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陕西“6+1”人新当选!(附介绍)

11月18日,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共有149人当选。其中,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65人,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84人。
陕西6名科学家新当选两院院士
1名在陕外籍科学家新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西安交通大学 孙军
西北工业大学 张卫红
陕西师范大学 房喻
空军军医大学 窦科峰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兵器工业第二〇三研究所 邹汝平
空军军医大学 赵铱民
西安理工大学孙学良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65人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平均年龄57.4岁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等规定,2021年共选举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65人,其中女性科学家5人。在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数学物理学部12人,化学部11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0人,地学部9人,信息技术科学部10人,技术科学部13人。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57.4岁,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68岁,60岁(含)以下的占76.9%。院士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特别是通过特别推荐评审机制,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有5人当选,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有3人当选。
84人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平均年龄58岁
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等规定,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共选出中国工程院院士84人,其中女性科学家6人。在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1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0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8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9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10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8人,农业学部10人,医药卫生学部11人,工程管理学部7人。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58岁,最小年龄51岁,最大年龄69岁,60岁(含)以下的占75%。一批长期奋战在国家重大工程、核心技术攻关、坚守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部边远地区的杰出工程科技专家当选。
此外,2021年中国科学院新当选外籍院士25人,分别来自11个国家,韩国和瑞士首次有科学家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新当选外籍院士20人。本次增选后,中国科学院院士总数为860人,外籍院士总数为12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为971人,外籍院士总数为111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西安交通大学 孙军
图片
孙军,1959年2月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金属结构材料专家,长期从事金属材料形变相变与强韧化的研究。
他针对合金强韧性之间呈倒置关系这一重大难题,在合金强韧化理论与应用等方面做出了系统性创新成果。提出了异质界面强韧化的新思路,建立了合金多尺度第二相耦合强韧化模型,发现了金属形变孪晶和纳米多层膜微纳柱体强度的显著外观与内在尺寸效应,据此发明了几种高强韧合金与纳米多层膜的制备技术,并实现了规模化应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及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等。
中国科学院院士
西北工业大学 张卫红
图片
张卫红,1964年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务院第七、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评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长期从事航宇结构优化与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冯如航空科技精英奖,中国侨界贡献奖一等奖。担任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陕西省侨联副主席、陕西省政协委员、科技部航宇材料结构一体化设计与增材制造装备技术国合基地主任,陕西省空天结构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金属高性能增材制造与创新设计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航空学报中英文版副主编,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力学学会理事长,国际仿真与多学科优化协会 (ASMDO) 副主席等职务。发表论文450余篇、SCI 论文250余篇,他引7700余次,出版专著/教材6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2件。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陕西师范大学 房喻
图片
房喻,1956年生,陕西西安人,中共党员,英国Lancaster大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曾任英国Birmingham大学Research Fellow,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校长;现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及应用化学学科委员会副主任、Langmuir顾问编委、《物理化学学报》等期刊编委、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国家高中和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
房喻教授主要从事功能表界面与凝胶化学研究。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级教学名师、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
中国科学院院士
空军军医大学 窦科峰
图片
窦科峰,男,汉族,1955年12月出生,1970年12月入伍,专业技术二级,现任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器官移植研究,针对器官短缺这一世界性难题,在移植理论探索和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多项原创性重要成果:国际首创脾窝辅助性肝移植术,克服了原位辅助性肝移植需切除患者部分病肝,创伤大、移植空间小、技术难度大等问题。在治疗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的基础上,依托脾窝实现“一体两肝”,大大提高了供-受者的安全性,并实现系列临床应用,为终末期肝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攻克了活体肝移植供肝获取和移植肝血管、胆管重建等关键技术难题,完成国内首例成功的活体肝移植;提出了多器官联合移植“优先、序贯、共存”三原则,完成亚洲首例成功的肝胰肾联合移植;均实现患者长期健康存活。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兵器工业第203研究所 邹汝平
图片
邹汝平,男,中共党员,中国兵器首席科学家,中国兵器工业第二〇三研究所研究员。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荣获光华工程科技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多项科技奖项。
中国工程院院士
空军军医大学 赵铱民
图片
赵铱民,男,汉族,1956年10月出生,1976年12月入伍,专业技术二级,现任空军军医大学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当选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
从事口腔修复医、教、研工作三十余年,研究方向为口腔修复与正畸学。在口腔颌面部严重缺损修复领域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就,主要学术贡献有:创立了颜面缺损仿真修复技术体系;建立了系统的颌骨缺损咀嚼功能重建技术;发展了牙科磁性附着体固位技术; 发明自主式口腔种植机器人,创建了智能化精准种植和即刻修复的牙种植全新模式;创建并促进中国颌面赝复学发展,推动我国该学科跻身于国际先进水平;研制出“智能化战创伤模拟人”,解决了我军战救训练的重大急需,已装备部队;建成了国际上影响力最大的口腔医学博物馆。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西安理工大学 孙学良
图片
孙学良,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西安理工大学先进电化学能源研究院院长、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西安理工大学双聘院士、博士生导师。
孙学良教授研究方向覆盖了基础科学、应用纳米技术及新兴工程问题,集中于发展新兴纳米材料、低维纳米材料,如碳纳米管、半导体、金属纳米线、纳米颗粒和薄膜材料,包括采用原子层沉积技术构筑各类高性能包覆层材料,以及将其应用于电化学能源转化和储存,涉及钠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和燃料电池等。现任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IOAEES)常务副主席,担任Springer旗下的国际期刊Electrochemical Energy Review主编和国际期刊Frontier of Energy Storage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