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职称评审信息在哪儿查?你关心的问题,来看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
全面部署职称制度改革
经过5年的努力
改革重点任务全部完成
基本形成了设置合理、评价科学、
管理规范、运转协调、
服务全面的职称制度
那么,改革有哪些突破?
评审权限下放能“靠谱”吗……
您关心的问题
这篇为您解答——
同时,还附上
全国职称评审信息查询平台的
操作指南
快往下戳吧
职称制度改革,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1
//健全制度体系
在原有职称系列保持总体稳定的基础上,整合优化部分职称系列,完成了27个职称系列改革
将改革前11个没有设置正高级的职称系列均设置到正高级,五年共新增高级职称200万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8.8万人,有效增加了我国高层次人才供给。
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聚焦新职业、新技术增设100多个特色评审专业
2
//完善评价标准
标准是人才发展的风向标,评价一个人才,就是树立一面旗帜,职称评价标准坚持把品德放在首位,进一步破除“四唯(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倾向,不唯学历看能力,不数年头论业绩
3
//创新评价机制
针对不同岗位人才,实行分类评价。对特殊人才实行特殊评价、建立绿色通道。尤其是互联网领域的人才,不少是奇才、怪才,针对特殊人才制定特殊政策,不搞论资排辈,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
对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共有3.5万人通过“双定向”获得高级职称,极大地调动了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积极性。
4
//拓展评审范围
通过改革,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等制约,扩大职称评价人员范围,畅通各类人才职称申报渠道。
通过加强民营企业职称评审工作,扫清民营企业人才参加职称评审的隐形门槛。近年来,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增量达到514万人。
贯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已有1万余名高技能人才取得职称,初步实现应通尽通、能通尽通。
5
//科学界定、合理下放评审权限
出台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加强职称评审事中事后监管。
在人才评价标准上有哪些突破?
图片
1
//坚持把品德放在首位
所有专业技术人才都要考察职业道德。比如,对高校教师要注重考察师德,对医护人员注重考察医德,对科研人员倡导科学精神。
2
//不唯学历看能力
改革后,各系列职称评审对学历只做基本要求,主要比拼能力水平。翻译、演员、计算机软件等系列或专业对学历没有要求,会计、经济等系列将起点学历放宽至高中。
不具备学历要求的,由行业内2名以上专家推荐即可参加职称评审。可以说,学历问题已不再是参加职称评审的障碍
3
//不数年头论业绩
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主要突出临床实践能力评价,把能看病、会看病、看好病作为临床医务人员职称评价的主要内容。
对各类教师主要突出教育教学能力和业绩,把教学质量作为主要标准。
4
//论文不做硬杠杠
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临床病案、手术视频、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等成果形式均可替代论文要求。
对研究人员,强调论文质量,实行代表作制度,不看数量看质量。
对高校教师,不以SCI、SSCI等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前置条件和判断的直接依据。
5
//奖项成为加分项
获奖作品的级别和数量等不再是职称评审的门槛条件,而是作为竞争择优的重要参考,是评价能力水平的加分项。
如何破解“评上的用不上、用上的评不上”?
图片
针对“评上的用不上、用上的评不上”,评价使用“两张皮”的问题,本次改革明确提出要发挥用人单位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坚持“谁用人、谁评价”原则,加大力度向地方、高校、医院、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等用人主体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推动用人单位自主评审。目前,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已全部下放至各类高校,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权下放到符合条件的三级医院。
同时,为了保障评审质量,积极引导自主评审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方式、规范评审程序,提升职称评审质量。在评价标准上,必须坚持把品德放在评价的首位,进一步破除“四唯”倾向,突出评价专业技术人才的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在评价方式上,以同行评价尤其是“小同行”评价为基础,同时引入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综合采用考试、评审、考评结合、考核认定、个人述职、面试答辩、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多种方式,提高职称评价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在评审程序上,健全职称评审委员会工作规则,严肃评审纪律,建立评审公开制度,实行政策公开、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增加职称评审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合理下放评审权,切实提升评审质量,充分调动用人单位能动性,“让干得好的评得上”,实现职称评价与人才使用、晋升等用人环节有效衔接。
职称评审权限下放,能“靠谱”吗?
图片
放权不等于撒手,松绑不等于松懈。自2016年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启动以来,加强监管始终是一个高频词。
一方面,建立健全了监管制度,印发出台了《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规范职称评审程序,加强职称评审管理。目前,各地普遍建立职称评审回避制度、公示制度和随机抽查、巡查制度,建立复查、投诉机制,加强对评价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构建政府监管、单位(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综合监管体系。严禁社会组织以营利为目的开展职称评审,突出职称评审公益性,加强评价能力建设,强化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
另一方面,加大职称评审信息化建设,推行线上评审、阳光评审。研发推广全国职称评审信息系统,实现线上申报、线上评审、线上查询,全过程公开透明。全国职称评审信息系统从技术手段方面,减少人为干预职称评审的可能性,保障职称评审公平公正。
看到这里
您对职称制度改革
有没有新的认识呢?
关于职称评审
小午找到一个特别棒的平台
全国职称评审信息查询平台
可以核验职称证书
提供跨地区职称信息核验查询服务
常见问题解答
一、如何访问职称查询平台?
用户可任意选择以下4种渠道登录访问:
01
02
登录手机12333客户端
使用职称查询平台
图片
03
登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户网站
职称与职业资格专栏
使用职称查询平台
图片
04
二、个人用户如何使用查询平台?
个人用户在注册登录职称查询平台后,可查看本人职称评审信息。
查询平台对个人用户开放职称评审信息查询说明、全国职称评审信息查询、职称评审信息查询记录三项功能。
使用步骤如下:
01
个人用户在注册登录前,可先阅读查询说明,确认个人信息是否在可供查询的职称信息范围内。
图片
图片
02
个人用户注册或登录账号后,进入职称查询平台,页面将自动显示注册所用身份证号码对应的职称评审信息。
如申报职称评审时使用了其他证件类型,可通过查询结果页面下方的“其他证件类型查询”进行二次查询。
图片
03
个人用户可使用“职称评审信息查询记录”功能,查看用人单位查询本人职称信息的相关情况。
图片
三、单位用户如何使用查询平台?
查询平台对单位用户开放职称评审信息查询说明、全国职称评审信息查询2项功能。
01
单位用户在注册登录前,可先阅读查询说明,确认查询信息是否在可供查询的职称信息范围内。
02
单位用户注册登录后进入全国职称评审信息查询,填写查询对象的基本信息进行职称评审信息查询。
四、单位用户查询他人职称信息时需要注意什么?
用人单位查询过程中应注意保护被查询人信息安全
用人单位仅在选人用人等确需核验他人职称信息时方可查询,查询他人职称信息的过程将被职称查询平台留痕记录
严禁用人单位恶意查询、出售和非法提供公民职称评审信息,上述行为一经发现,将依法追究相关人员法律责任。
五、职称评审信息查不到怎么办?
职称查询平台公布了《关于试运行全国职称评审信息查询平台有关情况的说明》,用户可以查看到首批可供查询的职称评审信息范围。
下一步,将根据各职称评审机构归集信息情况,动态更新职称评审信息,分批次扩大查询范围。
六、对职称查询结果有疑问怎么办?
职称评审采取属地化管理,查询平台的职称评审信息由各职称评审机构统计上报。
按照“谁上报、谁负责”的原则,如对查询结果有疑问,可联系相应职称评审机构
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编辑:石楠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