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领域更受院士青睐?2021增选院士研究领域及主要成果

昨日(11月18日)2021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当选院士名单出炉!祝贺149人成为新晋院士!其中,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65人,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84人。
医学相关增选院士有22名。包括,2021年‍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11人、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院士1人,和2021年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10人。
2021年中国工程院当选院士
医药卫生学部(11人)
图片
2021年中国工程院当选院士
工程管理学部(1人)
2021年中国科学院当选院士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0人)
图片
本次新增选的149名院士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平均年龄57.4岁,中国工程院院士平均年龄58岁。在22名医学相关增选院士中,平均年龄59.7岁,最小年龄46岁,最大年龄67岁。院士队伍年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2021年中国工程院当选院士
医药卫生学部(11人)
图片
田金洲
北京中医药大学
田金洲,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男,教授、主任医师。任国家级老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岐黄学者。
【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脑病。
师从中国工程院董建华院士和王永炎院士,对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帕金森病以及失眠等脑病的中医药防治做了系统研究,其中在阿尔茨海默病领域成绩突出。探索了复方中药从脑微循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途径;挖掘了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药治疗理论和方法;研制了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的系列中国标准。
【主要成就】
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7项,主编著作7部,发表论文300余篇。
图片
朱兆云
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朱兆云,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女,云南白药集团有限公司创新研发中心研发总监,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云南省民族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西南民族药新产品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云南白药集团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
【研究领域】
组建带领团队围绕低纬高原地区25个少数民族传统用药经验和药用资源进行系统调查研究。
主持研发的5个金品系列原创性新药,取得5个原创性新药批件,4项发明专利,并实现了产业化。
【主要成就】
主编出版3卷《云南天然药物图鉴》,主编的《大理中药资源志》获西南、西北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省农业区划二等奖等奖励。还撰写了《大理中药资源初探》、《云南中药资源收载三级标准情况》等20多篇药学论文及调查报告。
图片
邬堂春
华中科技大学
邬堂春,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男,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是我国首位职业卫生与环境卫生学领域国家杰青、长江学者、“973计划”和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于职业卫生与环境卫生学领域。
针对环境健康领域长期存在、尚未破解的重大科学难题,运用大样本、高质量的前瞻性队列,在空气污染与健康领域有卓越贡献。同时,在揭示环境病因、阐明发病机制和制定预防对策等方面也作出了杰出贡献,对中国乃至世界创建清洁环境、促进健康长寿、共享美好生活的预防医学实践,具有引领示范作用。
【主要成就】
在JAMA(两篇)、Nature、J Clin Oncol、Circulation等发表论文402篇,被CA Cancer J Clin、New Engl J Med、Nature等正面引用14,328次;主编《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教材和《环境与精准预防》等3本著作,获国家自然科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
图片
肖伟
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肖伟,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男,中药学博士,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中药制药过程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成药智能制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领域】
在中药新药创制、生产过程质控、智能制造领域潜心研究30余年,为提升我国中成药、天然药物研发和制造技术水平做出重大贡献。
【主要成就】
担任“973”首席科学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第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第1、2)、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均排名1);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光华工程科技奖;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20年9月8日,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图片
‍‍‍‍‍‍‍‍‍‍‍‍‍‍‍‍‍‍‍‍‍‍‍‍‍‍‍‍‍‍
范先群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范先群,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男,教授,主任医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学科带头人。
【研究领域】
长期致力于眼眶病和眼肿瘤的临床治疗与基础研究。
带领团队率先构建数字化眼眶外科技术平台,创建眼眶外科内镜导航手术系统,建立精准眼眶外科新策略,提高了眼眶病的疗效;研发功能化眼眶修复材料,构建适应于眼眶微环境的生物材料,建立了个性化眼眶修复新技术;建立眼肿瘤多靶点基因治疗方法,领衔开展我国眼恶性肿瘤的多中心研究和规范化诊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主要成就】
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卫生行业专项、国家自然基金国际合作重大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2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ell Stem Cell》、《Genome Biology》、《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Ophthalmology》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百余篇,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2项,主讲教育部首批“985”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眼病的预防和治疗》。
