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世界上1/5的“高敏感人群”:敏感不是错,而是你与众不同的天赋

以下五个词,你觉得有几个是在说自己?
很敏感、经常焦虑、情绪总是很难控制、患得患失、缺乏安全感。
图片
如果这五个词你都有很强的代入感,那么你可能属于“高敏感人群”。
心理学研究指出,敏感并非一种疾病或状态,而是一种比较稳定和持久的人格特征。在我们身边,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是高敏感人格。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打破偏见,为 “高敏感人群” 正名。
受访专家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博士 郭润峰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李新影
心理学如何定义“高敏感”?
心理学家调查发现,在这个世界上,高度敏感的人高达15% ~ 20%,即每 5 个人中就会有 1 人的内心很敏感。
高度敏感人群从一出生,就拥有一种特殊的神经系统,可以更深入地感知、处理内部与外部的信息,并且拥有更强大的洞察力与觉察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 Elain Aron 曾用「DOES」模型来解释高敏感特质:
图片
D: depth of processing 深度加工,对信息过度加工,以至于思绪过多
O: overstimulation 过度刺激,容易因为一些小事产生强烈反应
E: emotional reactivity and empathy 情感反应和同理心,对他人的情绪容易理解并受到影响
S: sensing the subtle 对细微事物的感知,对诸如光线、微小的声音等都能清晰感知到。
这种更敏感的神经系统不仅与遗传有关,近期发表在《Mol. Psychiatry》(中文译名:影响因子)上的研究指出,高敏感的特质也受到环境影响。
“高敏感”是一种不可被忽略的天赋
高度敏感让人体验到更强烈的情绪,也更容易造成焦虑、抑郁…… 但这种与生俱来的特征,真的一无是处吗?其实,高敏感这项特质也会带来独特的优势。
图片
01
容易感同身受
如果身边人感觉不好,敏感的人情绪也会受到影响,共情能力比较强,因此一般比较善良。
这种本领像是高敏感人群的天赋,甚至能让他们成为优秀的心理治疗师、教师、教练等。
02
既深沉又活跃
高敏感的人喜欢深度思考和投入情绪去感知,所以常常有与众不同的观点,让人感觉很有智慧。
同时,他们对自己热爱和感兴趣的人和事会表出现强烈的愉悦和活跃。
03
喜欢独处
高敏感的人大多不喜欢人多热闹的场合,他们会感到精力、能量被吸走,或感到压抑、难以喘息。
他们需要大量的独处时间,包括置身于大自然,远离喧嚣的世界。独处也是懂得自我关爱的一个表现,而不是虚弱、离群、不懂交际。
04
喜欢深入交往
高敏感的人对友谊的要求比较高,倾向与他人进行更深入、更有意义地联系和交往,而不是“点赞之交”。
所以他们常常会和一两个知己畅谈深聊,而不是与许多人泛泛而谈。
05
喜欢宠物
大多数高敏感人士会通过养宠物来滋养内心。他们不太需要外出寻求与其他人的内心连接。虽然他们也希望有知心朋友,前提是必须能建立深层次连接。
很多作家和名人都是高敏感一族,因为他们更具创造性,有着更丰富的想象力和充盈的内在世界,对生活中一切细小事物都充满探索精神,因此高敏感不是缺陷,而是一种“天赋”。
5个技巧与“高敏感”和谐共处
太体贴、太善解人意者往往很敏感,更能体会到外向者感受不到的精神境界。但过于敏感也会造成“感情超载”,让人活得很累。
图片
如果你开始感到身心耗竭、感情超载,以下五种技巧有助你恢复身心平衡:
想象一把保护伞,将负面的人和事屏蔽
当某个人、某个地方或某种情境触发了你的不适,立马“打开”一把保护伞。先做一个长长的深呼吸,然后想象一把白色或粉红色光芒的保护伞环绕在你身边。
这把伞保护你远离消极的、有毒的、压力大的和令人反感的事。你在其中感受到自己内心的喜悦和力量。
分析、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
如果有些事情感觉不对,就直接告诉对方你的感受和想法,不要独自忍受,否则可能陷入耗竭、焦虑,或者感觉自己成了一个受气包。
你的伙伴不是读心者,说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更有益于保护自己。
在工作、生活间设定边界
当敏感者吸收了过多的压力,他们通常会默默忍受。尤其工作场所,会给敏感者的内心带来噪音和过多刺激。
这时,创造自己的心理空间,保护好自己的能量水平非常重要。可以布置一个“能量场”,摆放自己喜欢的东西,以释放压力。
同情心别过度
当自己身心耗竭时,要学会避开那些向你倒“情绪垃圾”的人。助人虽好,但也要疼爱自己,避免负能量的打击。
在独处和与人打交道间把握好平衡非常重要。“感情超载”时,学会取消安排和计划,让自己静一静。
冥想和静心
当太多消极能量蜂拥而至时,冥想会帮我们把心静下来。还可以晨坐、内观、绘画、听花草虫鸣,也可以夜观群星,随着优美的音乐起舞。
通过这些,感受内心的温暖和宁静,远离情感的漩涡。
专家建议:如果你是也比较敏感的人,首先不要批评责备自己的个性特点,高敏感也有优势,例如有同理心、爱思考、善良、言之有物等,接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其次,学习一些有效的抗压技巧,冥想、写日记、锻炼等,在遇到情绪、心理变化时,能及时拿出来调节。
最后要找到生活中的“把手”,不论是事业、家庭还是爱好,找到人生的“稳定器”“避难所”,储备心理能量,来应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困境。▲
来源: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