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百年,浙江考古交出了一张怎样的成绩单?今天这场发布会信息量太大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马黎 通讯员 郭楠
今年,中国现代考古已走过百年,浙江考古在中华乃至世界文明史上有哪些重要贡献和成就?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良渚,除了良渚,还有太多。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主导力量的全省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和奋斗下,浙江考古为构建浙江大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更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历史脉络的展示,为中华文明灿烂成就的展示,为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展示作出了重大贡献。浙江是稻作、蚕丝、茶叶、漆作、瓷器、酒的主要起源地,遥遥领先同时期周边的耜耕到犁耕的高度发达的农业技术催生和促进了这一地区文明化进程,良渚文明成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实证地,全球最早或最早者之一的独木舟、水利设施等的发明发现地,也在浙江——这是今天早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在朋友圈发的一段暖场。
11月9日,一场名为“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新闻发布会在杭州举行。这场会议,给大家上了一堂浙江历史大课,也是一张漂亮的成绩单。
我们来看看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杨建武干货满满的总结:
站在中国考古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回顾浙江考古事业发展历程,可谓筚路蓝缕、玉汝于成。
1936年,施昕更发现良渚遗址,拉开了浙江现代考古的帷幕。1950年3月,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后,逐步开展有组织的考古工作,相继实施了钱山漾、邱城、马家浜、乌龟山南宋官窑等遗址的发掘,尤其是1973年河姆渡遗址发现和河姆渡文化确立,实证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国的母亲河、同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并被写入中学历史教材。
80多年来,几代浙江考古人立足中国传统和浙江现实,扎根田野、接续奋斗,不懈努力:填补了浙江旧石器考古的空白,使浙江人类史上溯至100万年前;建立起自万年上山文化至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谱系,上山、跨湖桥、河姆渡、马家浜、良渚、好川、钱山漾、肩头弄等一批考古学文化以浙江地点命名;原称为“蛮夷之地”的浙江成为世界稻作、蚕丝、茶叶、漆作、瓷器的主要起源地,全球最早或者最早者之一的独木舟、彩陶和水利系统的发现地,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以及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的实证地。
自1990年开展“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以来,浙江共有19个项目获此殊荣;良渚古城考古新发现获首届世界考古•上海论坛“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奖;最近发布的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评选,有4个项目入选;实现了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拥有3处世界文化遗产和5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浙江的考古对构建浙江大历史、延伸历史轴线、增强历史信度、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展现浙江人对我国、对世界及至全人类的贡献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通过考古实证了浙江是世界万年稻作农业之源。民以食为天。水稻是人类最古老、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它养活了世界二分之一的人口。浦江上山遗址发现了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具备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完整证据链,距今有一万年。余姚施岙遗址首次发现河姆渡文化早期、晚期和良渚文化时期的大型古稻田,具有完备的路网和灌溉系统,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年代最早、证据最充分的古稻田遗存。临平茅山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古稻田遗址,根据稻田土壤植硅体与稻谷重量关系推算,亩产可达141公斤;良渚池中寺粮仓遗址发现的炭化稻谷埋藏量就达20万公斤。这一系列的考古发现,证明了浙江毫无疑义是世界稻作文化的发源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此还专门题写了“万年上山 世界稻源”8个大字。
