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7处历史文化遗址入选《河南黄河文化地标》一书

编者按:
近日在河南省社科联主办的中国黄河文化研究中心黄河论坛暨《河南黄河文化地标》新书发布会上,濮阳市社科联申报的中华第一龙出土地——西水坡遗址、仓颉陵、高城遗址、挥公园、春秋诸侯会盟台遗址戚城、澶渊之盟的见证回銮碑、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部革命旧址等七处历史文化遗址入选《河南黄河文化地标》。
濮阳市社科联征集已在网上公开发表的资料,与原单位相关人员联系并实地考察,共整理申报20处历史文化遗址,《河南黄河文化地标》采用了7处,对弘扬传承我市黄河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将我市七处河南黄河文化地标相关资料在濮阳网推送,以飨广大网民朋友。
中华第一龙出土地
图片
中国是龙的故乡, 在龙的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统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中国最早的龙形象是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
“中华第一龙”轰动了海内外。国内外许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对它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西水坡蚌龙作为龙文化的源头,其深刻的内涵正在被揭示,而蚌龙本身的现实意义已超出了学术研究本身。
自2013年5月以来,濮阳县文广局便开始着手遗址的有效科学保护与整体规划,2014年西水坡遗址保护规划编制招投标工作启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成功中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杜金鹏等一行6人赴濮阳县开展前期调查,在濮阳县文广局领导的陪同下,杜金鹏等一行先后到西水坡遗址“中华第一龙”出土地及周边进行了详细考察和调研,随后召开了西水坡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前期调研座谈会,会上杜金鹏对保护规划编制思路进行了科学的概述,县文广局领导也对保护规划提出了具体建议,为下一步的编制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仓颉陵
仓颉陵是华夏子孙敬仰的造字圣人仓颉的陵地,位于河南省濮阳市梁村乡吴村西侧,是一个高五米的大土丘,与仓颉庙西东相望,是豫北地区著名的名胜古迹。陵墓以下有仰韶至龙山时期的古文化遗存。陵前翁仲,并建有石坊,上面手写“仓颉”二字。
仓颉,史皇氏,今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西十八公里吴村人。据《说文解字》记载:仓颉被尊为“造字圣人”,是黄帝时期的史官。明代汉族官修地理总志《大明一统志》中记载,仓颉为今南乐县谷王方山吴村人。南乐仓颉陵庙坐落于“一脚踏两省,一手摸三县”的吴村,是豫北冀南一带的著名古迹之一。
史学家徐旭生认为,文字的出现与仓颉紧密相关,由于古时无论是制定历法还是制定神谕都需要文字记载。因此,仓颉应是颛顼部族人。他“生于斯,葬于斯”,故造书台北边有仓颉陵墓。
