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文艺到极致的科幻电影,震撼心灵的史诗巨作!

放映电影:《沙丘》
放映时间:11月21日(周日)13:15—16:20
放映地点:上海普陀大光明影城(真光路1288号百联中环购物广场3楼)
主持人:藤井树
嘉宾:程波(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
《沙丘》藤井树观影团现场大合影
“简洁”即美
《沙丘》是我献给大银幕的情书,这是我第一次这么做。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一个角色慢慢地往内心深处走,越走越深,融入一片风景、一个国家,找寻到关于自己的东西,越走越深。——丹尼斯·维伦纽瓦
图片
《沙丘》带给我们的震撼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奇观和音乐上的享受,更是一种“陌生感”和“战栗感”。
图片
影片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一个脱离了现代化城市、退回到原始时代的环境。
故事的内核是简单的,一个“王子复仇记”却道出了科幻片的终极内核:想象力。
图片
电影的想象力的实质是对电影与现实关系的理解。因此《沙丘》这部影片不光是在表现科幻本身,更多的是映射了现实意义。
黑尔曼曾经说过:当时和今天,科幻电影都是社会、政治和经济局势危机的地震仪。
图片
《沙丘》是饱含了后人类时期的“后想象力”的,而这种想象力消费让这部影片有了“后假定性”的美学特征。影片里沙虫的出现、沙丘里拼命生存的沙鼠以及最后人可以驾驭沙虫等等情节都告诉着人类,我们要尊敬自然,顺应自然。
沙丘之于宇宙,如同人之于沙砾。而这或许是科幻片剥去数字化技术的外衣下的终极母题。
图片
影片中的沙丘世界里有闻声杀戮的沙虫,也有可以防御的“冷兵器”,更有许多不同造型的外星飞船。而这些造型的设计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豪华”,反而显得过于简单。
图片
图片
显然,导演追求的是一种“简洁美”,他在电影里重塑了一种新的科幻语法。影片的画面和情节充斥着古典主义元素,这种简洁的美学观念无疑是具有突破性的。
图片
当厄崔迪的父亲被岳医生背叛后,他全身赤裸瘫在椅子上的那一幕特别像意大利绘画作品《最后的晚餐》,而恰恰这幅画中描述的也是耶稣被犹大背叛。
这种“互文性”在《沙丘》中频繁出现,为影片增添了不少韵味。
图片
汉斯·季默的音乐犹如一座大撞钟,在不经意间敲动人的心弦。宏大的音乐与壮阔的低饱和度画面完美融合,不仅让这部影片锦上添花,还为观众们呈现了一次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
也正是汉斯·季默的配乐,赋予了这部科幻片“史诗感”。
“人类每次正视自己的渺小,都是自身的一次巨大进步。”
图片
直击观影现场
图片
图片
图片
【藤井树
图片
宿命感
我一直感觉维伦纽瓦导演是向“死”而“生”的,对生命而言,他的“宇宙观”是悲观的。从他的作品里透露出来他是一个相当悲观的人,但是他的行为又是非常的乐观的。
比如在《降临》里面的女主角早就知道她的宿命是什么,她将来会跟这个男人结婚,会有一个小孩夭折,但是她依然接受了命运。
图片
我认为在命运感、宿命感以及人的不可抗拒的力量上,导演好像有他的创作母题。
甜茶在银幕上第一次以这样的形象出现,东西方的混血感和拥有白瓷般肌肤的羸弱感让甜茶特别符合这个角色。那种弱不禁风感,又夹杂着少年气,凸显了角色本身的王子气质。影片的最后一场决斗,是厄崔迪第一次杀人。其实他早就赢了,但是他没有选择下狠手,但规矩是“你死我活”的。而这次杀戮,便是他的成人礼。
图片
东方神秘风
汉斯·季默的音乐与影片的风格、空间以及节奏完美融为一体,并且给这部影片加了分。从《007:无暇赴死》到《沙丘》,西方人对于科技和终极未来的想象在视觉和美学体系上都带有强烈的东方神秘风。
