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平对话董卿讲述飞天征途艰辛,网友:航天员的日常像极了高三生活

图片
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第1302
说到航天员
你会想到什么
英姿飒爽、神采飞扬?
飞天揽月、遨游寰宇?
图片
14日晚
央视综艺《朗读者》播出一段
航天员王亚平
飞天前的采访视频
采访中
王亚平讲述了
星海征途背后的拼搏故事
网友说
航天员的日常像极了高三生活
1
2009年,得知国家开始选拔第二批航天员,王亚平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进驻航天城后,王亚平很快就见到一位熟悉的人——杨利伟。她鼓起勇气上前打招呼,并问了一个问题:“作为航天员最难的是什么?”
杨利伟给出的答案只有两个字——“学习”。
“怎么会是学习?”王亚平带着疑惑开始了航天员的培训。
在航天城,高等数学、天文学、解刨学等30多门学科填满了她的课程表。
图片
上课第一天,教高等数学的清华大学教授面露难色,“给你们上课可真是把我给难住了。”
原来,航天员的理论课程时间安排得很紧,大学本科生一年的功课量,他们需要在三个月的时间里消化掉。
不仅是教授为难,航天员们更难,面对沉重的课业压力,他们唯有争分夺秒地学习。
那段时间,王亚平像高三学生一样,背着双肩包穿梭在课堂、宿舍,两点一线,“那三年的时间,基本上没有出过航天城大门,也没有逛过一次街,桌子上台灯基本上没有在12点前熄掉过。”
王亚平也渐渐领悟了当年杨利伟给出的答案。
图片
成为航天员的道路上有普通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前苏联航天员列奥诺夫曾形象地称其为“上天的阶梯”。
学习,不仅是掌握理论课程,更是航天员时刻保持的状态。
2
2011年底,王亚平兴奋地在日记中写下大大的8个字——
“超重考核成绩一级!”
为了适应飞船航行时的第一宇宙速度,航天员需要在飞速旋转的离心机上接受超重耐力训练。不论男女,航天员的训练科目、内容,以及考核标准是基本一致的。
“男同志要做8个G,我们女同志同样也要做8个G。”
图片
训练时,负荷逐量加大,当超重值加大到8个G时,相当于8个王亚平自己的体重压在身上,心跳加快,呼吸困难,“五脏六腑它是被牵扯的,眼睛会出现黑视或者灰视”,与此同时,她仍需要判读信号、回答提问、发送指令。
为了完成任务,王亚平用尽全力与之对抗,几次测试下来,她的心率都高出了范围,成绩停留在“二级”。
虽然这样的成绩也能执行任务,但于王亚平而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训练场外,她不断给自己加练。
在心理与生理的极限边缘,王亚平时常想起多年前母亲的鼓励。在飞行员培训时,王亚平曾向家里打过一通特殊的电话,次日,她将要挑战第一次跳伞。从万里高空一跃而下,心中不免有些犹豫。
电话那头,母亲冷静地听着女儿的忧虑,不断鼓励她:“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好。”
母亲的话,给予了王亚平突破自我的力量。
图片
一年后,超重考核终于达到了“一级”,看到成绩那一刻,她心里涌起一阵“突破自我的幸福感。”
2013年6月,王亚平执行了神舟十号飞行任务,在舱内生活了15天。而接下来的登天路,她等待了8年,此行她要挑战一项新的任务——出舱行走。
舱内、舱外,只有一步之遥,但背后又是日复一日的学习训练。
为了适应太空环境,王亚平需要穿着120多公斤的舱外服,潜入水槽中,克服水的阻力和装备自身40千帕的压力,在水下模拟作业长达7小时。
图片
由于体型较为清瘦,在操作时,她需要比其他人付出2倍的力量才能完成,“每次练完了之后,吃饭的时候拿筷子的手都是抖的。”
“太空不会因为女性而改变它的环境,也不会因为女性的到来而降低它的门槛。”
王亚平用自己最大的诚意与意志力,赢得了太空“入场券”。
3
此次“太空出差”,王亚平将与5岁的女儿分离半年,甚至春节也无法团圆。
家人曾带女儿到航天城探望王亚平,通往大楼的路上贴着造访太空的中国航天员照片,隔着远远距离,女儿一眼认出王亚平的照片,“那是我妈妈!”
图片
虽然还不太能理解航天员究竟是做什么,但是女儿却早已认定这是一份神圣的职业。
如果得知王亚平要回家,不论多晚,女儿一定会等她进门,碎步跑到王亚平面前,拿出拖鞋,一句“妈妈穿鞋”消极了王亚平身上所有疲惫。
每次出门,女儿都会王亚平她准备一件小礼物。
这次“太空出差”,女儿准备的是一只小兔子,在飞船的舱内睡眠区,王亚平精心布置了一方小天地,里面有家人的照片、女儿的礼物。
“这一次可能是我们距离最远的一次,但一定是我们心离得最近的一次。”
图片
出发前,王亚平与女儿相互布置了任务:
“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姥姥姥爷,好好学习。”
“回来的时候,要摘星星回来。”
4
2013年,王亚平在神舟十号飞船中向全国8万所中小学的6000多万名师生进行太空授课。
返回地面后,许多孩子来信分享了他们的航天梦:“请放心地把接力棒交给我,我一定会做得更好。”
图片
小朋友写给王亚平的信
图源:我们的太空
这些信件,至今仍被王亚平保存着,每每看到,她都由衷地感到作为一名航天员和太空教师的幸福与欣慰。
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当年播种的梦想,已悄然开花。
2020年10月,王亚平在航天城举办的“奔向太空”马拉松赛上遇见了一名特殊的女孩。
她叫王楠,观看了太空授课的直播后,一个从事航天工作的信念在心中升起。如今的她已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毕业,在赛道上见到王亚平后,她将7年前写的信亲手交给她。
多年来,王楠一直视王亚平为榜样,“作为一个普通的女孩,我想说,亚平姐,谢谢您如同耀眼的星辰一般,指引我前进、奋斗的方向。”
而当年听课的学生中,也有人梦想成真,进入航天城工作,成为王亚平的同事。
图片
40分钟的太空授课,鼓舞着千万名孩子开启追梦旅程,也激励着王亚平重返太空。
“继续圆自己的梦,继续带着孩子们的眼睛去开始新的探索。”
图片
执行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前宇航员凯蒂·科尔曼向王亚平送上寄语:“当你看向窗外,看到浩瀚星辰,看到地球,别忘了,数十亿女性也借着你的目光看向窗外,包括我。”
2021年11月7日,王亚平出舱后,向地面报告“02已出舱”,地面指挥室发出温柔而沉着的女声——
“曙光明白。02,你感觉怎么样?”
在通往太空的飞天路上,不仅有女性航天员,更有千千万万名为之宵衣旰食、青灯夜雨的女性科技工作者:载人航天发射场电磁兼容工作负责人潘仁瑾、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女教头”黄伟芬、长三甲系列火箭总设计师姜杰……
太空寄托着人类美好的向往,知识是走向太空的阶梯,正如王亚平所言:“我们不缺少种子,但是我们缺少的是播撒种子的人。”
越来越多孩子通过王亚平的目光看见宇宙的光芒,也点亮了属于自己的航天梦。
人类探索太空的征途永无止境。
星空中,航天员一步步地在登天阶梯上不断攀高;地面上,一代代航天人用自己的方式追逐着飞天梦。
图片
最后
一起来欣赏
来自中国空间站的“太空朗读”
视频一定要看到最后
有惊喜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