先前陵前有石坊、翁仲、石狮,上面书写“仓颉”二字。仓颉陵与仓颉庙在郡志邑乘中都有记载,由于是后人构筑的纪念地和纪念物,其始建年代不详,从库存内碑刻记载,“历汉唐以来,未尝稍替”。新中国成立后的保存建筑为明清两代重建,座殿内有寇准题的“盘古斯文地,开天圣人家”楹联,占地面积七十多亩,内部还有仓颉夫妇的石雕像和明代名人篆额题联。庙内楼台亭阁、碑刻林立、鳞次栉比、松柏苍翠、杨柳依依,整个建筑群雄伟壮观,但在“文革”中被破坏殆尽,幸仅存石刻近三十件为复原时的依据。
汉朝以来,仓颉陵受百王景仰、万圣崇尊,都是历代贤哲文人朝拜的胜地。仓颉创造了中华汉字,被尊称为“三教之祖”、“万圣之宗”。仓颉陵建造科学且高大雄伟,陵周分别为仰韶、龙山以及商周的古文化遗址,塑造了中华五千年之根基。
该建筑群主要景点有:陵门、石雕、三通石碑、墓陵、仓亭、马碑、亭子碑、朝天门、大方碑、仰圣门、正殿、藏甲楼、故宅井、仓颉庙等诸多建筑。
一对高大的石鸮(xiāo)位于字圣坊北边。鸮,本是一种凶猛的飞鸟,即后人说的猫头鹰之类的怪鸟。其本意是一种吉祥物,不同与现今人们的理解。再往前有一对翁仲,属于明代隆庆年间刻石。一老一少,东西对面站立。雕刻细腻自然、线条流畅。
据传闻,仓颉陵前的石刻中原有石龙一对。全陵的石刻为天上飞禽鸮鸟,地上猛兽雄狮,水中王者蛟龙。三者气势恢宏、浑然一体。恢复后的仓颉陵前一字排开有三通石碑,正中为国务委员陈俊生题写的巨碑。兽蚨龙首,点缀两侧的是宝相团花,十分精美。碑正面书“仓颉陵”三个大字,字体刚劲有力。碑阴为聂兆鹏撰写的碑文,记载修复仓陵始末。
仓颉陵为圆锥形,通身砖墙结构,设计独具匠心。陵墓围墙周长36.5米,象征一年365天之数。围墙由砖垛界开,分12节,含意为一年12个月。每节长3米、3.1米或2.8米,其意每个月的天数不等。
图片
造宇基
两厢亦有木刻楹联,为明朝叶廷秀题书:“上联:秉睿德而作书天地山川辟图画;下联:察灵文以造字帝王师相启渊源。”
正殿内正中,仓颉金身塑像端坐在神龛。仓颉冠冕垂旒,四目灵光,方面长须,俨然帝王一般。神龛两侧有两副楹联。外侧是叶廷秀题书:“上联:一时鸟羽开迹远;下联:千古帝功崇报隆。”
内侧一幅是著名历史人物宋朝名相寇准所题日月联:“日联为:“盘古斯文地”;月联为“开天圣人家。”
藏甲楼谷,称后楼,三间两层,为仓颉庙最高建筑。坐落在一丈多高的台基之上,通体红墙,绿琉璃瓦盖顶,峻峭挺拔。仓庙的藏甲楼虽与各寺庙的藏楼用途和意义大抵相近,为收藏经卷之所,然则另有含义。仓颉造字,用契刀刻在龟甲兽骨之上,后人建此楼让字圣收藏甲骨契刻,故名藏甲楼。二楼皆为正面辟门,开两窗,只是在东西两侧各洞开一窗。楼正面檐下有一大军阀孙殿英所题的木匾。
故宅井,位于仓陵和仓庙之间,传闻为字圣仓颉故宅饮水用井。
井深约十余米,为青砖古井。据记载,此青砖约为明代所制,由此可知明朝曾修复这一古井。井旁有一石碑,上刻“故宅井”篆书三字,署名“二月龙”。
高城遗址
图片
高城遗址位于河南省濮阳县东南部的五星乡高城村南,在黄河故道金堤河的南岸,距县城约10km。遗址上面分布的自然村落有安寨、七王庙、冯寨、东郭集、老王庄等,该地区地势较为平坦。相传五帝之一帝颛顼的故里在此,也是夏代后相的都城。
自20世纪60年代起,考古工作者对该遗址进行了多次钻探和初步发掘,发现了四面城墙其他遗址的遗迹。2005年至2006年,考古工作者对濮阳县高城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通过考古发掘对南北城墙进行了部分解剖,出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殷墟时期、东周时期及汉代的各种遗物。2005年的一次大型发掘表明,该市占地面积约916万平方米,城墙保存完好,是由龙山时代、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汉代夯筑层叠压的古城址,外形呈长方形,保存高度约为6米至9米,城墙基础宽约70米,顶部宽20米至30米,城墙之外有一周护城壕。南墙长约2361米,北墙长约2420米,中部偏东内收,形成约90度的折角。东墙长约3790米。西墙长约3986米,损毁较为严重。城址在东周就已存在,其始建年代还无法确定,至汉代被毁弃。