图片
赵铱民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赵铱民,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男,1976年12月入伍,专业技术二级,现任空军军医大学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
研究方向为口腔修复与正畸学。
从事口腔修复医、教、研工作三十余年,在口腔颌面部严重缺损修复领域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就。主要学术贡献有:创立了颜面缺损仿真修复技术体系;建立了系统的颌骨缺损咀嚼功能重建技术;发展了牙科磁性附着体固位技术; 发明自主式口腔种植机器人,创建了智能化精准种植和即刻修复的牙种植全新模式;创建并促进中国颌面赝复学发展,推动我国该学科跻身于国际先进水平;研制出“智能化战创伤模拟人”,解决了我军战救训练的重大急需,已装备部队;建成了国际上影响力最大的口腔医学博物馆。
【主要成就】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军队重点项目等科研课题2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263篇,SCI收录60篇;独著《颌面赝复学》(上、下卷)系列专著3部;主编全国规划教材《口腔修复学》。
图片
姜保国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姜保国,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男,教授,先后担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主任,北京大学创伤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大学骨科学系主任,现任国家创伤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
【研究领域】
长期从事创伤外科临床救治,致力于降低创伤致死率和致残率的学术研究
我国临床多发伤救治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技术,关节周围骨折诊疗技术,严重创伤救治体系建设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
【主要成就】
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图片
高天明
南方医科大学
高天明,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男,南方医科大学教授、博导。曾任南方医科大学副校长,现任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主任、精神健康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重大精神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
【研究领域】
一直致力于脑卒中及其并发症抑郁的发病新机制和干预新手段的研究。
提出了脑卒中神经元死亡的“钙缺乏”新学说,为脑卒中治疗提供了新策略和新药靶;提出了抑郁症发病的“胶质细胞”新学说,为抑郁症治疗提供了新手段和新药靶。
【主要成就】
先后主持了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项)、973课题等基金课题,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通讯作者论文发表在Nat Med、Nat Neurosci、Neuron、Nat Commun、JCI、PNAS等国际学术刊物上,被他引4000余次。培养的博士中,获国家杰青2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2人、青年千人和国家优青1人、广东省杰青3人、全国优博论文奖1人、全军/广东省优博论文奖5人。
图片
徐兵河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徐兵河,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研究领域】
专注于乳腺癌领域的前沿理论及技术研究。
我国乳腺癌诊疗领域的知名医师与领先学者,带领团队在乳腺癌的筛查早诊、个体化治疗和肿瘤耐药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研究工作。
【主要成就】
带头研发的吡咯替尼是我国首个获批的国产原研创新药物HER-2小分子抑制剂,打破了HER-2靶点被进口药长期垄断的局面,开创了临床试验快速审批上市先河。
近5年来牵头完成了中国首个获批上市的CDK4/6抑制剂哌柏西利、首个国产CDK4/6药物SHR6390、首个乳腺癌ADC类药物TDM-1、首个中欧双报国产生物类似药HLX02、国内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化疗药物优替德隆等一系列抗肿瘤新药的临床试验,作为国内牵头PI参与的新药临床试验多达100余项,为中国抗肿瘤药物的创新研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图片
蒋建东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蒋建东,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男,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农工党中央委员会常委、北京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提案委员会委员。2011年出任由药物研究所、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及药用植物研究所组成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院首任院长。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抗病毒,抗代谢性疾病和抗肿瘤的新药研究。
发现了新的降血脂信号通路机理及药物;发现了新的难以引起耐药的抗病毒机理,靶点与药物;研发了新结构的抗肿瘤药物候选物。
【主要成就】
在Nature Medicine, Cancer Cell, Hepatology, PNAS,Cancer Research 等国际重要的SCI杂志上发表论文90余篇。获中国及国际发明专利10项,成果转化2项。
图片
蒋建新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蒋建新,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男,现任陆军特色医学中心野战外科研究部战伤救治前沿技术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创伤与野战外科学专家。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战创伤领域高爆武器伤与创伤感染救治研究,长期致力于爆炸冲击伤与感染并发症研究。
开启现代爆炸性武器伤和创伤脓毒症分子遗传学研究,建立现代爆炸性武器致伤理论,破解爆炸冲击波致伤机制与防护难题,实现爆炸伤的能防可治;提出创伤感染病原学新理论,揭示内源性感染是危重伤并发感染的重要途径以及病原菌免疫逃逸感染机制,提出创伤脓毒症易感“创伤增敏”、分子遗传学等新机制;建立创伤感染诊治新的技术体系,实现创伤感染的预警识别与精准防治,使我国危重伤脓毒症防治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主要成就】
主持完成国家973计划、军队重大专项等30余项科研项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39篇,其中在CNS子刊等发表SCI论文13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5项,主编《创伤感染学》等6部专著,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
2021年中国工程院当选院士
工程管理学部(1人)
图片
贾伟平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贾伟平,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女,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主任,上海市政府参事。兼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华内科杂志》总编辑,《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副主编。曾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院长。荣获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研究领域】