二是通过考古实证了浙江是中华5000年文明之源。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对良渚古城遗址的介绍是这样的:“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的良渚古城遗址(约公元前3300-2300年)向人们展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一个以稻作农业为支撑、具有统一信仰的早期区域性国家。该遗址由4个部分组成:瑶山遗址区、谷口高坝区、平原低坝区和城址区。通过大型土质建筑、城市规划、水利系统以及不同墓葬形式所体现的社会等级制度,这些遗址成为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过去,国外学界曾长期认为中国只有大约不到4000年的文明发展史。良渚古城遗址向世人呈现了一个文明古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世界,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最近,考古工作者又在良渚古城南部的北村遗址发现了良渚早期聚落和高等级贵族墓地,良渚王国的早期面貌越来越清晰。
三是通过考古实证了浙江是中国青瓷之源。“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考古发现证明浙江一直是中国古代青瓷制造业中心。夏商之际至两周,东苕溪流域出现了以德清为中心的原始瓷窑址群,证明浙江是中国瓷器的重要起源地,被誉为“瓷之源”。东汉中晚期,浙江上虞小仙坛、大园坪窑址烧造出了成熟青瓷器。唐五代时期的慈溪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南宋时期的乌龟山和老虎洞官窑、遍布瓯江流域的元代龙泉窑窑址、明代早期的大窑龙泉窑址,证明古代浙江已建立起历时最悠久、脉络最清晰的青瓷生产体系。目前正在发掘的黄岩沙埠窑遗址揭示了南北瓷业文化交流状况,特别是从越窑到龙泉窑的空间转换、产业转移、技术传播等情况,填补了青瓷发展史的缺环。
四是通过考古实证了浙江极江南文化之盛。浙江自古即为江南腹地,考古发现揭示了越文化、吴越文化、宋韵文化在此地绵延传承发展的历史,证实浙江先民在历史上为江南文化的形成定型和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湖州毘山遗址发现的玉琮、玉璧、卜骨、青铜器及大型建筑基址,证明其为商周时期浙北地区的区域中心。衢州市衢江区发现迄今江南地区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西周土墩墓群,出土了西周青铜车马器及大量玉器,被专家认定为有可能是史书仅有零星记载的“姑蔑国”王陵区。对绍兴印山越王陵、绍兴平水盆地战国时期越国王陵区和安吉古城、龙山107号墓园的考古研究,揭示出绍兴、安吉为春秋战国时期越国上层贵族甚至王侯的栖居地。先后五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杭州南宋临安城遗址考古以及持续10余年的绍兴南宋皇陵遗址考古成果,为南宋国家制度提供了最重要的实物例证,也为宋韵文化研究、传承、弘扬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是通过考古实证了浙江领海洋开发之先。浙江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向海而生的浙江先民素有开拓进取、勇立潮头的文化基因。在距今约8000年的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含有相当大的盐份,有扬帆下海的可能,是浙江先民探索开发海洋的重要实证。2019年发现的余姚井头山遗址,是迄今为止中国沿海地区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一处海岸贝丘遗址,也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最古老的海洋文化遗址,第一次全面展示了我国先民对于海洋的认识与资源的利用,为研究海洋文明起源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台州章安汉代回浦港、舟山里钓岛宋元码头遗址、宁波象山港开创“海上丝绸之路”的先河。宁波和义路南宋沉船、象山“小白礁1号”清代沉船是浙江先民开展海外贸易及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站在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新起点上,在省委、省政府的有力领导下,我们对浙江考古事业的下一步发展进行了谋划,在这里也向大家作一简要介绍。
一是实施浙江考古“启明星”计划,进一步展示中华文明灿烂成就。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考古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立足浙江实际,突出重点领域,不断加强史前遗址的考古发掘和出土文物的研究、整理、阐释,探索未知、揭示本源,为构建浙江大历史、梳理中华文明脉络、更新世界历史认知提供更多的新材料、新突破,进一步凸显浙江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启明星”地位,进一步彰显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进步的巨大贡献。
二是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浙江文化标识体系,进一步展示浙江历史发展脉络。落实省委文化工作会议要求,从浙江史前文明、世界遗产和丝瓷茶文化、宋韵文化、江南文化等浙江特色文化入手,努力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鲜明辨识度的浙江文物标识,使之成为新时代文化高地中的高峰和“重要窗口”中的亮丽之窗,全面展示浙江历史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独特价值,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考古力量。
三是争创世界一流考古机构,展现浙江考古的世界贡献。抢抓大好历史机遇,对标世界一流标准,强硬件、优软件,建设世界一流考古机构和科研团队,推动浙江考古收获更多世界一流学术成果,在浙江大地上成就更多“世界之最”,在世界舞台上展现浙江考古、中国考古的权威性并赢得更大话语权。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