根据高城遗址夯土叠压情况,这座城市在东周之前就已经开始使用了。这是豫北迄今发现的最大的春秋古城。对照《左传》和《汉书·地理志》等记载,有关专家称,此城址便是卫都帝丘城,历时388年。 外墙和墙顶发现有许多汉代瓦片的淤泥土。汉代时,黄河的泛滥将该城摧毁。专家们还推测,高城遗址是秦代和西汉的东郡治所。
《论语》中曾记载到,孔子游于卫国时因与品行不端的卫灵公夫人南子相见致使弟子“子路不悦”,为此孔子对天发誓以证清白,但至今无人能知个中缘由。而在考古界,当年“子见南子”所在地卫国都城一直以来同样神秘万分。直到2006年,省文物管理局宣布,河南省考古人员在濮阳发现的高城遗址,是隐藏在地下千年的东周时期的卫都。2005年4月,为配合国家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濮阳市文物保管所,对位于濮阳县东南五星乡高城村南的高城遗址四面城墙进行了钻探和试掘,初步探明,这竟是一处面积约九百一十六万平方米的古城遗址。“在我省境内,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东周诸侯较大的都城,比如宋都、虢国都城、蔡国都城等,唯独找不到卫国都城,原来它也像内黄三杨庄遗址一样,在西汉时被黄河大水掩埋到了地下。”时任省文物管理局副局长孙英民表示,如果情况属实的,整个城址应当得到很好的保护,我们很高兴找到宝藏。为鉴定、确认该遗址的价值,省文物管理局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及我省的考古专家们成立专家组,对该遗址进行了论证,最终大家一致认为这就是东周时期的卫国都城。发掘一箭双雕专家推测:高城遗址还是颛顼之墟。目前,根据已发掘的情况可知,遗址四面城墙上部被4米至5米的唐宋和明代淤沙层所覆盖,城壕和城内的文化层被汉代厚约6米至8米的淤土层所叠压。整个城址平面呈长方形,高度约6米至9米。墙基宽约70米,顶部宽约20米至30米,城墙之外有一周护城壕。此外,考古人员还在两条探沟内两个夯土交界处发现了人头骨或兽骨架,这说明当时人们在修筑城墙时举行了一定的祭祀仪式,反映了东周时期特有的一种观念与风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孙新民说:“高城遗址的发现,让我们找到了春秋时期的卫国都城,对东周时期的考古来说是个重大突破,为今后研究卫国都城及卫国历史提供了可靠资料。”同时,因该遗址新中国成立前拥有颛顼庙,遗址内部发现有清代石碑记载此地为颛顼城,再连同《汉书·地理志》中的相关记载,考古专家们推测高城遗址还是颛顼之墟,它的发现将是为研究五帝之一的颛顼提供重要线索。据悉,该遗址的挖掘工作仍处于初步阶段,遗址中是否存有贵族墓地群、东周时的高台建筑基址以及丰富的龙山遗存等,需进一步挖掘后才能确定。
挥公园
座落在濮阳县城东南挥公陵园内的挥公大殿已经被世界各地亿万张姓尊崇为精神家园,雄伟庄严的挥公大殿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根亲文化的新地标。
图片
濮阳挥公大殿鸟橄图
1987年,在濮阳西水坡遗址“中华第一龙”(附件2:中华第一龙图腾)考古发掘期间,专家组组长张忠培(时任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向濮阳市、县政府提出要深入研究“张姓祖根在濮阳”的课
