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无障碍细节,城市的“隐形翅膀” |国际知名城市软实力调查报告

【新民晚报·新民网】“我们拥有翅膀”,这是今年夏天东京残奥会开幕式的理念。赛场之内,体育为残奥健儿们插上“梦想的翅膀”。赛场之外,一座城市也有“隐形的翅膀”——街头巷尾的“无障碍细节”,让城市变得更加温柔,更有温度,更能守护每一个平凡而珍贵的“日常”。
以举办奥运会为契机,东京近年来加速整合城市无障碍资源,打造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社会。无障碍化建设融入在城市生活的诸多细节中:它不仅是一块导盲砖、一部电梯和一个扶手,还是每个人在心灵层面对弱势群体的理解、关怀与支持。
日本建筑师本间贵史接受新民晚报专访
无障碍设计无处不在
“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我仍然能在街上闲逛,去商店购物。”患有视觉障碍的苏丹人阿比丁在日本学习、生活了十多年。“在东京,最怕的是那些在狭窄的人行道上横冲直撞的自行车。”他对日本媒体表示,“但车站前的人行道很宽阔,行走方便。”他认为,总体上日本为残障人士提供了较为方便的生活环境。
在东京街头,很容易会遇见像阿比丁这样的人。无处不在的盲道,给了他们像普通人一样出行的信心。据日媒报道,截至2019年,全日本日均3000人流量的车站中,超过九成已经建好了盲道。值得一提的是,不仅过街的人行横道设有盲道,还有盲人使用的信号装置,按下按钮后可以延长绿灯时间,还配有盲文和发声系统。在一些路口,绿灯的时候会有清脆的“鸟鸣声”响起。对盲人来说,这不仅是悦耳的声音,更是一份安全感。
“日本无障碍建设的基本理念是,无论是残障人士、高龄者、孕妇还是带着孩子的人,让所有人都可以在街上顺利出行、所有人都可以享受同一标准的服务,为此而消除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障碍。”日本建筑师本间贵史从事建筑设计30多年,在无障碍设计领域拥有丰富经验。在他看来,东京的公共卫生间正变得更为完善,即便是高龄者和残障人士都能简单使用的多功能卫生间越来越多;道路、天桥上,电梯和坡道扶手的设置、高差的消除方面也在进步......
图片
图说:日本建筑师本间贵史接受新民晚报专访
以城市公共空间为重点,东京近些年来不断升级硬件层面的无障碍化建设。在道路、交通机关、建筑物和公园等场所,都能感受到无障碍设计在细节上的用心。
国际航空运输评级组织Skytrax近日评选出了2021年度全球最佳机场排名,东京羽田机场名列第二,其无障碍设施曾多次获奖。羽田机场洗手间的无障碍设计,也让本间贵史印象尤为深刻。他记得,洗手间入口的指示用象形图代替文字,不仅设计得通俗易懂,还配有接触图和日英中韩四种语言的语音。“对有视觉障碍、听觉损失和无法阅读文字的人来说,这些指示很容易理解。”他说,羽田机场的普通洗手间内部,出入口也全是折叠门而不是平开门,方便携带大量行李的人和轮椅使用者使用。卫生设施距地面约35厘米,方便矮个子和儿童使用。此外,机场的多功能洗手间空间宽敞,配备了轮椅使用者、老人、带孩子的人等均可使用的多功能设备,还有专供导盲犬使用的洗手间。
图片
为了让行动不便的人能够独立且便利地出行,日本还注重无障碍设施在使用上的连贯性体验。以东京轨道交通主干线JR山手线为例,车站内有升降式电梯或阶梯轮椅运送车,轮椅使用者可以从检票口直达站台;到了站台,工作人员会拿出用于消除高差的板子,帮助轮椅进入车厢;车厢里,则设有轮椅停靠专用位置;车站之间有接送轮椅的衔接机制,车站将主动提供服务......这些细节都公布在官网上,供有需要的人随时查询。打开JR东日本公司的主页,无障碍化建设有专门的页面,上面将需要帮助的特殊群体细分为“身体不自由人士”、“不行不自由人士”、“眼睛不自由人士”、“耳朵和语言不自由人士”和“生病及受伤人士”等。以残奥会为契机,日本加速推进各类无障碍设施在全国范围内落地。山手线的所有车辆都已经换成了无障碍车款。
图片
“与过去相比,有许多部分得到了改善,当然还存在着有待提高的部分。”本间贵史说,比如,城市公园的“无障碍化”、交通设施等领域指示标识的整备协调等方面仍然有待提升。
从“活着”到“生活”
今年1月,日本参议院修好了轮椅坡道。国会议员船后靖彦第一次可以坐着轮椅亲自去投票。他和另一名残障人士木村英子在2019年的参议院选举中当选议员。他们坐着轮椅上任的第一天,受到了媒体的关注。船后表示,“希望人们看看我,然后反思一下残障人士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和支持。”
这一幕有些意味深长。近年来,东京无障碍化场景的外延得到了很大扩展。对一些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来说,“普通人的生活”不再遥不可及。而从“活着”到“生活”,迈出的不仅仅是一小步。
在熙熙攘攘的著名观光区浅草,从轮椅换到传统人力车观光,出行不便的人们也可以“穿越时空”,体验传统的江户风情。东京在奥运会期间加大了观光业的“无障碍化”建设。据日媒报道,浅草的人力车观光公司基本都准备了方便游客从轮椅转移到人力车上的轻便型辅助踏脚台,有的还配备了方便轮椅上下车的活动梯。此外,在东京不少商业区,街道路面跟店内地面的高度几乎一样,坐着轮椅也能顺利进出。据日媒报道,2019年超过九成的日本公共交通在旅客设施上实现了高差消除,而在2000年这一比例还不到三成。
