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上雷音寺:洞天福地,心诚则灵

本文共3643字,5图,阅读21分钟
图片
左权雷音又叫天鼓雷音,出自一尊佛的名字。雷音寺是以这尊佛的名字为寺名。
天鼓雷音佛载于《大日经》,另外唐一行撰写的《大日经疏》卷四专门有关于天鼓雷音佛的注解,说,“次于北方观不动佛,作离热清凉住于寂定之相,此是如来涅盘智,是故义云不动,非其本名也。本名当云鼓音如来,如天鼓都无形相亦无住处,而能演说法音警悟众生。”
佛寺取名雷音,还是取其法音如天鼓,警戒人心的意思。
图片
雷音寺是一个建在天然溶洞中的古寺,始建于周朝,1997年重建,寺前有70 套汉白玉栏杆护围的108级石阶。暗喻人间有108难,一个个踩在脚下,便可消灾免难,一生平安。站在石阶前向上仰望,一座上书“云洞胜景”的古牌楼,从头顶前方伸入云天。古牌楼显得格外醒目,气势宏大。其高度为 9 米,表示已上升到九天。九天之上 的古牌楼,把通往龙窑寺的 108 级石阶,分为上下两段。游客先登下 段,共 65 级石阶,意寓佛界“六根清净,五内空明”。
通过古牌楼, 再登上段,共43级石阶,4、3 表示“施、善”,意寓佛界好施乐善。山下两段合成 108 级石阶,表示佛家信奉的 108 层天。而 70 套汉白玉栏杆中的“7”表示“起”之意,意寓儒家追求仕途,一步一个台阶,步步高升而“起”。至于石阶宽5米中的“5”,则象征“无”,意寓道家信奉顺其自然的“无为”思想。当游客登完108级石阶,雷音寺便很真切地出现在眼前。山门前为阳台,阳台南北两侧分别竖立着森林公园初创纪念碑和改建雷音寺记事碑。山门壁是城堡似的高大红墙,红墙之上是外露的蟒龙头似的洞眼。红墙壁上镶嵌四个左右对称的两真两假的圆形窗口,由窗棂拼成的四个篆体字“梵天佛地”,一踏入红墙上的拱形山门,便到了另一个境地——中华第一溶洞古刹雷音寺。
图片
雷音寺,洞高45米,宽52米,深 38米,为天然大溶洞。唐代,这里佛事活动极盛,后于清代乾隆十六年五月和清代道光九年七月,该寺曾两次重修,土改前又进行过修缮,后寺院建筑被毁。直到1999 年 4 月,改建后的雷音寺才又展现在人们的面前。1927 年至 1942年,美国人切斯特·费洛里先生的父亲,在龙沟消夏避暑 15 年,经常到龙窑寺朝拜佛祖。80 年代,美国人切斯特·费洛里先生曾先后三次替父亲回访故地,留下大量珍贵的照片,照片真实反映了当年龙窑寺的风貌。洞前是一片松石掩映的陡坡,曲径幽通,崎岖盘旋,石门常闭,类似城堡。
重建雷音寺从 1994 年 5 月动工,历时 5 年,建筑面积由原来的2000 平方米,扩大到 2600 平方米。建筑物除保留中院毗连的窑洞外,其余均为新增。整体建筑设计与施工,都严格按清代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标准进行。从阳台起,依次为上山门、木照壁、大雄宝殿、子孙殿、菩萨殿、天王殿、药师殿、地藏殿、南北垂花门、元宗殿、僧窑、接水台、佛塔、钟鼓楼、圣仙桥、龙照壁、三官殿、廊房、三清殿、文圣殿和八仙阁,并由台阶相连,九曲回转,异彩纷呈,形成自然溶洞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改建后的龙窑寺为六进、十二座殿堂、七十二尊泥彩塑像、三座僧窑、一座九层白塔、一座钟鼓楼。这些别致的浓缩建筑,展示了溶洞古刹、天造地绝、巧夺天工、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的民族民俗文化。
这个洞中古寺,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溶洞古刹,填补了我国没有溶洞寺院建筑群的空白。二是建筑精美绝伦。洞内有院,院中有殿,殿旁有窑,窑上有房。布局严谨,青砖黑瓦,别具一格。三是洞顶天生摩崖石刻,上书“梵天佛地”。春日清晨,曙光初照,选对角度,瞬息可见,实为天下奇观,可与泰山观日出媲美。四是钟鼓楼合二为一,一楼多用,从这里可观赏到寒背松涛和日出。因此,被誉为中华溶洞第一寺。
从寺院大门进入是全寺主院。有4座殿堂,即大雄宝殿、天王殿、子孙殿和菩萨殿。四座殿堂金碧辉煌,交相辉映。其中菩萨殿和子孙殿是对称的建筑格局。菩萨殿为仿清代单檐硬山顶建筑,砖木结构,面阔三间,建筑面积34平方米。殿内供奉观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和善财龙女。塑像面目慈祥,神态端庄,体现了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济世造福的意念。三位菩萨分别坐骑青狮、白象、朝天吼,形象逼真,大小适中。
子孙殿,坐北朝南,为仿清代单檐硬山顶建筑,砖木结构,面阔三间,殿内供奉着被民间尊为菩萨的送子观音、眼光菩萨、痘疹菩萨及侍男侍女。塑像面目温和,端庄慈祥,淳朴善良,亲切可敬,体态丰满,洒脱自如。体现了除病祛疾、挥洒幸福、传宗接代、人丁兴旺的意念。
天王殿坐落的地方,原为此寺门的松坡。为配合大雄宝殿形成完整的四合院。故按佛教规制和布局要求,新增建此殿。该殿为仿清代单檐硬山顶建筑,砖木结构,坐东朝西。殿内供奉弥勒佛,笑口常开,满腹经纶,乐意扬善,惹人喜欢。两侧站着四大天王,好是威风。南方增长天王,手执青锋剑,雄姿英发;东方持国天王,怀抱琵琶,眉清目秀,慈善温和;西方广目天王,手执雨伞,泰然自若;北方多闻天王,手缠蟒龙,气贯长虹。四大天王职责明确,各护一方,俗称四大金刚。
