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在甘4名科学家当选

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讯(首席记者 武永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1月18日公布了2021年院士增选结果,在甘三家单位的4名科学家当选院士,其中,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黄建平、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教授周又和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至此,兰大教师中共有两院院士22人。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得天、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冯起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2021年共选举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65人,其中女性科学家5人。在新当选院士中,数学物理学部12人,化学部11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0人,地学部9人,信息技术科学部10人,技术科学部13人。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57.4岁,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68岁,60岁(含)以下的占76.9%。
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共选出中国工程院院士84人,其中女性科学家6人。在新当选院士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1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0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8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9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10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8人,农业学部10人,医药卫生学部11人,工程管理学部7人。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58岁,最小年龄51岁,最大年龄69岁,60岁(含)以下的占75%。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工程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院士增选每两年进行一次。
在甘4名当选院士简介
图片
黄建平
黄建平,男,1962年11月出生。兰州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 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兰州大学西部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Scientific Reports》、《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等杂志编委,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的主要撰写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首届“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首届“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工作奖”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排名第一),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
图片
周又和
周又和,中共党员,1957年5月生于湖北,兰州大学二级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国家教学名师。现任兰州大学超导力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力学学报》和《TAML》副主编、《应用数学与力学》中英文版编委、校外3个国家级和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专注于板壳非线性力学,电磁固体力学,智能结构及动力控制,沙尘暴风沙环境力学,超导电磁固体力学,多场耦合非线性力学等研究,开创了多场耦合超导电磁固体力学,拓展了沙尘暴风沙电多场耦合研究,创立了多场强耦合的分场降阶迭代法和求解强非线性问题的通用小波封闭方法等。
图片
李得天
李得天,1966年6月生,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科技委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入选国家杰青、百千万人才工程和万人计划。他是真空测试计量领域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真空计量及真空环境下多参数综合测试工程研究。他带领团队解决了真空中性气体、真空等离子体和复杂真空效应的测试计量难题,在计量技术、计量标准、测试装置和工程应用等方面做出了系统性贡献,建立了我国较完整的真空测试计量体系,研究成果在地面、近地轨道和宇宙深空获得了全面持续应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8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8项,还获何梁何利科技创新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真空科技成就奖、航天创新奖、航天贡献奖等。
图片
冯起
冯起: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兼任中国科学院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主任。曾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状,全国“优秀博士后”称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澳大利亚政府“奋进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首届优秀博士后奖、获国务院政府津贴、中国科学院王宽诚西部贡献奖等荣誉称号。2019年被评为甘肃省优秀领军人才。主要从事干旱地区水文、水资源与环境研究。已完成了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恢复的水调控机理、关键技术及应用、祁连山涵养水源生态系统恢复技术集成及应用、干旱内陆河生态治理的技术集成、民勤沙漠化防治与生态修复技术集成试验示范研究、黑河流域荒漠绿洲水热过程与生态恢复技术试验示范等工作。2017年,完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的编制工作,是张掖“山水林湖田项目”首席专家。现在正在负责 “西北内陆区水资源安全保障技术集成与应用”重大专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