长期致力于糖尿病精准诊疗、预警筛查、发病机制的研究及防治工程管理。
【主要成就】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1、2),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排1),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以通讯(含共同通讯)作者在BMJ、Diabetes Care、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99篇,主编国际首部持续葡萄糖监测中英文专著。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亚洲糖尿病研究协会Distinguished Research Award for Epidemiology of Diabetes in Asia。
2021年中国科学院当选院士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0人)
图片
窦科峰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窦科峰,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男,2020年10月,入选“2020年人民好医生”名单。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肝脏移植、肝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以及腹部战、创伤的救治等研究。系统掌握肝脏肿瘤、肝脏移植及胆道肿瘤等国际前沿领域知识。
【主要成就】
先后主持开展了氧自由基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机理与防治、MHC四聚体诱导移植免疫耐受、肝癌单链抗体库的构建筛选研究等。积极倡导活体器官移植,先后主持开展了国内首例成功的活体肝部分移植术、血型不同的辅助性原位活体肝部分移植术和当时国内最小年龄的活体肝部分移植术,并继续保持着国内活体肝移植存活时间最长的纪录。广泛开展各种全肝移植术式,成功完成世界最高海拔复杂条件下的肝移植、肝移植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亚洲存活时间最长的肝-肾-胰联合移植、单肝段移植等创新手术。
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氩氦刀治疗中晚期肝癌、结肠癌肝转移等,取得满意疗效。采用的沿肝血管瘤包膜分离,完整切除的方法治疗肝脏巨大血管瘤,提出“切瘤不切肝”的理论,改变了以往切瘤必须切肝的方法,极大的提高了肝血管瘤的治疗效果。
图片
李劲松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李劲松,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男,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青年创新奖、光华工程科技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创新奖、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
【研究领域】
长期从事干细胞与胚胎发育相关研究。
率领团队建立了小鼠孤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即“类精子干细胞”),证明其能代替精子使卵子受精产生健康小鼠(即“半克隆技术”),并利用类精子干细胞携带CRIPSR-Cas9文库实现了小鼠个体水平的遗传筛选;提出并推动基于类精子干细胞技术的基因组标签计划。
【主要成就】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Cell, Nature, Cell Stem Cell, Nature Cell Biology等杂志发表60余篇研究论文。研究成果被写入第八版“Molecular Cell Biology”教科书,2011年和2012年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17年获上海自然科学技术一等奖。
图片
林圣彩
厦门大学
林圣彩,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男,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1年度),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研究领域】
长期从事代谢稳态调控的分子机制、原理、生物学功能的研究。
率领团队揭示和阐明了细胞葡萄糖感知器并偶联调节代谢稳态关键激酶AMPK和mTORC1的原理,提出葡萄糖本身能作为信号、“物理性”地调控代谢平衡的新概念;发现脂肪吸收和利用的新途径;揭示了生长因子通过调节细胞自噬和糖脂代谢途径调控代谢稳态的机制;发现了交感神经调控机体应激产热的新机制。取得了系统性的研究成果,为了解糖脂代谢相关疾病的成因及其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理论和新策略。
【主要成就】
两度受邀撰写长文综述,系统总结AMPK和葡萄糖感知的研究进展。成果入选2012 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17 年度“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获2017 年度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邹承鲁研究论文奖”、2017 年度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十大最具影响力研究奖”和2018年度“Cell Metab最佳论文”等荣誉。迄今为止发表论文110余篇,他引次数达10000余次,以通讯作者在Nature、Science、Cell Metab、Nat Cell Biol、Cell Res和Mol Cell等发表论文57篇。
图片
宋保亮
武汉大学
宋保亮,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男,2014-至今在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教授、院长。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基金委糖脂代谢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组长。
【研究领域】
长期致力于胆固醇代谢研究。
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原创发现:阐明小肠胆固醇吸收的分子途径;揭示一条胆固醇合成调控通路;发现细胞内胆固醇运输的新途径与方式,这些成果为降脂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主要成就】
以通讯(含共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0余篇,包括Nature、Science、Cell等。他关于胆固醇代谢的研究成果被选入经典教材《Lehninger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Molecular Cell Biology》、《Williams Textbook of Endocrinology》等;于2015年和2020年两度入选“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图片
滕皋军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滕皋军,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男,现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和介入中心主任,江苏省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重点实验室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还担任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会长、亚太心血管与介入放射学会前任主席。
【研究领域】
从事医学影像与介入放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40年,为中国介入放射学发展作出了开创性和持续性贡献,特别是在肝癌、外周血管及脊柱等领域的介入治疗有突出成就。
