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第一个历史村镇——海晏村

图片
彩龙社区@荆龍
文化地理
Cultural Geography
从昆明驱车一路向南,在环湖的山水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不觉就到了一个古村落。村落的石板路已经磨砺得很光滑,土基宅院也让人耳目一新,淳朴的村民都忙着手里的活,偶尔会听到孩童们叽叽喳喳的玩闹声。在码头上走一圈,扑面而来的“海风”在暖阳的庇护下,并没有带来凉意,只是正午粼粼波光的水面稍显刺眼。这里便是位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海晏村,也是昆明最后一个尚未被开发的古渔村。
近年来,海晏村还因为码头仙境般的日落美景而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四面八方的游客汇集于此,一方面想置身柔美夕阳中感受惬意,另一方面,更想感受一下这个古村落丰富的历史文化。
图片
海晏村夕阳美景
海运
滇池畔最为繁忙热闹的码头之一
滨水而居是人与动物的天性,人类最早的文明,都是因水孕育的。滇池之于海晏村,正如尼罗河之于古埃及、幼发拉底河之于古巴比伦、恒河之于古印度、黄河长江之于中国。人类依靠水带来的自然资源生息繁衍,孕育文明;依靠水运带来的便利条件发展进步。
海晏村是滇池东岸的传统村落,较完整地保留了云南民居特色风貌及滇池渔业文化特点,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山水景观价值。历史上的海晏村,得益于滇池水脉的便利,一度成为滇池畔最为繁忙热闹的码头之一。
图片
彩龙社区@荆龍
海晏村的主干道是一条青石板路,明清时期贸易繁忙,长年累月的马踏车碾,使道路泥泞不堪,有些地方甚至已经无法通行,于是海晏村的族长乡绅们聚在一起,协商修筑一条造福子孙的道路,并选定滇池对岸西山出产的青白石作为铺路石的材料。
“我们从祖辈开始,以捕鱼为生。一天要下七八公里的线,第二天早上再去收。拿麻罩去罩鱼,一麻罩罩了去,有时候罩到两三条,有时候罩到一两条。”71岁的村民杨清说。海晏村在交通不便的时候,都是相互间以货换货,用捕捞上来的鱼去换米、烟、鸡蛋,后来鱼多了,就换不了了。
摇摇欲坠的老宅,还是依稀可见旧日的繁盛。作为曾经的古码头,各地的文化信息在此交流碰撞,逐渐形成了海晏村兼容并茂的文化属性。滇池湖水为海晏人带来了鲜美的食物,带来了曾经的繁盛,更带来了家乡亲水生活的种种快乐。
多年后,科技发达了、交通便利了,村民们也有了不同的营生,快乐且幸福。村里一家餐饮店老板罗元付感叹,现在年轻人都出去闯了,生活也越来越好了。但是村子里的生活也特别享受,风景美,也很舒适。
建筑
昆明老式建筑保存最完整的村子
海晏村的房屋很古朴,保留了清代以来云南民居的特色。泥巴累成的墙壁,历经沧桑,算得上真正的古迹了。2016年,海晏村被列为昆明市第一个历史村镇,几乎是昆明老式建筑保存最完整的村子,整条老街的两边都是老旧的土坯房和砖房。现在,村子里新式的混凝土房不断地涌现,然而,这些老房子依旧代表着村落的建筑风采。
21日,在昆明市规划局、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联合发布的《昆明市第四批历史建筑拟推荐名单公示》中,拟推荐的10处建筑作为昆明市第四批历史建筑进行挂牌保护,其中6处就出自海晏村:海晏村的关圣宫、吕祖阁、西寨门、老客事房、488号民居、615号民居。有抬梁式木构架、传统祭祀性建筑、门楼类建筑,均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清朝中期,随着码头贸易的兴盛,海晏村的人流量与日俱增。外来人口的涌入,对餐饮、住宿等配套有了需求。那个时期,富庶的海晏村迎来了一波买地建房、扩建村落的热潮。我们如今看到的土木结构的民居建筑,绝大部分都是兴建于那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广为人知的“七十二道门”。
图片
青石板路两旁的老房子
