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铺锦绣 巧手织未来

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2013年,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实施妇女特色手工艺产业锦绣计划的意见》,在全省推动实施锦绣计划。同年,毕节市抢抓机遇,出台了《毕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的意见》,为全面提升毕节市妇女手工技能,壮大全市妇女手工产业规模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图片
贵州巧姐民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绣娘们正在工作
“十三五”期间,在省、市两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推动下,在省妇联的关心支持下,毕节市妇联把“锦绣计划”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坚持传承保护和开发创新相结合、民族民间特色手工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创建一个锦绣计划巧手脱贫示范县,创建一批基地、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大力开展手工技能培训、搭建展示交流平台、多方协调找订单和拓展销路等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妇女特色手工艺产业发展取得实效。
随着锦绣计划的深入实施,目前,全市蜡染、刺绣和民族服装服饰特色手工企业达到了554家(企业46家、合作社70个、家庭作坊438个),直接带动了2万余名妇女通过从事手工业劳动就业增收,广大妇女实现了“绣着花、看着娃、挣着钱、养着家”的美好愿望,在全面小康和乡村振兴的征途中,彰显巾帼之力,展现巾帼之美。
基地创建 为广大绣娘施展指尖上的技艺搭建舞台
11月11日上午,在织金县绮陌街道中营社区贵州巧姐民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作坊里,4名绣娘埋头忙活,用蜡刀在布上作画,一丝不苟;穿针引线刺绣,神情专注。公司负责人杨美则在一旁清点已经完工的绣片。
“这个订单有4000多张绣片,全是县妇联帮忙联系的,现在已经做好将近700张绣片。这些绣片的用途很多,可以用来做包包,装饰挂件、服装、桌旗等等。”杨美介绍,公司拿到订单,制版后就发给绣娘们做,她们可以自由选择来公司做或者在家里做,做好公司负责去收,按计件算工钱,“不用催,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
因为公司离家近,绣娘敖芳照看孩子之余,一有空就来杨美的公司做绣片,每个月2000多元的收入让她很满意:“如果不是家门口有这个公司,我们在家带娃娃没啥收入。”
杨美的公司不仅为像敖芳一样的年轻妈妈提供了就业机会,还为像王永秀一样的老年人提供了一个增收渠道。
图片
贵州巧姐民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杨美介绍苗绣蜡染产品
之前,王永秀的增收渠道是上山采草药到集市上售卖,收入不高,长时间爬山上坡,身体吃不消。现在,王永秀凭着老练的蜡染刺绣手艺,在杨美的公司每月能拿到2000多元的稳定收入,不用上山采药那般辛苦。
谈起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感受,绣娘们纷纷表示:“高兴,满意,感恩。”
绣娘们的心声,杨美感同身受:“真的很感谢各级党委政府和妇联,如果不是他们的帮助和支持,我可能现在都还在外面打工。”
2018年以前,杨美在贵阳市一家民族手工艺品公司当绣娘。随着锦绣计划的深入推进,手艺精湛的她在妇联的动员下,决定回乡创业,带动家乡的姐妹们就业增收。
返乡后,在省、市、县妇联的大力支持下,杨美很快就办起了合作社,开起了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公司实力不断增强,被授牌“贵州省锦绣计划品牌创新示范基地”“智慧锦绣·贵州省妇女特色手工创新研发基地”“巾帼创业就业示范基地”,有效带动了周边妇女就业增收。
“只要有足够的订单,我能召集300多个绣娘给我做工,现在订单虽然是季节性的,但很多绣娘一年都能拿到1万多元至2万元的收入。”杨美说。
杨美和她手下的绣娘是锦绣计划深入推进的见证者和受益者。
近年来,毕节市以实施锦绣计划为抓手,争取省锦绣计划项目资金270万元,市妇联投入资金40万元,创建了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7个、省级巾帼脱贫基地12个、建立巧手脱贫示范县1个、省巧手脱贫基地12个、锦绣计划协作基地4个,创新产品项目3个。这些基地的创建,为广大妇女展示指尖上的技艺搭建了舞台,为全市特色手工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技术培训 为特色手工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11月11日至13日,为期3天的锦绣计划苗绣蜡染培训班在黔西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锦绣花都刺绣技艺培训中心举行,毕节市苗绣传承人彭艺、黔西市苗族服饰技艺传承人杨萍、黔西市刺绣技艺传承人杨琼为搬迁点上的50名妇女传授了苗族蜡染、刺绣技艺。
图片
纳雍县猪场乡富纳蜡染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绣娘正在工作
“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剪纸绣和蜡染技法,以及如何技艺转化为产品等。”彭艺告说,培训期间,参加培训的人员兴趣浓厚,学得十分认真。
“我第一次学刺绣,感觉还是有点难,这两天我都认真练习,很想学会这门手艺。”11月12日,正在练习刺绣的陈英群告诉记者。
参加培训的妇女们来自黔西市各个乡镇,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学成之后能够当绣娘,增加收入。
“我们举办这次培训班的目的,是为了带动更多的妇女学习蜡染、刺绣手艺,将少数民族妇女的‘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彭艺说,锦绣计划实施以来,自己得到了妇联部门在资金、技能培训、产品品质提升和销售推广等多方面的支持。