比如在《沙丘》里面有张震演的医生,还有造型风格上是现在网络上特别火的“诧寂风”,就是花很贵的钱营造出“水泥地式”高级贫民窟的感觉。我们从这些画面中能看到他们对于东方元素在电影中的美学追求。
图片
宏大而诗意
《沙丘》不像《星球大战》系列里的人物关系层出不穷、存在很多星球之间的故事,其本身足够复杂。所以相对来说,《星球大战》更接近商业片、类型片。
但是《沙丘》显得过于宏大而诗意。这个“宏大而诗意”更多时候是一种意象,没办法变成一个具象的、电影化的东西。包括《银翼杀手2049》用的不是反转再反转的递进叙事手法,实际上它只是为你营造了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然后让你在它所营造的时空里保有自己的“呼吸感”。
图片
【程波
图片
“BDO”
我认为影片最突出的是风格,而不是它的类型。不管是原作小说的《沙丘》,还是1984年大卫·林奇版本的《沙丘》,我们都能在其中捕捉到某种风格。
这部电影的风格就是我们说的“BDO”——巨大而沉默的物体。影片里充斥着这样的概念,比如整个沙丘甚至整个星球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巨大而沉默的物体,很多东西是隐藏在这些东西之下的。而这样的巨大而沉默的物体以及与巨大沉默的物体相关的人或者情节,很容易给我们带来一个感受就是“仪式感”,你的崇高感会油然而生,并且会产生一种凝神关注的心理动机。
图片
这部电影不是一部纯商业的科幻电影,其包含了丹尼斯·维伦纽瓦导演独特甚至带有作者性风格的处理。影片的风格化表现为对空间的呈现形式。导演用一些特效、摄影方法和美术营造,对这个空间给予最高的还原度和科幻感,给人的感觉既真实又震撼。
“作者性”思考
影片还有导演对于“作者性”的体现上的思考,这些思想性的东西有一部分是来源于原著,还有一部分是来源于维伦纽瓦对于人物自身的感受与体会。
电影的原型就是“王子复仇记”,所以影片在剧情上并没有聚焦于叙事本身,反而更多的是在营造氛围。
图片
我们看“王子复仇记”最重要的核心是看他的欲望和恐惧之间的矛盾,他的生存和死亡的矛盾。但在这个电影中,导演做了一些调整。王子的成长和战胜恐惧的过程是在母亲的陪伴下完成的。
图片
影片更多的是一种未来感,而这个未来又带有一点“漠视”,带有一点“后人类”的未来。你看那个世界有跟我们相似的地方,比如说有“单一来源依赖症”,他们对于香料的依赖,没有香料就不能进行星际旅行。
在整个世界观构架当中,不光是《沙丘》,很多电影或者科幻小说也都是这样。它们会制造一个“以退为进”的低模仿的状态来彰显未来,表达的未来不仅仅是进化论式的,它是复杂的也可能是反“乌托邦”的。实际上影片是把我们拉回到了拥有原始感的人类对未来的想象之中,包括空间、居住环境、房屋造型等等。
图片
为什么难拍?
我认为像《沙丘》或者我们国家的《三体》这样的电影,最难拍的原因就是整个世界观的构架,如何在影像表达中将它真实地建构起来。电影不仅仅是靠技术或者特效去建构某一个空间的拟真状态,更多的是需要构建一个整体的世界观。因为所有的情节与故事的呈现方式过于依赖空间观、世界观架构的具体化,所以其本身的动作性和情节性并不是特别强。
图片
影片中有一个段落告诉我们,这个星球上的人是可以用两个钩子驾驭凶猛的沙虫的。这个设定非常有意思,其实这是在讲人和兽的关系,就像人类早期的人兽关系,到底是人兽斗?还是人吃兽?或是兽吃人?
大家再仔细想一想,人类早期的人兽关系其实就是未来人类的人际关系、人类和人工智能的关系。所以它难拍或者难以呈现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它的动作和情节不容易被影像化,并且对空间架构的影像表达有极高的要求。
图片
添加微信拉你入群!(备注:观影团)
在我们的观影群内,
和各位团友聊八卦、电影、电视、综艺…
唠唠各种娱乐文化。
还有各种观影和周边福利享不停喔!
微博:@藤井树观影团2011
公号:藤井树观影团
豆瓣:藤井树