扎根临床一线,首创了10余项介入新技术,完成了数以万计的介入手术。发明和创制了放射性粒子支架以及支架植入相关技术和理论,大幅度提升了恶性肿瘤导致的食管、胆管、门静脉及气道梗阻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建立的胆汁漏出导致经颈静脉肝内门静脉分流术(TIPS)支架再狭窄的新理论,为新型支架的研发与广泛应用于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奠定基础。作为分子影像学的开拓者,发展了多项分子和功能影像新技术与新应用,并与介入技术融合,引领介入学科发展前沿。
【主要成就】
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中国和国际发明专利10余项。
图片
王以政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王以政,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男,2001年8月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信号转导研究组组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教育委员会委员、所科研计划委员会委员等职。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
【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谷氨酰胺的信号传导通路与神经元存活和死亡的机制等,其主要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等国际著名学术杂志上。
【主要成就】
中国科学院“杰出人才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脑发育和可塑性的基础研究”项目的课题负责人。他关于“TRPC通道在大脑发育中的功能”、“TRPC通道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TRPC通道在肿瘤细胞增殖中的作用”的研究结果已获国际公认。
图片
杨维才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杨维才,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男,现任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
【研究领域】
研究方向是植物生殖发育的分子遗传学。
主要致力于雌配子体和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极性、细胞命运、细胞分化和雌雄配子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遗传机制。其目标是利用拟南芥、水稻等模式植物来探讨发育生物学的基本问题,并以此为模式研究农作物基因功能。
【主要成就】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PNAS、Plant Cell 等国际一流杂志发表论文八十余篇。
图片
杨正林
四川省人民医院、电子科技大学
杨正林,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院长、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院长。目前担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临床分子诊断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研究领域】
长期致力于临床检验诊断学与医学遗传学的临床和科研工作。
带领团队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外创新单元;立足临床工作的同时,在视网膜疾病致病机制、分子诊断和防治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和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广泛用于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主要成就】
已在Science、NEJM、Nat Genet、 Nat Med、JCI、AHJG、PNAS、HMG等杂志发表高水平论文129篇,连续七年(2014-2020)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项目,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2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曾任国家自然基金委医学部第二、三届咨询专家,十三五规划眼科学战略研究调研组组长。
图片
张克勤
云南大学
张克勤,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男,在云南大学建立了线虫生防研究中心,领衔并形成了一支有12位固定研究骨干,30名博士和硕士生组成的有影响的线虫生防研究团队。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线虫生防微生物领域中食线虫真菌的研究,成为该领域的全国学术带头人之一。
研究涉及了食线虫真菌资源、分子系统学、应用价值评估、杀线虫毒素代谢物、土壤抑菌作用、制剂工业化生产、侵染线虫关键酶基因的克隆和高效表达等方面,形成了线虫生防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的研发体系。
【主要成就】
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国家重大基础前期研究项目(973前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财政部成果转化项目、云南省科技攻关项目等多项重大课题。先后在《Mycological Research》《Mycologia》《Fungal Diversity》《Nova Hedwigia》《Cryptogamie Mycologie》《Mycosystema》《真菌学报》《植物病理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50多篇,其中SCI论文65篇;申请发明专利10项;出版《食线虫菌物研究》《食线虫菌物分类学》《食线虫菌物生物学》等4部专著。
张旭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张旭,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男,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泌尿外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全军科技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
【研究领域】
长期致力于泌尿外科手术技术,特别是微创腹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的应用研究及其推广。
通过技术攻关,创立了一套以腹膜后入路为特色的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技术体系,已完成8000余例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经过近20年推广,后腹腔镜技术已经成为我国泌尿外科通用技术体系,并在欧美及东南亚推广应用,迅速提高了我国泌尿外科腹腔镜和机器人外科水平。由于在泌尿外科腹腔镜技术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获得2013和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7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率先在我国系统开展泌尿外科机器人手术,至2017年个人机器人手术量达3000例。创建性地将后腹腔技术和机器人技术有机结合,形成了我国特色的机器人技术,并在全国广泛推广应用。
【主要成就】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European Ur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Cancer Research, The Journal of Urology, BJU International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SCI论文100余篇。
来源 | 网络、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官网
编辑 | 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