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遥感轨道的“天问一号”有何使命

2021年11月8日,由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的“天问一号”探测器环绕器成功实施第五次近火制动,准确进入遥感使命轨道,开展火星全球遥感探测。
环绕器本次轨道控制的四台120牛发动机工作近260秒,速度增量约78米/秒。至此,“天问一号”探测器历经火星捕获、两器分离、着陆火星、巡视探测等关键阶段后,到达了最终遥感探测任务阶段。截至遥感轨道变轨前,“天问一号”火星环绕器已环火飞行271天,目前器上各分系统状态良好。
图片
“天问一号”效果图
如何到达遥感轨道
“遥感轨道是一个近火点高度约260公里、远火点高度约10000公里、倾角约87°的环火椭圆轨道,可实现对火星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火星环绕器团队负责人介绍。
自2021年2月10日完成火星捕获后,“天问一号”成为我国首颗人造火星卫星。此后,历经3次轨道调整,“天问一号”于2月24日到达周期为2个火星日的停泊轨道;在停泊轨道完成对着陆区成像探测后,5月15日,“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成功着陆火星,随后环绕器调整至中继轨道;近日,完成对火星车4个多月的中继任务后,环绕器在近火点实施变轨,顺利调整至遥感轨道。
遥感轨道与中继轨道的区别
中继轨道为每个火星日运行3圈的回归轨道,每个火星日都会经过着陆点上空,并实现对火星车近火和远火两次中继通信;遥感轨道的周期比中继轨道短,每个火星日运行约3.47圈,并经过不同的星下点,以实现对不同区域的探测。
进入遥感轨道后,环绕器载荷可在轨道高度低处实现对火星较高分辨率的观测。利用轨道摄动(实际运行轨道偏离开普勒轨道的现象)引起的近火点漂移,环绕器可在遥感轨道实现对火星全球的覆盖。“一般来说,近火点漂移的规律为从南到北再由北向南,约200天实现对火星一次全球覆盖探测。”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火星环绕器团队负责人解释道。
7台载荷开展全球综合探测
在遥感轨道,火星环绕器将利用携带的中分辨相机、高分辨率相机、次表层探测雷达、矿物光谱分析仪、磁强计、离子与中性粒子分析仪、能量粒子分析仪共7台载荷,开展火星全球性和综合性的科学探测;与此同时,根据可见弧段,继续为火星车提供中继通信服务。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火星环绕器团队负责人透露,环绕器将在遥感使命轨道工作14个月。“通过遥感探测,环绕器将获取火星全球地形地貌特征和典型地区的高精度形貌数据,探测火星土壤种类和全球分布,搜寻水冰信息,并同步开展火星地质构造成因和演化、土壤剖面分层结构等科学研究工作。”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蕾)
来源: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蕾
责编:王子墨
编辑:吴亚琦 王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