“七十二道门”位于上牌,坐南向北,主体由三所“一颗印”颠倒组合而成,面临街心,背靠山脚,左右两侧由数十间参差错落的偏房和铺房组成。全庭院设主大门一道,中门六道,巷门三道,后门四道,其余为房楼门,共七十二道,故得此名。其中院内有大小天井共八个,占地2440平方米,是海晏村目前现存的、最大的单体民居建筑,在整个环滇池流域也属罕有。从院落布局来看,它既古朴又庞大,纵横交错,构造复杂,滴水有序,配合默契。形成了门中有门,门门向阳,道中有道,道道相通的景观。如果是第一次踏入此地,会觉得犹如迷宫。
图片
七十二道门一景
在二进院落的屋檐下,曾悬挂有当年呈贡知县题赠的牌匾,通过牌匾提供的信息,不仅可以推断出“七十二道门”距今至少已有300余年历史,还可以得知,当年建造“七十二道门”的主家,在当地有着很大的声望与财富。如今的“七十二道门”,在遭遇了易主、分家、火毁之后,已经不是一个完整的大院落了,被分为若干个小院子。虽然有些破败,但是里面的阁楼、门窗都保存完好,仍可见木作、石作、砖雕用料的考究,房檐上的纹饰依然清晰可见,雕工精美、工艺精湛。“以前我家的房子规划的,别人说是四合五天井,双凤朝梁,现在没有人,几辈人了,拆的拆,弄的弄,就没有人住在里面了。”七十二道门最后的女主人李巧英说。
饮食
餐饮融会贯通成滇菜美食汇聚地
中国饮食文化的繁荣单从一个“宴”字就可见一斑。“宴”几乎汇聚了中国人对吃的所有讲究。而以“宴”得名的海晏村,更是将“宴”诠释得淋漓尽致。
海晏村占据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丰沃土地馈赠的物产以及滇池给予的鱼虾,加上海晏人巧手的烹饪,形成了独具海晏特色的地方饮食。作为曾经繁荣的码头,海晏村更是将滇池周边的特色餐饮文化融会贯通,成为滇菜美食的汇聚之地。此外,海晏村依山傍水,秀丽的自然风景成为“宴”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自清朝以来,达官贵客就偏爱在海晏村观海设宴。
明清时往来的官员商贾都会在此歇脚宴饮。位于海晏码头旁的石龙寺望海亭更是绝佳的远眺地点。相传清朝一位道台在望海亭设宴观海,当地乡绅为石河子村求名。道台触景生情,随即赐名“海宴”,后又取唐代郑锡《日中有王子赋》中:“河清海晏,时和岁丰”之意,改村名为“海晏”,“海晏”和“海宴”两个名字也因此沿用至今。
作为海晏村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论传承至今的海晏名菜,抑或是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滇菜经典,都将成为海晏村独特的标志。
云南民俗民史专家赵立介绍,锅贴乌鱼,这一道菜曾经是昆明一家叫冬月楼餐厅的招牌菜,很多名人都吃过这道菜,并且留下了记录,比方说文学大师汪曾祺,国学大师汤用彤。这道海晏村名菜就是用滇池里面盛产的乌鱼切成薄片,配上云腿片、面包片(或馒头片)在油锅里小火慢煎而成。还有火镰肉、高丽肉、杏梨蛋等等都是令人垂涎的美食。
此外,随着贸易往来,豌豆粉、饵块等这些云南特色美食的手艺也在海晏村传承了下来,并且有了海晏村自己的特色和名气。“我今年54岁了,从17岁开始卖豌豆粉,卖了30多年。我家的豌豆粉可以代表我们村,大渔乡好多来玩的都喜欢吃我们家的豌豆粉。”村民李依莲说。
鱼是海晏村必不可少的饮食文化标签,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佳肴。如何将滇池盛产的鱼鲜烹饪成独具特色的美食,海晏人有自己的智慧。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菜肴就是老酱煮鱼。“这个老酱煮鱼是家家户户都会的,夹起一片鱼,吃的是嫩、甜、鲜。”村民余光明说。
“鲊”本为古人防止鲜鱼变质,加以处理的一种方法。糟鱼、腌肉也可称为“鲊”。后来逐渐衍生为用米粉、面粉等加盐和其他作料制的,可贮存的菜,如茄子鲊、扁豆鲊。关于海晏人味道的传承,有一道必备的佐餐就是海菜鲊。海晏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几个鲊罐,这些大大小小的鲊罐多被存放于二楼房檐下延伸出的“阁楼”。为了鲊罐干燥、通风,且不被太阳直晒,在一颗印的传统民居结构中,已经设计了专门存放鲊罐的固定场所。由此可见海晏人曾经对海菜鲊这一味佐餐小菜的重视。