如今,在各级妇联的指导和支持下顺利开办起来的彭艺工作室,不仅是彭艺传承发展苗绣的新起点,还是贵州省“乡村振兴巾帼行动”示范企业,承担着培养更多“锦绣女”、推动妇女特色手工产业发展的使命。
图片
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扶贫车间负责人杨文丽(中)带领姐妹们学习网络直播
锦绣计划的实施对于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培养特色手工艺人才方面的作用,彭艺深有体会:“在妇联组织、相关部门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绣娘们不仅技艺有了很大提高,还懂得了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用产业化的标准来进行产品开发,生产服饰、包包、饰品等文创产品后,销路不断拓展,有效地帮助广大妇女居家就业,增收致富。”
近年来,毕节市妇联高度重视妇女特色手工产业从业人员的技能提升,以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协作”为抓手,大力开展手工技能培训,着力打造一批省级、市级、县级蜡染刺绣技术人才,培养一支集知识、艺术、技能为一体的绣娘骨干群体。近5年来,开展“锦绣女”培训1765人,造就了一批“巾帼巧手”,涌现出了蔡群、杨晓珍、杨美、杨林先、张志倩、杨丽等一批手工先进典型。鼓励绣娘参加“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等申报评选工作。组织和开展绣娘评选工作和参加省内外行业交流,拓展了绣娘们的视野。
同时,还鼓励绣娘参加妇女先进的申报评选工作,织金县蔡群苗族蜡染刺绣公司负责人蔡群、贵州鸿达蜡染刺绣公司杨晓珍,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给全市广大妇女树立了榜样,激发了大家干事创业的热情。
拓展销路 助力特色手工艺产业做大做强
“这个视频主要是讲民族技艺的传承,3个苗族小女孩放学回家后,妈妈和奶奶带着她们学习蜡染刺绣手艺……”11月11日上午,刚从广州参加完网络直播培训后,回到贵州巧姐民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杨君打开手机短视频,向记者介绍自己拍摄的苗族蜡染刺绣短视频。为了加大宣传力度,近段时间,杨君除了到各地参加培训,还要筹备拍摄短视频“吸粉”。
图片
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扶贫车间负责人杨文丽(中)带领姐妹们学习网络直播
和杨君一样, 纳雍县猪场乡富纳蜡染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黄梅也很忙碌,忙着带领绣娘们赶制包包。
“妇联给我们联系的订单,为了保质保量交付6000个包包,绣娘们每天都加班加点地做。”黄梅告诉记者,在各级妇联的帮助下,合作社今年接到了300多万元的订单,绣娘们赚到钱的同时,了解到自己的技艺通过各种产品传到全国各地被更多的人知道和喜爱,自豪感油然而生。
“我们直播间有传统的苗族服装,也有将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围巾、香包、帽子等文创产业,大家需要的可以点击屏幕下方的小黄车了解购买,不需要的也欢迎大家留在直播间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11月11日晚,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扶贫车间负责人杨文丽开了一场直播,短短1个小时就卖出近2万元的货。
杨君、黄梅、杨文丽三人虽在不同的地方,但都做着相同的事情,有着共同的心愿: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做大苗绣这项非遗产业,带动更多妇女就业增收。
图片
毕节市苗绣传承人彭艺展示文创产品
她们的心愿,也是妇联部门的工作落脚点。
为了助推全市妇女特色手工艺产业的发展,结合锦绣计划的实施,市妇联制定了妇联干部“下基层、访妇情”包片连线工作制度,多次对少数民族手工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品牌打造进行指导和帮助。做好东西部协作,积极主动与广州市妇联对接协作工作,签订了《广州市妇女联合会 毕节市妇女联合会协作和对口帮扶合作框架协议》《毕节深圳妇女工作姐妹城市合作框架协议》,框定了锦绣计划带动妇女就业创业方面的帮扶措施。
同时,拓展营销新模式,打开国际国内市场。通过发展龙头企业,与唯品会、新丝路等公司签订年度合作协议,对蜡染刺绣产品进行集中订单式销售,形成“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的发展模式。依托“黔货出山”等销售平台,借助各类数字展示平台和网络营销平台,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推选优秀蜡染刺绣作品参加各项国内国际大赛,扩大毕节手工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宽销售渠道。借助市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景区举办刺绣大赛、蜡染体验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本地及外来游客,销售蜡染刺绣产品。
随着一系列措施的落地落实,全市妇女特色手工艺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一批批具有毕节特色的民族手工艺品畅销国内外,为广大妇女带来了持续增收的底气和自信。
市妇联有关负责人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市妇联将充分发挥妇联组织联系广泛的优势,围绕巩固脱贫成果,深化“乡村振兴巾帼行动”,以实施锦绣计划为抓手,以妇女技能提升为重点,主动争取政策支持,加大扶持力度,整合优质资源,培训更多妇女手工传承人,提升创意设计能力,搭建展示展销平台,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巾帼力量。 来源:毕节日报 李 玲
主办 方:织金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来 源:毕节日报
总监制:高臣
监 制:黄方华
编 审:刘春林
编 辑: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