题,之后,中国社科院的杨向奎、李学勤、王震中,清华大学的张岱年,北京大学的张政烺、张希清,河南大学的朱绍侯等30多位资深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都发表了有关张姓祖根在濮阳的研究成果。1993年,河南省委宣传部拍摄《姓氏源流》电视片,第一集《张姓源流》就在濮阳挥公陵拍摄。1996年,时任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出访东南亚把《张姓源流》作为礼品赠送给了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新加坡电视台随即进行了播放,一时在东南亚张姓华人圈内引起巨大反响。当年,马来西亚丹斯里·拿督、《星洲日报》社社长、香港《明报》总裁、世界500强企业常青集团董事局主席张晓卿率团到濮阳挥公陵寻根谒祖,并提出成立世界张氏总会,开发建设挥公陵园的动议。
图片
张晓卿拜祖
2003年,世界张氏总会在马来西亚砂拉越诗巫市成立,濮阳作为中国大陆唯一代表团参加会议。根据会议决议:2005年“世界张氏总会第二届恳亲大会”在濮阳举办(附件5:张晓卿向张建国移交世界张氏总会会旗 ),消息传到国内,立即引起了全国政协、国家侨办、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作为举办世界性会议的基础要件,濮阳市、县两级政府决定在挥公陵园挥公墓碑前建设挥公大殿。
在挥公陵园建设挥公大殿的消息公布以后,受到了海内外张氏宗亲的热烈拥护和省、市、县文创部门的支持,上百家海内外设计团队建言献策,最后从众多设计样本中选定了由濮阳县原政协主席、张姓研究会原会长张广恩和濮阳日报社原社长、时任濮阳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张满飚联合创意的《挥公大殿设计样本》。
设计参数:大殿高20.05米,寓意2005年落成;大殿的96根立柱,象征播迁世界的张姓后裔为国家建设发挥的支撑作用。大殿设计平视和俯视均为弓形,纪念张姓始祖挥公发明弓箭。大殿采用米黄色调寓意上古时期的茅草颜色。大殿的中轴线与子午线方向设定的夹角,是“观弧灵开”弧矢星和南北中轴线的夹角,寓意挥公张弓射天狼的传说。根据这个创意,由濮阳市华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计。
挥公大殿投资规模800余万元人民币,主要来自海内外张氏宗亲的捐赠,其中马来西亚丹斯里·拿督、世界张氏总会创会会长张晓卿捐资110万元人民币。落成后的挥公大殿建筑面积2005平方米,象征着2005年在这里举行世界张氏总会恳亲大会。
挥公大殿正殿大门上方“挥公大殿”四个金色大字和大门两侧楹联“始制弓矢功勋卓著传千古,钦赐张姓苗裔繁昌遍五洲”均由马来西亚张晓卿爵士亲笔题写(附件6:挥公大殿正门)。正殿正中尊坐挥公威严而慈祥的金身塑像,像高5.96米,底座1.26米。后
墙东侧是8副“挥公功德”浮雕图案,分别记载了挥公“幼年英武”“观弧灵开”“始制弓矢”“射猎鸟兽”“习武强兵”“迎(赢)战共工”“协制历法”和“颛顼赐姓”。后墙西侧是8副“张氏源流”浮雕图案,分别是“首次播迁”“孝友传家”“三晋张氏”“清河世泽”“百忍家风”“曲江门第”“入闽开基”和“海外创业”。大殿东西两侧是张姓历史上名声显赫的孝友张仲、谋圣张良、纵横家张仪、药圣张仲景、天文学家张衡、布衣贤达张公艺、一代名相张九龄等21位先贤的立体塑像。南墙上方悬挂着张晓卿、张同训等为筹建挥公大殿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功德像。
挥公大殿东殿为“弓箭文化馆”,馆内陈列了历史跨度最长、品种数量最多、质量规格最高的近百具历朝历代的弓箭。价值最高的文物就是在“宋辽大战”中宋军将领张环将“辽军大将萧挞凛伏弩身亡”从而一箭定胜负签订了《澶渊之盟》的连发强弩。更有河南省张姓研究会赠送的金弓9.6米,银箭3.86米的“金弓银箭”,应该可以申报世界吉尼斯纪录。弓箭的发明极大了解放了生产力,人类生产由被动赛跑式狩猎转为主动选择性狩猎,驯化猎物、家庭饲养进入人类生活,人类从游牧走向定居。军事上提高了部落之间的防御能力和作战效率。城市建设上出现了历史上第一座真正的城池就是“颛顼之墟”即帝丘城(距濮阳挥公大殿东南约5公里)。由此,张姓始祖挥公被后人誉为造物主和守护神。
