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带你了解法医血迹鉴定的历史

“杀妻”疑云
1954年7月4日,一位名叫玛丽莲·谢泼德的女性,在卧室被殴打身亡,丈夫对当时的情况这样陈述:“我在半梦半醒中,突然听到了妻子在叫我的名字。我看到有人和妻子扭打在了一起。正当我向楼梯上冲去,突然感到头部遭到了击打,我昏了过去……再次醒来时,只看到妻子身上全是血迹,躺在地板上……”
图片
玛丽莲·谢泼德
看看丈夫的证词,只有模糊的时间线,也没有任何关于杀人凶手的信息,再加上丈夫与别人有私情,警方因此怀疑,死者的丈夫塞缪尔·谢泼德就是杀人凶手!
图片
塞缪尔·谢泼德
如何才能给这位狠心的丈夫定罪呢?案发现场并没有留下任何可疑的凶器,只有墙面、家具,还有尸体下方的血迹。
这个时候人们还并不知道,这些遗留的血迹,最终竟然会为塞缪尔·谢泼德洗刷冤屈!
图片
案发现场的血迹
破除血迹的“隐身术”
案发现场的血迹,能够说出什么秘密呢?咱们先拐个弯,早在南宋时期,我国司法官宋慈,没错,就是那位威风凛凛的“大宋提刑官”,他早就意识到:血迹对破获案件能够起到关键作用。
图片
宋慈
在《洗冤集录》中,宋慈写道:“若被刀杀死,却作火烧死者,勒仵作拾起白骨,扇去地下灰尘,于尸首下净地上,用酽米醋酒泼,若是杀死,即有血入地,鲜红色。”也就是说,倘若案发现场的血迹被破坏,我们可以用米醋和酒糟泼洒,就能够让血迹复现出来。
图片
宋慈复现血迹
到了现代社会,案发现场的情况往往更加复杂、棘手,血迹也常常会被破坏掉。不过,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一些“黑科技”将它还原出来,在这些方法中,尤为著名的,当数联苯胺试剂法。
图片
联苯胺试剂
血迹鉴定“拼图”
不过,如果我们来到案发现场,发现有不少红色液体喷溅的痕迹。咱们怎么判断这些痕迹是人血,还是动物血,甚至颜色相近的染料呢?
1898年到1901年间发生的一起连环杀人案,警方就遇到了这样的麻烦。
图片
案发现场血迹
四个不到十岁的小孩子,在德意志帝国境内被杀害,虽然警方很快确定了嫌疑人——一位名叫泰斯诺的木匠。不过,面对警方的讯问,他声称衣服上的痕迹,仅仅是干活儿时不小心沾上的染料。怎么证明这些痕迹是血迹呢?
图片
嫌疑人木匠
1901年,细菌学家保罗·乌伦胡特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只要找到能让血清发生沉淀反应的抗血清物质,那么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都可以用这种血清沉淀法进行辨别。
图片
保罗·乌伦胡特
虽然乌伦胡特的研究在法医学上,帮助警方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但是他无法证明,这份血液到底是来源于谁。
1900年的一个发现就刚好解决了这个难题,来自奥地利的病理学家卡尔·兰德施泰纳发现了不同血液的凝集现象,并以此归纳出了人体常见的四种血型:A、B、O、AB型。
图片
卡尔·兰德施泰纳
血迹“侦探”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开头提到的案件,1954年,医学博士谢泼德被警方逮捕,他被怀疑谋杀自己的妻子。当警方赶到案发现场,墙壁上、床上满是血迹,血型检测的方法,能否在谢泼德杀妻案当中大展身手呢?
图片
塞缪尔·谢泼德被逮捕
塞缪尔·谢泼德的辩护律师,请来了一位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犯罪学项目的负责人,保罗·莱兰·柯克博士。
虽然柯克博士提取了案发现场的血迹,并鉴定是O型血,和死者的血型一致。不过他意识到,只有血型分析,并不能确定塞缪尔是不是被冤枉的,而案发现场墙上的血迹,引起了他的注意。案件的反转也在这个时候发生了!
图片
保罗·莱兰·柯克博士
案发现场的墙上、壁橱上,都带有不同形态的血迹,有的呈喷溅状,有的呈块状,柯克博士通过实验,找到了这些血迹形态的来源,死者很有可能是被一位O型血的左撇子,用手电筒殴打致死,而嫌疑人塞缪尔·谢泼德不仅是右利手,并且还是A型血。塞缪尔·谢泼德很有可能是被冤枉的。
图片
13c
想要侦破案件,我们需要将现场遗留下来的不同线索拼凑起来,形成事件的连贯画面,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证据就是血迹。
不过,无论血液鉴定,血迹判断方法有多么全面,往往也只是揭开了冰山的一角。我们需要同时用到几种不同的刑侦技术,最终才能形成一幅幅更为全面的案情全景画面。
解码科技史
《科学福尔摩斯——血色迷雾》
播出时间:11月14日 10:04
图片
监制 / 田龙 主编 / 刘铭 王志存
编辑 / 田楚韵 王立红 薛世豪
康寒 李颜玉(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