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如何开门办思政?上海这场学术研讨会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

11月13日,在上海电机学院举办的“开门办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学术研讨会上,上海电机学院和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
双方将在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规律、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
图片
根据协议,双方将探索集体备课制度,开展各种科学研究,共同服务国家战略和临港新片区需求。马列研究所将利用学科点优势支持电机学院开展硕士点建设的探索,共建学科,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度。
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全国的高校专家学者聚焦“开门办思政”,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分享开门办思政的运行机制与实践探索。
图片
■ 闵辉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闵辉指出: “开门建思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主体密切合作、多方面协同发力。要把“思政课”建成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育人重地和思想高地,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记,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正向影响。
图片
为什么要善用大思政课?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首席专家沈壮海指出,只有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善用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的鲜活素材、生动故事,生动讲好大思政课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我们教育的效果会进一步得到提升和强化。
“要善用大思政课打通教育场域,连通教育内容,要实现理论和实践挂钩,历史和现实的挂钩,中国和世界的挂钩,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苦难的过程,在情怀中进一步坚定为实现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图片
■ 高德毅
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指委副主任高德毅在“熔炉育人理念创新与系统建构”的主旨报告中指出,高校人才培养应走向更高、更全面的三维阶段,从政策与规划、制度与机制、标准与规范、队伍与资源、领导与保障五个层面进行全面部署,对理论武装、学科教学、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安全稳定、队伍建设和评估督导七大体系进行全面建设。
图片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胡涵锦教授提出,思政课教学要深入思考“八个相统一”的内在逻辑,用透彻的学理分析引导学生,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入点在于教师提高问题意识,把问题意识作为世界观、方法论,也是创新点、动力源。
图片
上海电机学院开门办思政,构建了校内校外合力育人格局。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范冬姣介绍,学校抓好第一课堂育人,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聚焦第二、第三课堂,构建“十大育人”工作体系,并联动校外,通过整合家庭、学校、社会资源,开门办思政,推动校内外全方位育人。探索信息化教育路径,创建“互联网 + ”项目,通过线上教学组织学生“云参观”红色资源展馆:组织学生线上参观武昌起义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场馆,在刷屏之间,党史、国史教育由平面转向立体,在潜移默化时树立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重庆科技学院、成都工业学院、宁波工程学院、常熟理工学院等高校分别分享了思政课教学实践。
图片
■ 鲁雄刚
上海电机学院党委书记鲁雄刚希望学术研讨会能汇聚实践智慧,共谋创新发展,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形势、任务和要求,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