图片
黄昏下的青石板路
人文
抗战英雄奥运冠军人才辈出
在抗战时期,昆明成了全国的文化中心和大后方,而当昆明遭到日军袭击时,呈贡地区又成为昆明的大后方。
1938年日本飞机开始轰炸昆明,各学校都寻找疏散的地点,昆华女中校长杨家凤亲自带领罗振华等人组成抗日宣传队,沿滇池环湖宣传并考查疏散地址。关于这段历史,杨家凤的儿子杨志欧是这样回忆的:“那时交通不便,只能乘火车到呈贡,再骑马或步行,一路食宿都只能到农村中寻找,十多天才完成了行程。最后选中海晏村作为疏散的校址,因为村内有一石龙寺,隔滇池与昆明遥遥相望,寺前有一悬崖,下面是碧绿的滇池,寺后松柏成林的小山、景色宜人,走下古寺近百级台阶,有一块很大的空地,可作操场,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个读书的好环境。加上海晏村民十分热情,知书明理,尊师重教,因而一拍即合,选择将海晏村石龙寺作为昆华女中的临时校址。”
1938年秋,学校开始搬迁,一些东西下火车后,都是人背马驮,课桌椅等大件物品,则用滇池中的大船运来,前后一个多月才将主要物品搬完。师生近千人,浩浩荡荡地搬到了海晏村。
萧大中(1908-1986年),字庆华,出生于海晏村富庶的盐商家庭,黄埔求学,是从海晏村走出来的抗日名将。民族危亡之时,抗击敌寇,保家卫国。1949年,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卢汉领导的云南起义,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萧大中至徐州筹组第一战区长官部任少将侍从参谋,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作战处少将处长。此时,滇军接受国民革命军改编,准备奔赴抗日前线。国民党六十军军长卢汉召集众多在外的滇籍军事人才,萧大中受到感召,回到了云南,担任一八四师的参谋长,当时一八四师的师长是名将张冲。
如今,海晏村中仍然保存着萧大中衣锦还乡后为父亲修建的宅子,老宅已经没有萧家后人居住,而是作为海晏村的“老年活动中心”使用。目前“萧大中故居”被评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他的四儿子萧雍年,至今居住在海晏村,这位和善谦逊的老人说:“父亲回村都是不到村子就下马了,不会骑着大马耀武扬威地在街上横冲直撞的,从来不欺老、不欺小,都是走着回来。”
2012年8月30日,在伦敦残奥会上,郑涛拿下男子S6级100米仰泳比赛的冠军,以1分13秒56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和残奥会纪录,帮助中国“泳军”夺得2012年残奥会游泳项目首枚金牌。这段记忆对于郑涛来说,记忆犹新。2016年9月9日,里约残奥会上,郑涛在男子S6级100米仰泳比赛中发挥出色,以1分10秒84的成绩再得金牌,而且又一次打破了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两届奥运会,郑涛一共拿下四金三银一铜八块奖牌,是海晏人的骄傲,更是国家的骄傲。
图片
海晏村土坯房
郑涛,小时候就住在在“七十二道门”里。跟海晏村所有的孩子一样,游泳是他们必备的技能。因为事故,郑涛失去了双臂,但这样并不影响他在滇池里“如鱼得水”的天赋。“2002年的时候我是练田径的,后来因为我水感好,市残联的推荐我来游泳,作为2012年奥运会的后备人才,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在2011年的全运会上拿金牌回来,我也争气,拿回来了,这才有了后来的世界冠军。”
海晏村,有着极具艺术价值的古建筑,有着也有着绝美的夕阳,更有着色味俱佳的美食,这个尚未被开发的古渔村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此感受。没有商业化的气息,更能感受这里的美和淳朴。
来源:都市时报、创意昆明、彩龙社区
编辑排版:段秋睿
编审:包崇正
终审:萧良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