出天王殿,步入对面的殿堂,即是大雄宝殿。为仿清代重檐歇山顶建筑,砖木结构,坐西朝东,面阔五间,通高10.67米,建筑面积48平方米。雄伟壮观,为该寺主殿。上层为藏经阁,内存改建雷音寺有关资料,供后人考证。下层供奉佛祖法身(昆卢遮那佛)、极身(卢舍那佛)、应身(释迦摩尼佛)三化身佛及十八罗汉塑像。塑像以山西平遥双林寺为版本,重新雕塑而成。佛祖慈眉善眼,端庄凝重,形态自若,自身生辉,法力无边。十八罗汉是释迦摩尼的护法弟子,属于修行得道的僧侣。个性显明,形态各异,体现了佛法无边、普度众生、降福人间的意念。
南院是座袖珍小院,院内仅有一座元宗殿。为仿清代单檐硬山建筑,砖木结构,坐南朝北,面阔三间。殿内供奉唐代本寺主持元宗大和尚塑像。元宗为得到圣僧,功德圆满,成佛后的舍利子,安放于本寺此侧山凹处的舍利塔内,为世人敬仰。沿元宗殿前的石阶北上,仅走几步便到药师佛殿。为敞篷式建筑,砖木结构,坐西朝东,面阔三间。殿内供奉药师佛塑像。著名药师琉璃光如来,佛明大医王佛。《药师经》说:此佛曾发十二大愿,医治众生病苦,消灾延寿。
图片
与药师殿左右对称的是地藏菩萨殿。坐西朝东,殿内供奉地藏菩萨,是佛教大菩萨之一。中院呈西宽东锐的三角形状。院内仅有一座僧窑,坐西朝东,砖石砌成。窑前的院中,有一汉白玉莲花接水台,用来接收伏天从洞顶滴落的悬泉。泉水一分钟滴一滴,时间不长不短,落位不偏不倚,正好滴在莲花台园面中心。滴如珍珠,晶莹剔透,纯净甘绵,称其为圣滴泉。传说,喝一滴可医百病。游客不妨一试。
廊坊为单檐回转顶建筑,四柱木结构。游客站北向东北仰望,溶洞半腰平台处有一白色佛塔,共九层玲珑恬雅,层次分明,将该寺映衬得不同凡响。
廊房西紧挨洞壁处为新建的三官殿。为硬山顶建筑,砖木结构。坐西朝东,面阔三间,殿内供奉天官、地官、水官,即尧、舜、禹。因其有造世之功,故为万事君师,被封为三官大帝。相传,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与人祸福荣辱密切相关。因此,来者必拜。
上院以道教为主,儒教为辅。泥塑像以芮城县永乐宫为标准。院内有三清殿、老君殿、文圣殿。
三清殿为上院,原为龙王殿。重建后,为单檐歇山顶建筑,砖木结构,坐北朝南,面阔三间。殿内供奉道教所尊崇的神之鼻祖玉清原始天尊、上清灵宝道君、太清太上老君与侍臣塑像。塑像工艺精致,有形有神,栩栩如生。再配以神龛,更显庄重神圣,至高无上。道书上说此三神居天外仙境,称三清境,即玉清、上清、太清。体现了神具有慧眼、明察秋毫、庇佑苍生、富足太平的意念。
图片
老君殿又称八仙阁。为硬山顶建筑,面阔三间,坐东朝西,与文殊殿对称。殿内供奉道家的太上老君与八仙塑像。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尊奉春秋时代的老子为开山祖师成为太上老君。所著《道德经》成立道家的经典。传说煤是老君种的,因此,每逢农历二月二十五日和腊月十八,煤矿都要请乐团吹打或唱戏,将披红的猪贡品予以祭祀,祈求逢凶化吉,安康长寿。八仙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八位神仙,即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他们都是神仙中的散仙,“八仙庆寿”、“八仙过海”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重建的文圣殿,为硬山顶建筑,砖木结构,坐西朝东,面阔三间。春秋时代的儒学创始人孔子塑像,立在殿内正中央。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极有心学造诣者,被推崇为七十二贤。孔子的言论,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孔子塑像两旁,是其得意弟子子贡和颜回的塑像。靠山墙左右,分别为建筑工匠祖师鲁班、正一龙虎玄坛真君——财神及其徒儿与财童塑像。殿堂内所供奉塑像,形态各异,神情逼真。
钟鼓楼是游客观赏洞内和远眺洞外绝佳之地。因洞口南侧无法建筑,只好钟鼓二楼合一。为铁铜合铸,直径 99 厘米,高 1.15 米,重400 公斤。钟上刻有九条龙,栩栩如生,声韵优美,浑厚有力。撞击鼓钟钟声悠扬,传播广远,雄健沉浑,如雷贯耳。置身这里,居高临下,动生“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山西文旅网
山西文旅网依托山西丰富的地上旅游文化资源,致力于将文化资源与创意设计、旅游等相关产业跨界融合,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设计水平,开发具有地域特色,民族风情、文化品位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
山西文旅网
文章内容来源于行走山西,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