图片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司马蕾指出,日本的无障碍化建设还讲究融入城市细节和氛围中,而不是过于突出强调地“无障碍属性”本身。作为东京最古老的寺庙,浅草寺典型地体现了这种融合。创办了“无障碍日本”网站的加拿大人乔西·格里茨代尔幼年时就在轮椅上生活,曾到访浅草寺。乔西认为,浅草寺无障碍电梯的设计与寺庙融为一体,看上去好像就是大殿一部分。
图片
司马蕾注意到,日本制造业和科技领域对“无障碍化生活”的关注也十分突出。制造业和科技领域的发展,也是日本打造“无障碍化社会”的底气之一。
2018年,东京地铁有乐町线上的一个车站开始尝试盲道语音导航系统“shikAI”。系统可以计算出从当前位置到目的地的正确路线,并利用语音播报进行导航。该系统由日本一家风投企业打造,是利用东京地铁资源启动的开放式创新项目的一部分。
一家由机器人运营的“黎明阿凡达”咖啡厅,则显示了某种前沿的思考。机器人创业公司Ory开发了安装有摄像头和麦克风的人形机器人,可以实时将捕捉到的图像和声音上传,传送给网络另一端的人——一群残障人士。他们在家中,利用电脑和平板设备,就可以远程操控机器人在店内服务,还可以与顾客“面对面”交流。“刚开始生病的时候,感觉被剥夺了工作的自由。但是现在我确信,不必放弃自己。我想向更多朋友传达这样的信息:我们也可以改变社会。”这家特殊咖啡店的一名员工对媒体说。
打造“心灵无障碍化”社会
无障碍环境的打造主要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个方面,后者是近年来日本着力推进的领域,这些都得到了法律保障。
司马蕾指出,日本在无障碍领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体系,拥有涉及专门的交通机关、建筑物和交通空间等专门领域的法律。2006年12月,日本实施了《有关方便老年人、残疾人行动的法律(无障碍新法)》,整合了此前的有关法律,开始统一推进无障碍措施。
在日本,为了东京残奥会而改善环境并不是目的。本间贵史表示,其实长期以来,日本已经通过制定法律和标准来改善无障碍环境。在国家层面《无障碍法》的基础上,东京都还制定了建筑物无障碍条例,完善了《无障碍法》尚未涵盖的一些建筑物作为对象。还有一系列法律法规经过反复修订,准确性越来越高。此外,东京都还根据福利城镇建设条例制定了设施维护手册,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了企业和设计师设计建筑物所需事项。“这些是有关行业人士从当地政府获得建筑施工许可证的必要程序,是无法回避的。”
2020年,日本进一步完善了“新法”,“其中,有一点尤为引人关注:促进对老年人、残疾人的理解、关爱和帮助——即推进‘心灵无障碍化’建设。
促进无障碍建设,不仅指的是诸如改善坡道和台阶等硬件层面,软性层面“心灵的无障碍”建设也十分重要。在本间看来,“心灵无障碍化”指的是所有具有不同身心特征和思维方式的人相互交流、增进彼此了解,达到相互支持。
图片
图说:日本传统人力车观光配备无障碍设施
尤其,让更多人去学习和理解那些“障碍”非常重要。本间介绍,在日本,有面向普通大众的无障碍课堂,面向初高中生的无障碍学校教育补充教材,面向教师的讲解书籍等。此外,日本还面向交通和旅游领域制定了指南和手册,改善接待、充实员工培训。
戴着特殊眼罩,腿上绑起重物,坐着轮椅......上了年纪、行动不便的人走出家门迈出一步的感受,即使是孩子也可以真切体会到。司马蕾记得,位于东京附近千叶县的建设技术展示馆,常年开设面向社会的“无障碍体验教室”,通过各种设备模拟“障碍状态”,旨在培育和强化普通人的对行动不便人群的“共情能力”,从软件环境方面打造无障碍社会。
“其实,普通大众每天都很难感受到这些努力的结果,但与硬件层面的建设一样,推进心灵的无障碍化建设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本间说。
推进心灵无障碍化建设,日本还在理念上进行了细化。司马蕾指出,日本近年来力推“通用设计”理念,这也是无障碍设计的一部分。她对东京地下空间的标识系统印象深刻。“不仅是针对弱势群体,还是对所有人关怀的提升。”“无障碍、通用的设计理念对于日本设计师来说已经是常识。”本间认为,日本目前的无障碍规定旨在“实现一个包括老年人和残疾人在内,所有人都可以安全、安心、舒适生活的社会”。日本政府于2017年制定了“通用设计2020行动计划”,高度强调残疾人的参与。专门负责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审查并提出建议的评估会议中,成员半数以上是残疾人。
鼓起勇气,就能展翅高飞。完备的无障碍化建设,正是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每一个人“隐形的翅膀”。而无障碍化建设离普通人并不遥远。正如日本无障碍研究专家高桥仪平所说,无论多么健康的人都终将老去,会面临某些障碍。无障碍建设是世界共通的课题,也是每一个人的使命。
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吴宇桢)视频:深海区工作室
海报设计:谢辉
编辑:龚紫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