆先生,便是这返台定居900人之一。
(你怎么跟外公一个姓啊?面对记者的疑问,游智彬说,“我和妈妈一个姓,弟弟和爸爸一个姓”。那个年代,这个比较不常见。“可能因为妈妈比较厉害。”)
回到正题。
从外公年少离开台湾,到外公的兄弟姐妹,1989年来大陆看他,“已经整整过了40个寒暑”。
“当时已是花甲之年的外公,在挤满人群的客厅,哭得像个泪人,也许40年的思念和委屈,需要在这短暂一刻,一股脑儿宣泄出来吧。”
其实这40年,外公在大陆生活还算顺遂。
游智彬说,外公在大陆被共军俘虏以后,军队经过改编,融入共产党的军队,其后靠着个人的才华,一路服务于公务体系,退休前是福建省漳浦盐场的食堂财务,退休后享受县一级的老干部待遇。
图片
游智彬外公游亚庆在大陆工作40年的离休干部证明。由受访者提供
外公在大陆与外婆结缡,生育了四男二女,凭着微薄的薪水,培养了外婆的几个弟妹受教育,和养活自己的一大家子,在外婆家族中扮演“家长的脚色”。
值得一提的是,外公在大陆的整风运动与文化大革命中并没有被修理过,“这大概与他个性谨小慎微和行事作风与人无争有关”。
1990年,外公在台湾老母亲和兄弟姐妹的召唤中,带着外婆还有两个未婚的子女回到他的“生身之地”,也就是现在的台湾桃园市龙潭区铜锣圈,开始清苦而奋斗的人生晚年。
外公的祖辈,曾经是台湾桃园市龙潭地区的地主,拥有广大的茶园,但是外公兄弟五人,各自分家立业,土地已经各自平分掉了,他的兄弟们协商给他买了一栋小楼,同时合力给了他八十万台币生活费。
外公在家财万贯的兄弟们之间,“我想尴尬是有的,但总是不卑不亢”。
90年代,大陆的工薪阶级,和台湾在薪水方面具有巨大的落差。我的母亲一位专业药师在当地卫生所任职,月薪不足人民币百元。
而外婆在台湾餐厅洗碗,薪水有一万八千台币(约当人民币4000元)。而那时在我们所在的大陆县城,一座透天的四合院,也只要人民币三万元。
当时两岸之间的人均财富落差巨大。
外公的另外四个已婚子女留在了大陆,虽然他们各有收入,外公外婆仍然在台湾继续工作。回大陆的时候,会给大陆子女带来额外补贴,所以外公回大陆看我们,都变成“村里大事”。
“记得有一年他们回大陆,还在乡下戏台,播放了几个晚上的电影,反馈乡亲”。
1994年,两个舅舅去台湾探亲,三个月后回来似乎变成了“暴发户”。
当时母亲已经从卫生所辞职下海,开了一间妇产科诊所,算是个名闻遐迩的产婆,以当时的环境,我妈妈算得上高收入者。但是两个舅舅的归来,在家里掀起了“赴台定居潮”。
一年中,我们全家便搬迁到台湾。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外公4个子女家庭一共28个人,也都陆陆续续搬到了台湾。
图片
图为游亚庆夫妇。离台40年后,外公游亚庆老先生陆续带着28口家人回台定居。由受访者提供
20年过去了,外公在台湾这块土地上,走完了他的晚年。
“我的父母辈们,在台湾的这20年,经历过经济危机的裁员风暴,也体验过地下金融的倒会风波,终究靠着勤奋的双手和智慧,成了‘有产阶级’,现在也准备进入退休生活。”
也是这20年,大陆的GDP,从台湾的2倍多,飞升到今天的20多倍,“他们有失有得“。
“错失了大陆经济起飞的黄金20年,有点可惜”。但他们在台湾的下一代,也崭露头角,有工程师、教师、商人,“当然也有像我一样的,回到大陆发展”。
“两岸的分合,情系万千家庭,台籍老兵的故事,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值得我们后人书写。”游智彬这样说。
责任编辑: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