挥公大殿西殿是“张姓文化馆”,馆内墙上陈列着50余块带有灯光系统的、图文并茂的文化展板和四组实物展柜。文化馆设有“关爱支持”、“根在濮阳”、“祖地辉煌”、“宗亲联谊”、“祖根情深”、“世张之路”、“精诚合作”、“贡献卓著”等8个部分。展柜分别展出了海内外宗亲组织及个人捐献的族谱、纪念品和张姓文化研究成果等。
挥公陵园南北中轴线大殿北侧依次有挥公墓和墓碑。挥公墓位居“老虎台”,是濮阳地区海拔高度最高点,历史上黄河在挥公墓南北进行26次改道,唯有此地不被水患袭扰,民间传说“龙王没有挥公官大,每次都是绕道而行”。挥公墓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重修,呈圆型,直径20米,基座高2.6米,顶高5米,墓顶有草坪保护。墓周围修筑宽为8米的环型路,路外围采用毛石浆砌挡土墙,路面用青石板铺设,并设花池,栽植树木花卉。墓南20米为小广场,面积4000平方米,小广场南端安装12步青条石台阶,宽8米。墓碑位于墓南20米处的小广场上,碑身高3米、宽0.76米、厚0.5米,碑阳刻有“中华张姓始祖挥公墓”,碑阴刻有始祖挥公的生平和功德碑。
挥公陵园南北中轴线大殿南侧是万人祭祀广场,从2001年开始的“中华张姓拜祖大典”等祭祀活动就在这里举行。广场正中央矗立着挥公雕像(附件7:挥公雕像),其材质选用上乘花岗岩雕塑而成,基座高5.15米,像高3.3米。雕像挥公手持弯弓,身挎利箭,目视前方,威武雄壮,再现了挥公的高大形象。雕像基座四周是四幅线刻图案,生动描绘了挥公的巨大功绩和受封得姓的历史,分别是:“始制弓矢”、“射猎鸟兽”、“迎战共工”、“颛顼赐姓”。
在挥公大殿弧形圆心处是一个“回音点”,有什么声音都能得到回应,被民间百姓尊为“许愿台”,传说在这里可以向挥公进行“心灵对话”,大凡带着问题来的“信众”都要在这里“许愿,还愿”。
在2005年挥公大殿落成后,由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亲自前来剪彩!
挥公大殿把根亲文化、历史文化融于建筑设计创造独一无二的根亲文化地标,堪称建筑设计方面的精品。
春秋诸侯会盟台遗址戚城
戚城又称'孔悝(kuī)城',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泽民总书记在此视察时,称这里是春秋时期的“联合国”戚城遗址是濮阳悠久历史的重要见证。戚城文物景区总占地面积760亩,自1991年3月起,历时5年建成,其中有纪念景点5处,文物及遗址展示3处。
戚城是春秋时卫国的重要城邑。相传是卫灵公的外孙孔悝的采邑,戚城古城垣周长1520米,残高最高处8.3米,最厚处16.5米,城内面积14.4万米。现存东西北三面墙体。戚城是豫北地区保留的年代最久、延续时间最长的古代聚落城池。它地下依次叠压着裴李岗文化、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以及商、西周、春秋、汉等文化,该城始建于西周后期,以后历代多有增建。公元前629年,卫成公自楚丘迁都帝丘后,该城因位于古黄河的东岸,东有齐、鲁,西有秦、晋,南有曹、 宋、郑、陈、吴、楚等,不仅是卫都帝丘北面的重要屏障,而且是诸争霸的战略要地。《荀子儒效》 记载:“武王之诛纣也……朝食于戚……”说明商末周初时,“戚”已闻名遐迩了。
《春秋经传》中共四十次提到戚。而记载最多的是各国诸侯在戚频频会盟,使它成为会盟胜地。据《左传》记载,从公元前626年到公元前531年这九十五年间,各国诸侯在卫地会盟十四次,在戚会盟就有七次之多。戚城遗址东墙外80米处的高 4.6米、长20米、宽16米的夯土台(1958年此台尚有一亩多大),就是当年的会盟台基址。公元前626年到前531年的近一个世纪内,各诸侯国在卫会盟十五次,其中七次会盟于此。整个景区包括会盟台、城墙、阙门、历史陈列室、孔子居卫十年的孔子侯馆、颛顼帝进行宗教改革的圣地--玄官、反映春秋战国时卫国文化氛围的'桑间濮上'苑、表现濮阳古战场的'历史名战微缩景观'、龙宫、龙湖、车圣相士和他发明的马车、伏羲之母华胥的卧雕及伏羲亭、夏后启在昆吾所铸之九鼎及铸鼎轩等等。
戚城城内经过普探,地下遗址丰富,它与四周墙体及会盟台基址都是国家重要的文化遗产,现采取用植被覆盖的办法进行保护,并已供群众在绿地上游憩。待以后经济繁荣了,再通过科学发堀,在确保文物遗产安全前提下,展示其风貌和价值。
图片
戚城遗址
澶渊之盟的见证回銮碑
图片
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部革命旧址
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部旧址位于河南濮阳,旧址占地面积较大,为典型的砖木结构建筑,建筑风格独特,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非常重要的革命价值。
图片
冀晋豫边区抗日战争革命旧址
1946年7月,晋鲁豫边区为了打击敌人,刘伯承司令员所部常胜军在一个月内,收复了濮县、范县等各县城十余个。其中毙、伤、俘虏将军与士兵达3万1千多人,本年11月初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部在白衣阁村召开军团以上干部军事会议,会场设在该村北王灿朝先生的一个大院内,周围树木林立,解放军的战士们持抢保卫。主席台中央高持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员画像。晋冀鲁豫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张际春同志宣布大会开始。接着有邓小平政委作政治形势报告,他号召全军指战员振奋革命精神,继续打几个大胜仗争取最后胜利,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战功。刘伯承司令员作关于军事问题的报告,总结了近四个月的战绩,指出“战争之胜负不在一城一地之得失。关键在于力量的保存或丧失”。并又说“存人失地,地终可得,存地失人必得人地皆失,蒋军主力削减到一定程度后,他不能进攻也无能力防守,且处困难之境地。针对此竟我军紧握手中枪,集中其优势兵力,继续消灭蒋家王朝。”
冀鲁豫解放区形势好转了,革命人民对我人民子弟兵英勇善战所取的功勋,深表庆祝。当时的群众自动给子弟兵送饭送水送慰劳品,解放全国战斗气氛空前高涨,曾受到总后勤部领导表扬。
会后,冀鲁豫解放区行署参仪段子敬(段君毅的父亲)、万丹茹(万里的姑姑)等人在自己家的南屋里专门设宴招待了刘、邓首长,刘、邓首长非常感谢大家的招待和支持,希望各位参议团结各界人士,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知识出知识,消灭蒋介石,解放全中国。1983年12月为纪念晋冀鲁豫野战军在濮县白衣阁村召开军事会议37周年,在该村,树一刘、邓首长驻处纪念碑,正面书写着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部“刘、邓首长驻处”六个大字,下面书写着:范县人民政府敬立。
刘、邓二位首长当年所住的房子,现在白衣阁小学院内。1989年3月按原貌修葺一新,已成为向广大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和人生观教育的基地。
来源:濮阳市社科联
编辑:贾晨影
初审:王明光
终审:吉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